APP下载

电视媒体如何办好道德建设栏目

2018-03-08陈默张璐婧

记者观察 2018年24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栏目道德

文/陈默 张璐婧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繁荣、收入增长、生活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心灵困惑、精神迷茫、道德缺失,这些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基于严峻的社会道德现状,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全国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须开办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办好道德建设栏目,做到一个“确保”、四个“增强”,既是贯彻有关规定的必然要求,更是电视媒体参与社会进程的一种责任担当。

一、确保栏目导向正确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至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具有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平衡功能等五大功能。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因此,包括电视媒体在内新闻媒体对公众道德的影响是显著的。道德建设栏目要保证导向正确,就要通过具有电视特色的媒体传播和媒体行动,努力树立科学的道德观,引导人们崇尚崇高的价值追求,促进人类社会和谐进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近年来出现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表明,媒体的导向对于加强道德建设而言是何等的重要。而要确保道德建设栏目的正确导向,首先,就是要树立科学的现代道德标杆。道德建设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在人们心目中建立起自我道德感受、道德约束、道德评价的标准,当前,要围绕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科学阐释现代道德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色,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众道德实际、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的科学的现代道德标杆;其次,通过生动鲜活,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旗帜鲜明地表明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弘扬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最后,树立道德提升是自我完善和有助于增进人生幸福感的理念,引导观众自觉投身道德建设进程,使更多人通过努力提高道德修养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价值,获得成功和幸福。

导向就是旗帜。道德建设栏目的导向,不是可有可无的标语口号,也不是政治标签,而是要通过每期节目、每条报道,甚至每个细节来体现,要增强大局意识、守土有责意识,在选题策划、报道对象选取、电视化表达、演播室对话等各个环节增强把关意识,用镜头去捕捉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善美,确保栏目导向正确,从而掌握话语权,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二、增强栏目的时代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具有其特有的复杂性:不仅有过去的旧道德观念的遗留,也有正在完善的新的道德观。我们认为,任何道德都是特定时代的道德,道德建设栏目要跟上时代步伐,贴近时代需求,适应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特色,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栏目的时代感。这主要应该体现在:其一,栏目定位要立足于当前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舆论环境;其二,要善于发现、发掘、总结、弘扬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的道德新内涵、新境界、新高度,推进道德体系的不断丰富发展;其三,要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载体,着重宣传好中央对道德建设的最新决策、部署和论断。

作为主流媒体,电视媒体道德建设栏目就是要通过充满时代气息、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观众的节目,浓墨重彩地展现新人新事新风尚,第一时间追踪热点事件和重大典型,深入发掘其中蕴含的道德启示意义和时代价值,通过对热门话题、热点事件的引导,回应社会公众的关切,激浊扬清,解疑释惑,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的作用,和电视观众一起“知而后行”,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广大群众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共同推进新时期道德建设。

三、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要重视研究全球化、信息化、全媒体时代受众的接受心理,随随便便办一档节目或者播一篇报道就能引发大家收看和持续关注的时代已经过去,如果一档栏目包装面目陈旧,内容充满陈词滥调,播出风格沉闷繁冗,势必会失去受众,失去生命力。既然栏目定位是“道德建设”,就是要突出栏目的“建设性”。所谓“建设性”,也就是栏目要具有创造性。要充分考虑当前观众身处的价值多元化的现实环境,杜绝在节目中居高临下、高人一等、先知先觉的道德说教,用与人为善,平等交流的工作姿态和电视语态,尊重观众的情感选择,努力使栏目的倾向性通过报道中的生动情节和典型细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加注苍白的道德标签,呼喊空洞的道德口号。因此,要吸收央视和各频道近年来开办的《身边的感动》《平凡的感动》《寒冬里的坚守》《身边的雷锋》等等栏目的成功经验,注重将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人,去发现来自普通民众的情感力量和道德闪光点,用温暖的人性关怀,朴素的人性光芒,去打动人、感染人、引导人。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道德建设栏目尤其应当注重通过情感的张力来增强感染力。无论是先进典型奉献牺牲的豪情,还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流露的人间真情,亦或是对大自然、对动物、对环境的热爱保护之情,在电视节目中运用把握得当,都会产生感人至深的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即使是对时代典型或先进人物的报道,也要摒弃过去那种人为拔高的做法,而是将镜头对准他们朴素的生活,真实的内心,捕捉他们真实的情感,道德的闪光,让观众觉得可亲可信可学。也就是说,此类栏目,不仅要有时代的高度,思考的深度,更要有情感的温度,从而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记录大义大勇,讴歌时代英雄,让每一期节目都充满爱的温暖、情的温馨,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地拨动观众的心弦,引发心灵共鸣,走向道德共生。

四、增强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

作为地方台的道德建设栏目,更要注重收视群体的收视需求,体现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注重对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仁、义、礼、智、信”是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道德完善的最重要途径,“爱国、明志、自强、奉公、知耻、敦亲、重义轻利、勤俭务实”等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道德建设栏目要体现中国特色,弘扬传统美德,就是要运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感人至深的报道,对传统美德做出现代诠释,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美德的魅力、价值和力量,使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弘扬。

我们还要看到,传统美德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也是现代社会主义道德的“源”和“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特定的地理环境、物产气候、历史传承,都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个地域的特定文化性格,滋养着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道德风尚。因此,在强调中国特色的同时,栏目还应增强地方特色,发掘独具特色的本地报道资源,体现栏目的个性风采。以萧山为例,这里不仅人文荟萃,历史积淀深厚,而且新时期以来更是英雄辈出、道德楷模层出不穷。道德建设栏目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去发掘、揭示、展现本地的文明新风,道德楷模,通过生动的报道,弘扬社会正气。新闻价值规律告诉我们,越是距离自己近的事物,关注度可能就会越高,其道德教化能力也就越强;同时,越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越有可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因此,要遵循新闻价值规律,努力使道德建设栏目在引起本地观众认同的同时,引发更大范围观众的共鸣,使栏目形成稳定的收视群体。

五、增强栏目报道形式的多样性

每期日播节目的长度不应少于10分钟,如果是每周一期,节目长度还应适当增加,以20~30分钟为宜。栏目长度无论是10分钟还是30分钟,既可以是专题性节目样式,也可以是组合报道样式。专题性节目样式每期节目自始至终围绕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个话题展开,其优点是可以通过采访报道、专家访谈、夹叙夹议等电视表现手段,达到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对观众形成较强的说服力。组合报道式节目样式的优点在于信息的丰富多样,可以满足观众获取多种信息的需求,以较大的信息量,打开观众视野,带领观众领略多姿多彩的道德建设领域新的进展、新的成效、新的收获,为了保证信息量,这一样式的栏目可以开设《平民英雄》《真情关注》《道德观察》《道德格言》等等小专栏,从不同的角度,拓展节目的内涵,增加信息量。

六、结语

节目样式应当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报道任务、报道要求、报道对象等,灵活掌握,随机应变。面对重点题材、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要尽可能地避免零打碎敲的局限,适时开展深层次报道,大篇幅、大手笔,扩大栏目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栏目道德
声音栏目 与您同行 食安天下 掷地有声
“道德即自然”新证——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道德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做人美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栏目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