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与引导研究

2018-03-07邬宗明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微时代舆情主体

邬宗明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近年来,微博、微信、微视等微传播媒介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和频繁,也越发成为高校青年学生的新宠。如传媒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微媒介以井喷式的发展宣告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背景下,正因为突出了自主性、草根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包括高职学生参与社会事务、了解自我、表达诉求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在这个“人人掌握麦克风”的时代,如何对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的特征进行探析,掌握其生成原因和演化规律,以牢牢把握主流话语权,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般而言,网络舆情是指网络主体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2]。高职学生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借助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对有关国际重大问题、社会焦点难点问题、时政问题以及有关校园生活、学业就业等与自己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的情绪、意见和态度。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新媒体传播下的高职院校网络舆情除具备主体的隐匿与同质性、客体的突发与敏感性、载体的多样与难控性、内容的分散与复杂性这些共性特征外,也体现出自身的特点。

1.1 舆情主体上,以散步型网络舆情主体为主

按照主体地位、职业属性和影响强弱,可以将网络舆情分为专业型网络舆情主体和散步型网络舆情主体。前者是指能够就作为舆情引体的舆情事件创设相关议题,主导网络舆情发展方向,左右其演变过程的网络舆情主体。而散步型网路舆情主体指的是被动地受专业型网络舆情主体的引导,附和、加深、放大专业型网络舆情主体意见的主体[3]。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高职学生较少创设讨论话题、较少发表独立评论或者对他人施加影响,他们不大能充当对网络舆情进行掌控式主导的网络意见领袖或进行加工式引导的网络推手,更多扮演着网络信息搬运工角色。点赞、转发、跟帖,是他们参与网络舆情的主要方式。

1.2 舆情内容上,以与自身相关和娱乐化网络舆情居多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与己关联不大的政治、社会、文化、国际国内时事大事、社会热点的关注度相对不高。对诸如美国大选、“萨德事件”、全国“两会”、党的十九大等对自身影响虽重大但不够直接的宏观问题,高职学生尽管也有一定关注,但参与热情不如本科生高。相反,对诸如奖学金分配、学分取得、校内食宿条件、学历晋升、实习就业、房价涨幅、专业行业前景等与其个人生活、学习和今后发展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他们往往更为敏感,参与网络讨论的热情也更高。

娱乐化信息充斥舆情空间是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的又一特点。明星轶事、游戏直播、凶杀故事等具有明显娱乐性的网络文化往往更吸引着不少高职学生的眼球,引起他们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使得高职学生网络舆情具有更多的娱乐化色彩。

1.3 舆情质量上,片面化、非理性现象相对严重

舆情的质量关键在于理性程度。纵观各种事件在网络上形成的舆情状况,可以发现某些高职学生通常只关注某个事件的某一方面,或只从某一视角来观察事件、发表意见,甚至还有一些高职学生选择只关注负面信息,借机宣泄不满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以期寻求共鸣和安慰,带有较大的不完备、不公正、主观性和情绪化色彩。具体而言,一些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片面性和非理性特征主要表现为:言论相对简单、片面,缺乏对整个事件来龙去脉的全面认知和公正判断,网络舆情不足与零散;局部放大个别信息,网络舆情衍生与过滥;面对流言、妄言、谎言时缺乏辨识分析能力,以讹传讹,网络舆情变异与失真;有时无所顾虑,尽情宣泄,网络舆情极化与失范。

1.4 舆情演变上,消解型网络舆情比较多

根据演变路径和规律的不同,可将网络舆情分为消解型网络舆情和螺旋型网络舆情。前者呈现单峰状演变形态,遵循着“形成—爆发—高峰—减弱—消散”的演变路径,后者则呈现出双峰甚至多峰状演变形态,遵循着“形成—爆发—高峰—反复—消散”[4]的演变路径。高职学生在专注力、坚持度、做事的耐心方面往往不如本科生,他们较少对某一事件进行持续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一旦有新的舆情热点出现,其注意力和兴趣很快转移,导致既有的网络舆情持续动力不足,范围和强度也不再扩大或增强,出现“替代性衰减”现象。高职学生网络舆情周期性短、反复性弱,呈现出较强的阶段性、变化性特点,故在舆情演变上以消解型居多。

2 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特点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自我认同危机诱发的盲目从众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革,面对巨大而快速的社会变迁,一些高职学生思想认识模糊,心理心态失衡,在面对自我能力、目标、信念以及学业、工作、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时,容易感到茫然和困惑,缺乏客观、理性、全面的认知,缺乏对自我和社会的把握性和稳定感,难以实现自我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整合,发生了自我认同危机,进而诱发自我同一性混乱以及社会适从的偏差。这就造成处于自我整合期的高职学生十分想做自己却又害怕面对自己,渴望自我实现又不知如何努力,极力追求个性彰显却又明显从众。高职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意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本能地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5],不自觉地为网络舆情的汇聚和发展摇旗呐喊,成为网络舆情危机的助推者。

2.2 表达机制不健全触发的情感宣泄

不管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网络环境中,舆情危机的爆发都和表达机制不健全、话语权不对等、沟通不畅有极大的关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阈中,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同样和表达机制不健全有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冲击了高校传统意识形态宏大叙事的内容选择,并以其交互性特征打破了高校传播主体自说自话的独白式话语格局。”[6]高职学生期待更自由、平等、公共的互动对话机制,一旦对关乎自身利益和校园管理等敏感话题缺乏畅通的表达渠道,就极可能造成其对学校和官媒的认知障碍和不信任态度,他们会转而求助互联网以争夺公共话语权。而网络的虚拟性给每个发言的个体都穿上了一件具有隐身和保护功能的“匿名制服”,他们采用非理性甚至过激的言辞将不信任和不满意尽情地宣泄出来,把网络变成了自己的释怨渠道和宣泄广场。

2.3 个体意识薄弱导致的变动不居

意识是表达的前奏,是诱发舆情的先声。个体的自我意识决定并影响着个体公开表达的内容质量与意愿强度。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经验和阅历越丰富的个体,其个人意识也越强,公开表达的内容质量、表达技巧和意愿强度就越高,他们在新媒体上更容易诱发网络舆情。进一步而言,即便面临批评和反对的群体压力,自我意识强的人信仰和意志都会更坚定,其坚持己见的韧性要远高于随波逐流、意志不坚定、个体意识“沉睡”的个体。而高职学生囿于其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人生经验,个人意识相对模糊,不仅表达意见的内容质量较低,表达技巧不够娴熟,而且公开表达的意愿强度也更弱,在面对不同于自身意见的群体压力下,更容易从众和趋同,动摇自己的立场,放弃自己的观点,很难就某一网络舆情进行持续的关注。

3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3.1 以情入理,引导高职学生自立自省

网络舆情是主体情绪、意见、态度的综合体现。探析高职学生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网络舆情背后的心理特点与原因,做到以情入理、情理结合的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朝自主、理性、成熟的方向发展,是有效导控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前提与关键。首先,创建联系学生制度,深入高职学生了解其非理性乃至激进、偏执言行的深层原因,对其思想、学业、生活中的困惑和困难要及时关注,用心帮助,尽力解决,通过情理交融的方式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鼓励学生多参加现实活动,体验到自我效能和价值,不断增强自我认同。其次,创建专业网络教育队伍和互动平台,一方面利用专业知识在有效互动中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动向,必要时进行适时干预、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在互动中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体察他人,理性表达自身诉求,进而让他们体会到自身掌控感,体验到道德在场感,意识到社会责任感。再次,创新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做到课堂教育和课后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和个别谈话相结合,多角度构建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自我调适机制,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和正确看待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经济、文化、价值观冲击,帮助他们做好对新旧文化冲突以及理想与现实间落差的心理预期和充分准备,引导他们积极适应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变化,把累积潜藏在心里的各种负能量转化为前行奋进的正能量。

3.2 以人为本,促进师生主体互动对话

既然表达机制不健全是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要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化解舆情危机,降低舆情聚集的几率,理应建立互动对话机制,营造平等、自由的对话环境,畅通表达渠道。对话是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彼此理解,最终达到视界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双方同时在场、互相交流,打破心灵隔阂,化解不满情绪,增进信任的良方。为建立“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渠道,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建立健全平等对话的协商制度,明确校生双方对话中的权利、责任、原则和程序。二要争取各种资源,积极搭建互动对话的有效平台,比如开通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官方微博和高职院校学生公共事务微博中心,开通学生管理微信公众号等。三要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话的自由氛围。这里最重要的是高职院校本身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设置为话题,并学会使用非官方化的“网言网语”叙事风格,多倾听少说教,多引导少堵塞,力争成为高职学生思想上的知情人、心灵上的知心人和生活中的贴心人。

3.3 因势利导,加强网络舆情系统防控

对待高职学生网络舆情,既不能放任自流、“舆情回避”,也不能压制强迫、“舆情硬对”,而是要因利乘便,“建立一套反应灵敏、响应快速、运转顺畅、应对有力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建设完善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研判、应对工作机制。”[7]一是更新观念、加大投入,积极做好网络舆情危机预防工作。高职院校要尽快加强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大数据建设,通过经常性、不间断地获取网络舆情信息,全面甄别、科学分析、合理研判网络舆情信息和舆情发展变动规律,对其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介入。二是审时度势、优化措施,积极做好网络舆情回应工作。高职院校要根据网络舆情演化的规律性特征,把控回应时机和频率,对与高职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负面舆情主动回应、及时回应、真实回应,必要时进行持续回应,引导他们在互动参与和理性讨论中发现事实真相,辨明是非曲直。三是转变思想、因势利导,积极做好网络舆情危机干预工作。针对高职学生的散步式网络舆情和消解型网络舆情特征,主动设置议程,争取意见领袖,努力化被动为主动,抢占舆情制高点,引导网络舆情从无序、混沌的状态朝着有序、可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微时代舆情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消费舆情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舆情
舆情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