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优质学校建设的意义、模式与路径

2018-03-06柴瑞帅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建设模式路径选择

柴瑞帅

摘 要 本文结合国家最新的教育政策,概括了建设新优质学校的核心概念,主要围绕新优质学校的建设意义以及现有的建设模式进行全面具体的论述,认识到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方法论取向是学校今后发展需要重点运用的建设模式。新优质学校的建设是属于一个时代的特色,也是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所以必须对优质学校的发展具有全局意识,通过对已有优秀成果的分析,力求能为今后建设新优质学校寻求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 新优质 建设模式 路径选择 办学规模 学校治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全国人民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这是国家对建立优质学校提出的新的标准与要求。“新优质学校”不再把学业成绩、分数排名作为衡量学校优质与否的唯一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回归教育的重点——真正关注到人的发展,关注如何让教育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多样化学习需求更充分满足,这是对人作为生命个体的重新打量和深度审视[1]。

一、建设新优质学校的意义

在新优质学校这个概念中需要关注的有两点:所谓“新”,就是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与背景之下,要树立新的教育价值观,制定新的教学方法论,更加关注学生本身[2];所谓“优质”,即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绿色评价体系并建立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的学校,改变过去只看重成绩与升学率的学校教育模式,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倾听型的教室与课堂,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努力办让社会满意的学校,更要办让学生满意的学校。

首先,将为学校的发展增加自信心。作为新一轮改革中全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为各个学校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挖掘其发展潜力,增加其发展可能性,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每所学校都会在不断的发展与超越、反思与修正的发展过程中发现自身的无限可能性。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能让学校获得发展的自信,坚定自我,也能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若能在新课改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就能改变教育的现状,完善学生的发展,提升学校的信誉,最终能够建立让家庭、社会、国家满意的好学校,并且努力将建立新优质学校的美好愿望变成发展的现实[3]。

其次,将有利于学校科学定位,找准突破口。建设新优质学校的历程必定是艰难的,在这个历程中需要不断地审视、分析、解决所要面临的问题,修正、完善的过程也是不断进步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能发现许多不曾关注的问题,找到学校发展的瓶颈,学会对症下药。找准突破口,运用科学的方法,就能推进优质学校的建设。在团队的切磋、研讨中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策略。

二、新优质学校建设的模式

建设优质学校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工程,教师、学生、校长需要做到携手共同努力,树立坚定的信念,在拓展新的建设理念时通力合作[4]。目前来说,建设优质学校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理论先行,实践验证与推广”的学校改进模式

在建设优质学校之前须先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根据与指导,理论是实践的主要指导,此种模式重在理论性,重在规划,只有建构了一定的理论架构,才可以去谈具体的实施过程。但这种模式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如果过于注重理论,易造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理论脱离实践的情况,理论并不能很好地关注到每所学校的特点,所以先行建构的理论总是会存在不适应的状况。其次,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强制性,忽略了“以人為本”的理念,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会出现脱节的情况,忽视了学校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场所,不能仅仅只把他们当做被动的执行者,若是不能得到师生良好的配合,最终的实践结果定不尽如人意,因为在实践中并不能得到师生真正的支持,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会受到压制。再次,先行建构的理论模式不能很好地与教师的教育理念相结合,甚至会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若是其中的建构理念与教师本身的经验相差甚远,教师自身就会很难接受,那么在实践的时候就不能真正保证进入这些实践,并产生抵制情绪。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若是不能全然接受新的教育建构模式,那么最终定是不能顺利实施的。

2.“实践探索,总结提升”的学校改进模式

成功的经验往往易于借鉴,学会总结与应用,往往可以使事情具有事半功倍的成效。所谓经验,基本都是由教师与学校针对自身的工作经历而总结的一些成功的信息,但他们也往往具有很大的个别性与局限性,这些经验只是他们在某一瞬间针对某一特定现象而总结出来的,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具体情境。所以这种改进模式也是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优秀的经验固然是宝贵的财富,可许多经验借鉴者在具体的情境中缺乏思考,喜欢照搬那些所谓的经验,但却忘了适合别人的未必就一定适合自己。其次,一味地盲目信奉经验,就常常会局限思维,缺乏创造性,自然也就不能进步。经验是需要不断去与现实对话的,只有联系实际,才能根据每所学校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制定出最适合学校本身发展的规划,不能盲目地去应用经验[5]。再次,在借助他人经验之时可能会出现药不对症的状况,会让其走许多不必要的弯路,并且可能付出一定的代价。

3.“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方法论取向

总结前两种改进模式,可以知道,无论是理论先行,还是借鉴经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理论的先行性与指导性,经验的局限性与盲目性等都限制着对学校的建构。与此同时,也引发实践者们的思考,必须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两者之间需要不断地进行互动、碰撞、修正,建构理论与实践互动型的改进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将前面两种建构模式进行折合,要尽量避免彼此的缺陷。理论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只不过应该结合教师的经历与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要去激发每位教师的创造性,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加强每位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共同研究、共同观察、积极进行教学实验,课后积极交流,在实践过程中总结、修正,不断改善,不断进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要建构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优秀经验总是值得借鉴的,但绝不等于简单地生搬硬套,要学会灵活运用这些优秀经验,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境,将教师本身的教育理念、学生自己的认知模式加以整合,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经验模式。endprint

三、优质办学的路径

1.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作为优质学校首先区别于普通学校的最大特点就是应该拥有较为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理念。优质的教育需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并且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终的结果能得到国家、社会、学校内外的一致认可,才证明建构了真正的优质学校。这其中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一所学校是否具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这主要表现在学校的办学愿景、教育理念、校训、培养目标以及教育主张等五个方面。优质的教育理念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且要努力发展和成就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关注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异性,使他们得到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学校在确定教育理念时需时刻秉持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始终将“人”的发展置于学校发展的最高地位。学校要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只是一味地去挑选优质生源,而忽略了那些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群体,公平需要贯穿优质教育理念的始终[6]。学校的教育理念需要全局把握国家的教育方针,顺应国家的教育政策,同时也要兼顾学校每位师生的意见,能根据每所学校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制定出最适合自身、具有特色的教育理念。

2.创建适度的办学规模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国家为了普及教育,许多学校都存在大班额、超额的班集体,同时也存在许多大班额的学校。家长、学生为了跻身于“名校”,不惜成为大班额中的一员。所以作为优质学校,其中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创建适度的办学规模。办学规模在学校主要有两类,一是指班级规模,二是指学校规模。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适度的班级规模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集中度、学生个体可获得的关注度、师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教师的工作质量、班集体管理和学业成就等方面均有直接的影响。学校规模过大同样也不利于对学校的管理。适度的学校规模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整体管理学校、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改善师生的人际关系方面都会有显著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教育的质量。

3.建构系统有效的的教育机制

首先,优质的课程选择是建设优质学校的重要前提。作为一所学校,课程应当是其核心的构成部分,国家近些年来之所以多次进行课程改革,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所要面临的整个社会大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在这样一个以知识信息为主的时代,知识在不断地更新与变换,为了培养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新一代,就必须对整个学校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建构个性、自主、全面的课程体系,培养终身学习、不断学习的自身素养。所以建立优质学校首先就需要建构高质量和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建立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课程。

其次,精良的教师队伍是建设优质学校的重要保障。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部分,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新的时代与新的教学机制对教师本身的素养与专业技能也逐渐提升了要求。优质学校需要着力去解决师资问题,提升学校自身的师资配备,吸引更多的优质师源,努力去打造一支专业、优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7]。

再次,卓越的学生发展是建设优质学校的意义所在。没有学生的卓越发展,也就谈不上新优质学校建设。传统的教育认为卓越的学生发展就是通过一场考试、一份试卷和分数排名决定的,但新优质教育更应该树立长远的目光,要着力去全面培养学生,关注学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全面的发展,不能只是简单地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应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4.确立民主合理的学校治理体系

首先,学校教育中的民主,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的民主,二是课程的民主,三是治理的民主。教学过程与课程的设置都应该民主化,在设定课程的时候必须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每位学生的意见,教学过程也应尽力去适应每一位学生的最大学习需求,允许学生的差异性存在,并多加关注学生的心理。

其次,新优质学校应该是不同于传统学校的管理模式,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强调的是要从管理走向治理。一次真正的学校改革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对学校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变革。一所学校应该制定多层次的治理体系,要从顶层开始建立,校长的权力、教师的权力、教务处的权力、党组织的权力、家长的权力、学生的权力都应该得到有效整合。要对这些权力进行明确的界定,能让各方都能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并且权力与权力之间应该建立相互的制约关系。

再次,保证校长对课程和教学的有效领导。校长是统筹一所学校的核心人物,必须对课程的设置与学校的建构方面起到重要的领头作用,要持续关注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在建设新优质学校这项巨大的工程中,校长需要为此做好铺垫工作,需在建设之前就做好各方面的考察与总结,借鉴与完善多方面的经验,统筹联合多方面的力量。起到校长在一所学校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作用。

最后,保证学校内部的有序竞争。建立有序合理的管理机制,激发学校内部新老教师的竞争意识,打破学校安于现状的消极状态,唤醒教师的创造性,能在教学方式、教育模式等方面都能做出创造性的改变,勇于向传统落后的教育挑战。校与校之间也可以建立良性的竞争模式,在相互合作的同时相互竞争,这样才可以激发各个学校去创建优质学校的积极性,对优质学校可以进行适当的表彰奖励[8]。这样的竞争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校内校外的教学活力与积极性,同时也为创建新优质学校奠定一定的组织基础。

5.重整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

建立新优质学校与政府和社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若由政府与社会共同为建构新优质学校提供良好的动力循环机制,最终定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所以处理好政府、社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首先,政府需要為保障教育公平强化监督意识。新优质学校特别强调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均衡平等的发展,所以教育公平被视为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使学校重视教育公平,政府可以介入其中,政府需要强调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并且要时刻对学校的教育办学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督。为保证优质学校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政府需首先成为教育公平的守护者,这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政府制定政策时的基本价值追求。endprint

其次,政府带领发展鲜明的特色建设体系。这里的“特色建设”指的是学校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特色建设,不能也不允许忽略甚至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强调学校的特色建设。如果说教育哲学是学校办学内在灵魂的话,那么特色建设则是指学校发展的外显标志。如果每一所学校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做好特色建设,那么我们整个区域的义务教育就会呈现可持续的、生态式的发展。

再次,建构学校、家庭、社区的一体化机制。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在建立优质学校时一定要形成共识,确立优质学校的中心地位。学校需要得到家庭以及社区的支持,并且要加强与二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校需在家庭与社区之间架构起交流的桥梁,这样就不会在面临问题时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大卫·霍普金斯提出,要让每一所学校成为杰出的学校,最关键的是要展现系统领导的力量,学校管理者也相应地要成为“系统领导者”。优质学校要发挥社区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家庭、社区、学校等多机构合作来促进儿童发展和开发儿童的潜能[9]。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合作即代表着学校与家长、社会之间的合作,三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为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提供有力保障,也能为建构新优质学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尹后庆.每一所学校都要走向新优质[J].上海教育科研,2015(3).

[2] 张新平.对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及其建设路径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15(4).

[3] 嵇丽莹.新优质学校建设的几点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4(4).

[4] 胡兴宏.“新优质学校”新在哪里[J].上海教育科研,2013(1).

[5] 胡兴宏.“新优质学校”追求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15(3).

[6] 馬云鹏,谢翌.优质学校建构的取向、模式与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2004(3).

[7] 周峰,郭凯,贾汇亮.中小学优质学校形成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2(3).

[8] 夏雪梅.打开课程与教学过程的黑箱:学校何以优质[J].上海教育科研,2015(3).

[9] 程晋宽.全球化背景下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办学标准的新思维[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4(3).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设模式路径选择
完善生态林建设模式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成都市中心城社区综合体布局及建设标准探索
适应于智慧城市的通信接入管道建设模式探讨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