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舞《楚腰》中的楚巫文化探析

2018-03-04潘舒娴

艺苑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潘舒娴

【摘要】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在不同时期、 不同地域中存在着形式各异的文化类型,楚巫文化就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它具有鲜明的文化、地域特征。中国古典舞剧目《楚腰》就是一出对楚巫文化进行表现的剧目,本文从动作与服饰两方面对《楚腰》中巫风文化的表现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楚腰》;巫风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典舞《楚腰》是对先秦时代的楚文化进行展现的一个剧目,在这个剧目中,不管是从服装的制作还是从舞蹈的表达等,都充满了巫文化的气息。此剧目是由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家孙颖创作,该剧目对我国古代的巫舞进行现代化的诠释,展现了我国楚地古时的巫舞事神和娱神的特征。

一、荆楚巫风溯源

巫文化的起源要追溯到上古时期,是人类在繁衍生息和适应自然以及改造自然中产生的传统原始文化类型,同时它也是人类对自然崇拜的文化表现形式。

巫舞是巫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主要兴盛在殷商时期,周朝时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区巫舞非常盛行,民间也信巫鬼和重淫祀,因此也出现了盛行歌舞娱神的风俗。

巫风之所以在楚地盛行,主要是由于当时楚国社会的敬神和与神相通的祭祀活动逐渐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寄托。在楚地神祇发展中也产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比如东皇太一、大司命、少司命以及云中君等,这些神都被人们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同时也是原始的巫术崇拜产生的凝炼与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荆楚巫风的神祇已不再让人畏惧,而已经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另外,荆楚巫风的盛行还和统治者喜好以及信仰有关。楚国的宫廷巫风非常盛行,据说楚灵王在战争期间就曾经亲自到祭坛前起舞娱神;在敌国进行进攻以及国家告急的时候,他还鼓舞自若,不愿中断祭祀。这些都体现了楚地巫风的盛行。

二、中国古典舞《楚腰》概述

中国古典舞剧目《楚腰》以楚巫文化为创作背景,“楚腰”二字源自《韩非子·二柄》中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可见当时帝王对于细腰的狂热喜好。孙颖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围绕着楚巫特质为创作根源,突显出“楚腰纤细掌中轻”之形象。同时孙颖力求尊重历史,将历史文化与舞蹈编创充分相结合,参考了湘桂边境铜鼓饰纹中的羽人形象,试图表现春秋时期朴拙的舞韵,突显腰肢婀娜、坦荡狂放的楚风,明显区别于后世秀丽含蓄的审美特征。在音乐上,编导选用了来自于华夏古韵历史系列中的《渌水》,曲目雄浑古雅。该剧目于1997年在北京进行首演,从原有的3人版群舞,先后修改成5人版群舞以及9人版群舞。

《楚腰》剧目基本结构分为慢板、快板、慢板,共三段。第一段:主要表现了盛装打扮的女巫们祈求祭祀的场景,首先由一名领舞者作为祭祀女巫的首领独自跟着乐歌翩翩起舞,表现了女巫首领的重要位置,其后女巫首领带领着其他女巫开始祭祀仪式。第二段:随着音乐的转变,舞者的肢体动作幅度变得越大,出现了许多跳跃以及旋转动作,节奏变得多样,表现出女巫的张扬与野性,以及向上苍神灵祈求的癫狂状态。第三段:所有的女巫围坐在一起,回到舞台的中心点,旋转着头部晃动着身体,动作变得缓慢轻柔,尽显巫文化的庄重与神秘感,象征着祭祀仪式的结束。整个剧目着重表现出“女巫”向神明祈求的状态,动作与音乐恰到好处地结合,充分表现了巫文化内涵,堪称是中国古典舞经典之一。

三、中國古典舞《楚腰》中楚巫文化的体现

剧目《楚腰》对巫舞的表现具有仿古的特点,但是却不拘泥于古;其追求创新,但是却不一味媚俗。它在浓厚的荆楚巫风氛围下,体现出了现代人对巫文化的思考和追寻,是对巫文化的重新审视。其它表现巫文化的舞蹈如《飞天》《霓裳》等剧目,都采用了虚实统一的手段,而剧目《楚腰》又是怎样来表现的呢?

(一)以动作体现巫风文化

《中国古典舞评说集》中曾言:动作即风格。《楚腰》剧目的创作,主要抓住了楚舞的翘袖折腰形态的特点,对女子的腰部形态进行了动态展现,同时也对巫文化中的羽人崇拜进行了充分的表现,将历史和现实、意境和形态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巫文化的有效展现。[1]226

《楚腰》中动作幅度较大,矫健刚猛,一挥手、一回头,束腰在前,凌厉在后,整体给予人一种刚猛的感觉,又与女子婀娜的身子相互映衬,既有浑厚有力的一面,又造成一种虚幻飘逸的美感。《楚腰》还大量运用“翘袖折腰”的舞姿,舞者在动态过程中舞姿翩翩,在舞段中双手朝天、向后下腰从两边斜线而出,然后于原地单脚进行转圈和蹦跳,在高潮的时候进行来回的跳跃,舞者的脚下动作有很大的跺踏幅度[2]115,这些动作象征着巫女对上苍的祭拜。腰部的动作连带着脚的踏地动作一气呵成,前俯后仰动作的变化是女巫祭祀时的一种心理表达。通过这些舞蹈动作的编排,展现除了楚人的风姿,突显出腰部的动态特点,让人在观看之余,想起“楚王好细腰”的典故来,给这段舞蹈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楚腰》也展现了巫文化中的羽人崇拜。在剧目中舞者围坐一圈进行祈神,头随音乐节奏而轻轻晃动,头部翎子也跟随着抖动舞动,从而营造出一种神秘情境。随着舞段的改变,舞者出现了很多头部旋转动作,带动头饰翎子画圈的动作以及大幅度的前后甩动。这些动作表现了女巫的入神状态,既保留了当时时代的古朴风格,又彰显出了巫舞娱神的神圣感。

《楚腰》整个舞蹈的表演是对祭祀过程的展现。舞者使用双手尽力地挥甩来带动袖子进行飘动,表现对飞向天界的想象;舞者还将袖子和躯干曲线以及曳地长裙飘洒进行配合,进而使用肩膀的含蓄力量把长袖横向地甩过其头部,于头顶呈现出一种弧形,其另一臂的反方向则从体前向髀间甩,这种体态表现就如同蛟龙,表现了女巫的癫狂状态,也展现出楚国巫女的朴拙和坦荡,表现出楚地女子的刚强和矫健。其舞蹈形象和祭祀神灵舞蹈具有很高的契合性,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二)以服饰体现楚巫文化

通过我国一些古籍以及壁画、器皿的记载,我们都了解了楚文化的瑰丽、奇异、辉煌而又狂放的历史风貌。在许多出土文物中都记载着先秦时期楚地服饰的特点,如在信阳的楚墓中锦瑟乐舞的漆画内,就记载了楚地女子着装服饰上的特征:宽腰带系细腰,上衣下裳,宽袖束腰,以曳地的长裙突显女性的纤细之感、婀娜之美。舞蹈编排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只求形似,更多的是精神文化的展现,正所谓“发于内而形于外”风格气质,对楚地服饰特征的采用正是展现当时风貌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剧目《楚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编导对楚地服饰文化的把握,在服飾上我们可以看到编导选用了玫红色布料作为服饰的整体主色。楚人崇火,拜日,日与火同是赤,所以也崇尚红色。同时为了突显楚文化中帝王对腰部的喜好,在服饰上依旧选用上衣下裳、宽袖露腰,强化了腰部的特色,体现出楚腰纤细的特点。

另外,在剧目《楚腰》中特有的头饰——翎子的运用充满了灵气及鬼魅感,翎子的运用主要表现出楚人对羽人的形象图腾的崇拜心理。

在历史记载中楚人崇尚图腾崇拜,在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见到许多以龙凤云鸟纹为主题的漆器以及服饰等。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神游天国部分时,第一句就是:“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大荒北经》也记载,九凤是人面鸟身九首的凤凰神鸟,是历史记载中九头鸟的最初形象。楚国人崇拜的图腾就是九凤,在诗人屈原《楚辞·远游》中就有“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的句子。

所以,在剧目《楚腰》中编导利用头部的翎子作为一种“羽人化”的诠释,通过舞者将翎子作为身体一部分,时而旋转时而摇晃,代表着女巫的作法和通神。舞者带着翎子就如同神鸟,时而飞翔时而奔跑,将充满兽气的神祇有效地注入人的思想,同时将楚人对鸟图腾崇拜文化用舞蹈的形式演绎而出。

结 语

巫文化这种原始的宗教和巫风的盛行,也展现出了楚人思维的方式主要是以非理性作为主导。荆楚巫史的文化特点主要是通过无拘无束的想象对世界进行把握,对客体并不是理性逻辑的分析,其表现的形式也显示对语言、概念、物象以及判断等束缚的摆脱,从而将其自身情感和意志传达于客观世界内,在这种巫文化的背景下而形成的排斥理性逻辑的思维,对楚地文化以及人民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总之,我们可以借《楚腰》这一剧目,稍稍了解当时的人们曾有过的对世界的认知与想象。

参考文献:

[1]董柳莎.原始巫风对楚地乐舞的浸漫与影响[J].民族艺术研究,2017(3).

[2]孟靖雯.汉唐古典舞《楚腰》中荆楚巫风的体现[J].艺术探索,2013(3).

[3]谭小华,敖依昌.浸润于巫文化中的楚文化探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3).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舞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审美性、训练性、运用性的价值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发展探究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如何体现禅境意韵研究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之我见
对武术“雁形”导引训练法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