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一场特殊的起义:天理教起义

2018-03-04撰文张宏杰

厦门航空 2018年3期
关键词:起义军嘉庆紫禁城

撰文_张宏杰

嘉庆年间天理教起义规模虽然不大,却因为起义军传奇般地攻入紫禁城而垂名青史。起义总首领林清的命运转折,生动地向我们演示了民间宗教是如何“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

林清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生于北京近郊,父亲是一名衙门里的书吏。他的前半生几乎完全是由大大小小的失败串联起来的,这些失败之间甚至没有什么缓冲地带。因为不是读书的材料,在十七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一家药铺里当学徒。三年学习期满,他学了点中药知识,于是走上了社会。

林清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三里河一个药店里当伙计,本来这是一个不错的职业,却因为他刚走上社会就染上了嫖娼的恶习,得了梅毒,长了一身的毒疮,被药铺逐出。他的第二份工作是在顺城门外大街打更。这一般是老头们干的活儿,不过好处就是,打更都是深更半夜出来,不怕人瞧见他的毒疮。不久之后,父亲去世,他的毒疮也好得差不多了,就回乡顶替父职,任黄村巡检司书吏。书吏虽然工资低微,有的甚至没有工资,但是因为充当着官僚体系与民间社会的连接剂,拥有操纵潜规则的空间。可惜林清发财之心过于操切,当上书吏不久,他就因为私扣民夫工资而被革退。

这是他第三次失业。被“开除公职”之后,他并不服输,决定自己创业,用没被官员查出的那部分贪污款与他姐夫一起在黄村合伙开了个茶馆。一开始,他很卖力气,茶馆经营的势头不错。怎奈他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事业刚开头,就陷入赌博之中,不久把本钱输得精光,被姐夫撵了出去。这是他第四次失业。

遭遇了连续三板斧后,他对人生并没有失去信心,他的长处就是从不服输。怀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他偷越边墙,潜入满清皇帝们圈为禁地的热河。在那里他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和曾经经管河务工程的工作资历,获得了一位管理皇家工程的“汪巴大人”的信任,参与管理“布达拉石作工程”。工程项目自古至今都是贪污腐败的最佳渠道,这次工作是他职业生涯中最成功的一次,很快他就赚了一大笔钱,衣锦还乡,大摇大摆地在人们惊讶的目光中回到了黄村。

然而好景不长,财主日子没过几天,赌博和嫖娼很快把这笔钱败光了,他再一次成了穷人。于是他再度外出,南下苏杭。在苏州他谋到了一份在“四府粮道衙门”当长随的工作。只是,他又一次因为过于大胆地贪污枉法而失业。这是第五次。这次失业的后果十分严重,因为这是遥远的他乡,举目无亲,他连家都回不了。想来想去,只好靠记得的几个药方当上了游方医生。游方医生其实比乞丐强不了多少,居无定所,饥一顿饱一顿。没办法,他平生第一次当了苦力,在粮船上给人拉纤。这份工作的好处是他可以沿运河一路北上,回到北京。不过当粮船到达北京时,他已经形同乞丐。

清仁宗嘉庆帝画像

回到北京之后,他又卖过鹌鹑,当过鸟雀铺店员,也因为好吃懒做,都没干长久。还因为将鸟雀店本钱花光,险些被人送官,只好灰溜溜回到黄村,落脚在外甥董国太家。总结前半生,林清换了十来种工作,除了在热河的那次外,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这一方面固然说明“大清盛世”中社会底层的生存状况并不如王朝自己宣传的那么安稳,另一方面也说明林清本人性格中存在着致命的缺点:好逸恶劳,性情浮躁,做事没常性,大手大脚,花钱散漫。

直到加入民间宗教后,这个“屡战屡败”“百无一能”的“废人”的命运才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重大转折。嘉庆十二年(1807),三十七岁的林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加入了荣华会(即“八卦教”中的坎卦教)。

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林清加入荣华会是因为真正的信仰,《靖逆记》说“清之初入教也,意图敛钱,无大志”。然而林清马上就发现他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终身事业。他发现他简直就是为宗教而生的,他具有成为一个伟大民间宗教家的一切条件:第一,他有极好的口才。《靖逆记》说“清有口给”,知道怎么讲教理讲得深入浅出而又神乎其神,非常适合传教和辩论。第二,他见多识广,脑筋灵活,又生性慷慨,善于结交。第三,他略懂医术,而免费治病是民间宗教传教的最好方式。他经常走街串户,以行医为名进行传教活动,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所以入教不久,他在教内地位就节节上升,迅速取代了原来的教首郭潮俊。林清做事有魄力,敢闯敢干,在他成为教首后,因他“有大刀阔斧和勇于进取的作风,从而改变了以往教门的保守势态。使坎卦教不再屯于大兴县农村、乡镇的一隅之地,走向了北京内城、京边诸县以及直隶地区;教徒也从单一的农民,发展到各个阶层”。林清雄心勃勃,很快就依仗实力,统一了这一区域范围内的白阳教、红阳教诸教派,成了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最大的宗教首领。教徒们认为他是“文圣人”“就同孔圣人一般”。他向每个教徒收取“根基钱”,迅速成为巨富,过上了“食有鱼出有车”的生活。

林清第一次尝到了真正的成功滋味。他在民间宗教中,不但获得了温饱和金钱,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地位、尊重和信任,体会到了以前世俗事业中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成功感。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的二流子林清几乎变了一个人。他不再赌博,也不再嫖娼,举手投足,完全是成功人士的模样,浑身上下,一派威严的“圣人”风度。

林清画像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虽然千千万万,成功的不及万分之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反动势力的强大”,而在于革命者出人意料地缺乏能力。

因为想登基坐殿,享受帝王滋味,在嘉庆十六年左右,林清就和骨干们准备起义事宜。他们早早地定下了起义时间,那就是两年后的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午时。一般来说,起义需要根据当时的形势因势利导地决定时间地点,为什么早早就决定了两年后某一天的具体时日呢?原来,嘉庆十六年八月,“彗星出西北方”,教首们认为“星射紫微垣,主兵象”,从而推算出起义日期“应在酉之年,戌之月,寅之日,午之时,故以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午时起事”。(《靖逆记》卷五,《李文成》)

嘉庆十八年(1813)七月,林清召集骨干力量在河南道口召开了一次会议,部署起义事宜。他们议定,京畿和直、鲁、豫三省于九月十五日同时举行反清起义,起义军总人数数万,由林清、李文成、冯克善分别夺取紫禁城、河南、山东,然后李、冯率师抵京,与林清会合,共同坐殿。然而,由于目光短浅,组织松散,领导无力,这次起义进行得毫无章法,最后以惨败告终。

我们先来看看山东的起义。山东教徒按计划准时于九月十五日午时举行了起义,趁着清朝地方官员毫无准备的机会占领了两座县城。但是在杀了县官,劫了监狱后,起义军就忠实地听从“发财”这一教旨的指导,集中精力于“抢当铺、钱铺”,然后“仍出城各分股散逸”,四散而走,清政府的正规军杀到后,这些革命者很快被消灭了。

河南起义进行得比山东严肃认真,并顺利攻下了滑城县城。如果李文成此时挥兵山东,与山东八卦教联合作战,本可以掀起翻天巨浪。但是李文成却率领起义大军屯守他攻下的这三处城镇,准备在此建立地上天国。这种“固守老家,等敌上门”的战略明显是重大失策。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底,滑县城的起义军在清军四面包围下经过了道口、司寨、滑县三战轻松被消灭。

直隶起义军规模最小,组织领导水平也不高,当然也没逃过失败的命运。不过,最荒唐的还是这次起义的最高潮,天理教教首林清亲自指挥的攻打紫禁城之战。将三省的起义任务分配好后,林清就开始准备攻占紫禁城,直接到金銮殿去“坐殿”。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么大的行动,他的准备却只限召集了一百来人,打造了几十把大刀,散给会中使用。这就是他的全部准备工作。

清 佚名《攻占图》

1813年,农民军杀入皇宫,在隆宗门匾额上留下一只箭头

林清本来的计划是与李文成北上部队在北京彰义门会师后,一同进攻紫禁城。然而,因为被困于滑县,李文成根本没有派部队北上。这种情况下攻打紫禁城计划只能取消,林清却异想天开,认为有自己的聪明机智,又有太监做内应,仅凭一百来人,奇袭紫禁城也能成功。九月十五日,林清派一百四十多人,兵分两路,从东西两个方向“围攻紫禁城”。然而这个计划一开始就大打折扣:许多人一边杀向紫禁城,一边心里打鼓。结果一路弃刀逃跑者多达七十余人。也就是说,只有七十多人参加“紫禁城之战”。攻打东华门的三十多人,他们手持大刀冲到门口。守门卫兵大吃一惊,急忙关大门,只有五六个人跑得快冲了进去,其他二十多个起义军英雄们望着大门只能大眼瞪小眼,然后四散逃跑了。攻进去的这五六个人当然很快“寡不敌众,惨遭杀害”。

西华门一路比较顺利,因为有太监杨进忠在门口迎候,全队四十多人全都冲进城内。他们不想着肃清宫内守兵,占据要津,控制局面,却一门心思要奔到金銮殿上去“坐殿”。所以发生了这样荒唐的一幕:翰林院编修陶梁正在文颖馆中校书,忽听门外有人喧哗,出门一看,一伙持刀的农民杀了进来,一见他就问:“金銮殿在何所?”得知“坐殿”要由隆宗门进入后,他们就一起跑到了这座门前,他们事后供说:“我们的人用两根杉槁撞门,撞不开。后来官军隔着门射出箭来,大家都往北跑。出了甬子,见官兵从北来,弓箭刀枪抵敌不住,又回来往南走,到西华门上了马道。”他们上了马道,登上城墙,打开上书“大明天顺”的白色大旗,向外摇动大喊,希望河南同教前来接应。然而,此时河南的起义军被围在河南滑县一带,离此数百公里之遥,当然没有听到他们的声音。正在宫内读书的皇次子绵宁得到汇报,急忙集合守军,用几支鸟枪把起义者轻松击败了。接着又进行搜捕,两日之中,共有七十二名天理教徒被擒被杀。轰轰烈烈的攻打紫禁城起义,至此彻底失败。

留名史册的“林清起义”过程虽然荒唐,但是结果却非常惨烈。山东仅扈家集一战就有二千余起义军被杀。河南死亡更为惨重,道口一役中,起义军被杀者六千余,被烧死于镇中者四五千人。整个镇压过程中,总计数以七八万计的起义军死亡,直鲁豫三省交界处数十州县荒无人烟,像是一片人间地狱。第二年春天,这一带瘟疫大起,百姓甚至官吏染疫者大半,死亡无数。

猜你喜欢

起义军嘉庆紫禁城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紫禁城之旅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紫禁城365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紫禁城600年
再也不怕了
故宫的匾额上插着一支箭
沐猴而冠
紫禁城中嵌字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