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配合补缓泻急法治疗中风肌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2018-03-0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24期
关键词:痉挛性患侧电针

1.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昆明市中医院,云南 昆明 650011

中风后患者常出现肢体和行为功能的障碍,其中以肌痉挛性偏瘫较为常见,究其原因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指令传导受阻,导致脊髓中枢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并出现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的情况,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产生较严重的影响[1-2]。国外报道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约36%~70%有不同程度的痉挛,目前现代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多、疗效不确定且疗程较长[3]。针灸已经成为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全国名中医张沛霖主任临床常用补缓泻急法治疗中风肌痉挛性偏瘫,笔者临床跟师的基础上,对张老的经验进行挖掘整理,作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选取50例中风肌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电针配合补缓泻急法进行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校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中风肌痉挛性偏瘫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程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组别例数 性别 年龄/岁 病程/d 男女最小最大平均最短最长平均治疗组501832447361.64±6.904376752.80±8.685对照组501931477161.48±5.156366752.82±8.750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采用《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管局脑部急证科研组制定)作为诊断标准[4]。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者。②病程在2周至6个月;③18岁<年龄<75岁;④意识清醒,病情稳定,听力无明显障碍,无明显智障,配合治疗。⑤瘫痪肢体肌张力在1~3级;⑥同意接受针刺、药物治疗;⑦知情同意者。

1.2.3 排除标准 ①年龄≤l8岁,75岁≤年龄。②骨折、外伤、类风湿等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的其它疾病;③瘫痪肢体肌张力属于4级;④合并失语症、耳聋、严重认知障碍以致无法进行正常交流者;⑤有较严重的并发症或合并症,如严重心、肝、肾、内分泌、造血系统功能异常、严重痴呆、严重精神障碍、帕金森氏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电针治疗:取穴:太冲、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地机、髀关、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髎。采用毫针针刺,以上穴位均快速进针,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三阴交、足三里、外关、曲池使用连续波电针刺激,留针30 min,同样每周治疗5次,周末休息,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2 治疗组 采用电针配合补缓泻急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肩关节内收,肘关节屈曲并旋前,手指及腕关节屈曲,足内翻下垂,脚趾屈曲,膝关节痉挛性伸直,为阴急阳缓,针刺用0.30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市华伦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泻急取照海、太溪、三阴交、地机、大陵、内关、小海、曲泽、尺泽、侠白、肩内陵,针刺得气后重提轻插;补缓取申脉、丘墟、解溪、足三里、阳池、外关、臑俞、臂臑、曲池、手三里,以上穴位在得气后采用重插轻提手法,其中三阴交、地机、大陵、内关、尺泽及肩内陵接英迪牌KWD-808I脉冲针灸治疗仪(常州英迪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选择连续波电针刺激,留针3 min,每周治疗5次,周末休息,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4 疗效观察 患侧上肢痉挛使用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ASS评定[5]。

0级肌张力不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范围内均无阻力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有轻微的阻力2级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阻力较大,仍较容易活动3级肌张力重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比较困难4级肌张力极度增加,患侧肢体不能被动活动,肢体僵硬于屈曲或伸展位

患侧下肢痉挛评定选用CSl评定,CSl评定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腱反射、肌张力及阵挛。

2 结果

Ashworth量表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患侧下肢痉挛CSl评定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效,见表3。

表2两组治疗前后Ashworth量表比较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503.22±0.722.18±0.68*△对照组503.12±0.612.75±0.7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两组治疗前后CS1比较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5011.62±1.328.32±1.52*△对照组5011.53±1.489.76±1.2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中风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很高,痉挛性瘫痪是中风后严重的后遗症,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痉挛性偏瘫属于中医“筋急”或“转筋”范畴,本研究对照组取穴以阳明经穴位为主,有补益气血的作用,使肌肉的萎软无力得到改善。痉挛性偏瘫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调及经筋失养,为阴阳跷脉和经脉的病变[6],《难经·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主要是指肌肉拘急紧张,动作缓慢。《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灵枢·经脉》篇云:“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故治疗宜泻实补虚,亦即补缓泻急[3]。“缓”属虚,“急”属实,针刺治疗应补虚泻实,提插补泻时采用强刺激手法,重补重泻,得气后重提轻插,使得局部痉挛状态松解。照海、太溪、三阴交、地机、大陵、内关、小海、曲泽、尺泽、侠白、肩内陵,得气后重提轻插,此为泻急;申脉、丘墟、解溪、足三里、阳池、外关、手三里、曲池、臂臑、臑俞,得气后重插轻提,此为补缓。针刺治疗起到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的作用,从而达到补缓泻急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ASS及CS1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电针配合补缓泻急法治疗肌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该治疗方法有患者易于接受、副作用少、经济安全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周期短,样本纳入偏少,作用机制不是很明确,下一步还需大样本及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

猜你喜欢

痉挛性患侧电针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更 正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电针与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