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侧重与偏离:西游影视作品中孙悟空原生形象的表达

2018-03-02陈沫

声屏世界 2018年11期
关键词:影视作品孙悟空西游记

陈沫

摘要:《西游记》诞生至今,相关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对比原著西游故事中表现出的孙悟空个性特征,荧幕中的孙悟空形象会在某些特性上有所侧重,或在某一角度发生改变偏离。文章通过对原著主角孙悟空的形象特征分析,归纳相关作品对孙悟空某些個性的突出放大或转变偏离,分析当下观众能够接受的作品形态及影视作品在文化市场中应保持的正确态度。

关键词:《西游记》  影视作品 孙悟空 形象表达

圣者,能超度苦难,化疏漏为圆满;大圣者,通晓万物之道,智能完善超绝,极具神通。古来能称大圣之人,凡人一位,是老子;神界一位,就是孙悟空。孙悟空集魔性、猴性和人性等不同特征于一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打“西游”作品里就有一打的孙悟空,对最初原著形象的表现,或重视或偏离。对目前西游影视作品中孙悟空形象只有做较全面地梳理,才能分析出人物形象的变化特征,以便为今后“西游”故事的创作找寻正本,进行传播推广。

孙悟空原著形象分析

猴性。“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孙悟空生来由石卵见风化为猴形,在山中与猴群生活玩耍,“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在自我意识形成阶段便带有猴的特征。书中对孙悟空猴形的描写多伴随事态和动作的发生,“抓耳挠腮”“颠狂跃舞”等随处可见。

除了外形,他的习性也与猴不可分割。偷蟠桃、盗御酒、窃灵丹都是他自做招摇的段子,“灵、顽、变”是他猴性淋漓尽致的表现。

妖性。孙悟空的妖性,也是它的魔性或兽性。虽是石头生的,但终归是个动物,在后天教化中总有释放兽性的过程。原著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中,孙悟空让黑熊怪去四海乾坤问一问,他是“历代驰名第一妖”。取经之前,这妖猴挑战神权,妖性旺盛蓬勃,对抗法度,拒绝束缚。

妖性在天地之间逞强,引来更大的法力拘束,最终压在五行山脚。第八回观音路过五行山,听闻大圣压于此地,叹息作诗“堪叹妖猴不奉公,当年狂妄逞英雄”。这是全书最后一次用妖猴来称呼孙悟空,待观音规劝,保三藏西行取经,他的叛逆和妖性才逐渐被消磨。

人性。西游故事因孙悟空而展开,他是灵魂人物。这个人物,是猴、人、神的结合体,他有神的法力,猴的外形,更有人的情感。临危,他首当其冲;说理,他比唐僧还苦口婆心,且句句在理。或许是活得久了,见的人多了,什么有背景的妖魔到他面前都能攀上个关系。

性格上,孙悟空从任性、反抗到被压抑、成熟,不再是毛头毛脚的猢狲;精神上,他万事求一周全,哪怕做恶人也要斩尽妖魔。看似吃力不讨好,实则在为理想而献身。总观孙悟空,他像一个在成长的人,面对世俗困难,愿意低头也敢于迎战,有性情也有温度,不断迎合看客的期待。

神性。孙悟空生来被称为上仙,在人物的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世道间不同的文化、教派。跟随第二任师傅唐僧西行,保护唐长老取得真经,如来评价他“隐恶扬善,炼魔降怪,全终全满”,封斗战胜佛,修行圆满,箍束他骨子里暴躁逆反的紧箍咒也消除了。从此他普渡众生,共生极乐。

孙悟空神通广大,在文学史中的形象独一无二,这也造就了他成佛之外的另一种“神性”——主角的光环。不管时代变迁、审美提升,古今中外人们对孙悟空的喜爱超越了时空、民族和文化,他的光辉形象也在各类影视中层出不穷,光芒难挡。

孙悟空的影视形象表达

在影视作品中,孙悟空如同自己拔出的猴毛,千变万化。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影视形象,因为西游故事的经久不衰和观众的捧场喜爱带动了收视和票房,各家作品对其形象的理解和侧重表达也各有千秋。

大圣的模样。说起孙悟空的样子,中国观众的第一意识会联想到86版央视《西游记》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形象。上世纪60年代,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制作拍摄的《西游记》四部曲中,演员岳华在前两部中扮演孙悟空,很大程度上为后来六小龄童版的孙悟空提供了参照。为了更贴近猴相,早期作品中会对猴王脸部塑性,四肢和身体也装饰上猴毛。近年来,为突出演员的脸部表情,只在脸周及头部粘贴猴毛,手和身体保持人样,让观众容易识别演员的个人特征。

动画形象上,1941年万氏兄弟执导创作的《铁扇公主》是国内孙悟空动画形象的正式初探。1964年《大闹天宫》里的孙悟空已非常符合原著中对大圣形象的描述,此后的影视形象都对其进行了借鉴。发展到1999年央视《西游记》动画片播出,中国自主动漫创作技术飞速提高,孙悟空已不再是长着雷公嘴、戴着白手套的行者孙,它是86版孙悟空的动画替身,造型精炼灵活。2015年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形象略显另类,突出了被压500年之后的疲惫和沧桑,容易带动观众去理解大圣的孤独和失落,也与结尾战神归来的气势形成强烈对比。

形象的侧重表达。参考原著中大圣的个性特征,一些影视作品将某种特性放大,其余特征被自动削弱,让观众从特定视角去解读人物和故事。电视剧作品中的孙悟空一般会带有多种特征,随着剧情推进,环境因素影响着个性逐渐变换。86版《西游记》中,表现原生猴性、妖性及功成封佛的篇幅有限,大部分则在表现孙悟空保护师傅,与各路神仙、妖魔周旋的人性。在斩妖除魔的情境中,孙悟空就是一个聪明勇敢、气血方刚的人,作为大师兄,他顾全大局,乐观积极,劳苦功高。

对猴性的表现,《大闹天宫》系列描绘出了多动、百变和不遵循章法的猴王形象;对妖性的表现,《西游·降魔篇》和《西游·伏妖篇》等作品将孙悟空塑造成了残暴、叛逆的妖王之王;对人性的表现,TVB版《齐天大圣》中,张卫健版的孙悟空活泼、乐观、不失风趣,获得观众“通人性”的评价与肯定;对神性的表现,贯穿在孙悟空出世时震惊天庭、打妖时上山下海的整体过程中,《西游记后传》中师徒成佛后再组队除妖,救出如来重返佛界,孙悟空最后被封为新的万佛之祖。这些剧作较忠实地展现了西游原著,以侧重式的手法,让孙悟空的某些个性发散,吸引观众目光。

形象的另类游离。文学与影视是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在转换中必然要经历改编和再创作,影视对原著的表达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观众对作品改编有一定的默许偏离程度。当剧情与观众的期待出现偏差,新的视角或许能带动观众对人物进行重新解读。例如《大话西游》,起初制片完成后被归类为“文化垃圾”,如今却成为周星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大话西游》推出18年后,由周星驰担当监制、编剧、导演的《西游·降魔篇》,一举刷新华语片首日票房纪录。戏中孙悟空成了手起刀落日夜打杀的大魔王,人性扭曲,猴性更是狰狞。妖性一直延续到《伏妖篇》中与玄奘走上取经路之后,与原著中孙悟空性情变化的时间点也相背离,呈现出不一样的师徒伦理观。

想借助原著的材料做出不一样的东西,是如今大部分电影及电视剧改编的初衷。2015年万合天宜出品的《万万没想到·西游篇》在保持人物主线的前提下,进行了全新的剧情改造,整体故事留有原著挣扎过的痕迹,但还是为观众呈现了一个面目全非的西游篇。虽有创新却让观众看到恶搞经典的态度,让人难以满意。

结语

从默片、有声、黑白到彩色时代,发展到今天3D、4D技术的普及应用,《西游记》成为中国影视剧产业发展历程的载体和见证,许多作品里对人物、剧情的塑造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随着社会发展,创作者会将理想、精神和情感附加在孙悟空身上,他成为万能、百变的形象寄托。如今留存在我们心中的那个孙悟空,肯定不只由一家造就,他是我们对书本意象、影视形象和自我理解的集合。当然,个人理解也有侧重和偏离,有侧重就有削弱,有偏离就有声讨,成功作品的改编要经深思熟虑和文化市场的真火历练,根据所处时代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对剧情进行推敲打磨,以引导并提升影视受众的审美品位和社会意识为责任,带动净化艺术市场的整体风气。

参考文献:

1.楊清跃:《1980年后中国影视作品中孙悟空形象的阐释学解读》,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2.朱 峰:《孙悟空形象的文人精神论析》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 李彦华:《 对中孙悟空形象的解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左亚男,苏若菊:《〈西游记〉动画改编中孙悟空形象的变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5.曹炳建:《多重文化意义下的探索与追求〈西游记〉孙悟空形象新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

6.石 麟:《孙悟空形象的多层文化解读》,《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3)。

猜你喜欢

影视作品孙悟空西游记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浅析中国影视戏剧与曲艺艺术的融合
后期特效在影视中的应用
视频剪辑技巧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探讨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