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龄儿童媒介接触与媒介生态环境的构建

2018-03-02闫伟娜岳朋

声屏世界 2018年11期
关键词:构建

闫伟娜 岳朋

摘要:通过山东省低龄儿童媒介接触实证研究的调研数据,分析低龄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并对低龄儿童媒介生态环境的构建提供策略,提出应从低龄儿童自身媒介素养的培养,家庭的合理引导,政府出台儿童媒介视听保护政策,媒体加强对低龄儿童的关照保护等方面共同构建有利于低龄儿童身心发展的和谐媒介生态环境。

关键词:低龄儿童  媒介接触  媒介生态环境  构建

媒介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其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与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面对媒介资讯爆炸环境下的“数字儿童”,我们更需要以一种系统的眼光去看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以山东省17个城市和农村低龄儿童的媒介接触调查数据为依据,以构建、优化低龄儿童的媒介生存环境为目的,分析低龄儿童媒介接触的种类、数量、频度、内容偏好、家长态度和媒介素养的培养情况等,并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低龄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对低龄儿童媒介生态环境的构建提供策略。

媒介生态学视野下山东省低龄儿童媒介接触的实证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问卷800份,回收715份,回收率为89.4%,有效问卷688份,有效问卷率达86.0%。调查样本中男女生的性别构成为:男生358名,占有效问卷率的52.03%;女生330名,占有效问卷率的47.97%。其中3岁以下、3岁、4岁、5岁、6岁及以上的儿童的比例分别为17.21%、9.77%、17.21%、28.37%、27.44%。其中被调查的低龄儿童中以独生子女居多,达到了问卷调查率的61.86%。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媒介接触途径方面,现阶段低龄儿童接触媒介信息的主要途径还是广播电视和图书报刊等传统媒介。在媒介接触频度方面,图书报刊等纸质媒介的接触频率相对较高,一天阅读数次图书的儿童占36.3%,一天阅读一次图书的为29.8%。其次是广播电视和手机,由于低龄儿童受其自身年龄和能力的限制,电脑、手机和IPAD等新媒介的使用频度相对较低。在媒介使用目的方面,低龄儿童的媒介接触目的并不是单一的,目前山东省低龄儿童接触媒介信息的主要目的首先是娱乐,其次是学习、信息获取和服务等,这主要与低龄儿童的自身特点和对生活的需求有关。在媒介接触的内容偏好方面,低龄儿童对电视的内容偏好依次为:儿童动画片(71.16%)>自然纪实类节目(13.49%)>综艺娱乐节目(6.51%)>不喜欢看电视(4.19%)>广告(3.72%)>电视剧(0.93%)>新闻节目(0%),这主要与低龄儿童观看电视节目的需求相关——娱乐和累积真实生活经验。低龄儿童对图书报刊等纸质媒介接触的内容偏好依次为:国内儿童绘本>国外儿童绘本>经典童话故事>带有粘贴的趣味图书>认知学习图书>不喜欢阅读图书;低龄儿童对电影媒介的内容偏好依次为:国外动画电影>国产动画电影>国产商业电影>好莱坞商业电影。在低龄儿童媒介接触的影响方面,在生活中提到电视节目中角色或情节的人数为317人,占46.05%;会模仿电视节目或动画片中的角色有474人,占68.84%;会脱口而出某电视节目的台词或者广告语的有330人,占47.91%;还有孩子会要求获得电视广告中的某一产品或者十分喜欢或者厌恶电视节目或动画片中的某一角色,可见媒介接触对低龄儿童的影响明显。在家长对儿童媒介素养的认识与关注方面,有73.95%的家长选择能够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媒介内容以及58.6%的家长会注重培养孩子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仅有6.05%的家长在儿童媒介素养的问题上没有采取过相应的措施。与此同时,家长在面对低龄儿童时的媒介选择与其媒介素养的态度有很大差异,也就是说理论层面上家长都比较重视儿童媒介素养的培养,但是在自身行为选择方面还有待于提升,在面对低龄儿童时采取的媒介行为应尽量谨慎,并尽可能做到知行合一。

低龄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深入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低龄儿童的媒介接触行为的变化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低龄儿童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众,其媒介接触行为自然也会受到来自社会、经济、家庭和个体等多方面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对低龄儿童的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首先,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对低龄儿童的媒介接触产生影响。课题组在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时发现,地处农村或者偏远地区家庭的文化休闲娱乐极少,家长的教育方式也相对单一,而城市中的低龄儿童参观博物馆、去电影院看电影、阅读中外绘本都十分便利。这一系列的差距造成城乡低龄儿童在文化观念上的差距,也影响了低龄儿童对媒介的接触和认识。

其次,经济环境的差异也会对低龄儿童的媒介接触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家庭经济水平不高,家庭中的媒介种类和数量非常有限,根据问卷数据显示农村低龄儿童接触最多的媒介是手机和电视,而城市儿童的媒介接触种类更加全面和多样化。由此可见,经济环境的差异会造成儿童媒介接触的巨大差异。

最后,媒介环境的不同也制约着低龄儿童的媒介接触行为。由于大众传媒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受城市整体发展的影响,城镇中媒介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五花八门,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而在农村许多先进的媒介产品很难进入层级市场。随着这种媒介资源分配不均现象的不断增高,低龄儿童在媒介接触上的差异也会被逐渐扩大。

二、家庭环境对低龄儿童的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低龄儿童由于其自身年龄和能力的限制,日常活动范围主要是家庭和学校,低龄儿童经常接触的人和物对其媒介接触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多子女家庭的儿童在生活中不容易感到孤独,低龄儿童的媒介接触经验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其兄弟姐妹的传授。其次,家庭环境对低龄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日常行为习惯上,这些习惯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比如,经常阅读纸质媒介的家长,其子女接触传统的纸质媒介的頻率比较高,而对新媒体比较热衷的家长,其孩子接触新媒体媒介的频率相对更高。最后,低龄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差异还与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意识有关。

低龄儿童媒介接触行为的效果分析

一、媒介接触对低龄儿童产生的正面效果。首先,媒介接触丰富了低龄儿童的日常生活。低龄儿童在亲情陪伴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使用大众传播媒介可以使其生活变得充实起来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娱乐和心理满足,开阔自己的视野。其次,媒介接触加强了低龄儿童的学习能力,媒介信息的多元化可以让儿童开阔自己的视野,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进行持续发展,不仅可以学到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内容,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最后,适当的媒介接触能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问卷调查显示部分低龄儿童在使用新媒介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尝试发表言论与见解,这些交流不仅锻炼了儿童的语言组织能力,更使他们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表达出来,从而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二、媒介接触对低龄儿童产生的负面效果。首先,过量的媒介接触降低了低龄儿童的现实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媒介是把双刃剑,过多的、超时的媒介接触减少了低龄儿童接触大自然的機会,催生出“室内儿童”,他们习惯用媒介表达自己的思想,习惯用媒介手段来与人交流,长此以往就会削弱低龄儿童的现实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对新媒介的依赖容易影响低龄儿童的阅读学习能力。新媒体对于信息的传递是通过声音和图像进行的,低龄儿童长期沉迷于网上娱乐会使儿童长期处于声画世界,可能导致低龄儿童读写能力和阅读识字能力的下降。最后,不良媒介内容的接触强化了低龄儿童的暴力行为。当“媒介暴力”内容被穿插在儿童所喜爱的卡通动漫或综艺等节目中时,缺少生活经验和判断分析能力的低龄儿童就会误认为现实生活环境即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同样问题时就会采取暴力手段去解决。因此,在媒介内容的制作和管理方面,应采取分级管理制以净化未成年人的媒介接触环境。

媒介生态学视野下低龄儿童媒介接触的建议与对策

尼尔·波兹曼在其1982年的著作《童年的消逝》中论述了童年从何而来,又为何正在消逝,印刷术如何创造了童年,电子媒介又如何使之消逝,并提出“童年是文化需要传播的功能以及文化得以传播的方式”。①在这个意义上童年、文化与媒介三者的动态关系将波兹曼的童年理论不断推进,这也是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经典研究思路,一方面单一媒介都具有自身的符号系统和传播结构,不同媒介形式会造成传播内容的不同和传播效果的偏向;另一方面,如同自然环境一样,整个社会的所有媒介构成了人们生存的另一个生态环境,即阿什德所谓的“充满符号互动的意义环境”。因此,媒介生态环境既包含微观环境也包含宏观环境,其构建需要从儿童自身、家庭和社会多方位进行。

一、注重培养低龄儿童自身的媒介素养。接触和使用大众传媒,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的“儿童权利”之一。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对于儿童来说意味着两个层面的意义:第一,传媒的各类节目应成为丰富儿童生活,让儿童充分享受到童年快乐的工具,而不是剥夺儿童的童真,使其快速成人化的工具;第二,成人的知识与经验可以用来指导儿童使用传媒并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意见,但不能强加或灌输给儿童。

首先,儿童家长和家庭成员应重视儿童媒介素养问题,在日常交流和媒介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将儿童媒介素养的培养日常化。其次,幼儿园和学前班应在教育过程中加入有关儿童媒介素养培养的课程或课外活动,通过观摩、体验使儿童掌握甄别信息、利用媒介的方法。第三,媒体应制作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节目,使低龄儿童在媒介应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媒介素养的培养。最后,应利用社会力量通过参与式行动培养儿童的媒介素养行动能力。

二、加强家庭对低龄儿童媒介接触的引导。首先,家长应重视儿童全面素质的提升,重视自身和孩子媒介素养的提高,当好孩子的媒介把关人和领路人。其次,家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使用氛围,培养儿童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第三,家长在引导低龄儿童进行媒介接触时,应多与儿童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使儿童认识到媒介的使用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精彩,即使我们离开媒介时也可以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最后,注重培养各方面的兴趣,让孩子能够健康全面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形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预防低龄儿童对电视和网络等新媒体过度依赖,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营造良好的低龄儿童媒介接触生态环境。儿童媒介生态环境系统包括内部环境系统、微观环境系统、中间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内部环境是指儿童自身的传播系统,微观环境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的媒介环境,中间系统是指与儿童接触密切的幼儿园、学前班和学校的媒介环境系统,外部环境是指社会媒介环境。儿童媒介生态系统以儿童自身为中心由内部向外部辐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结构。②除了儿童自身媒介素养的培养和家庭、学校的有效引导之外,社会媒介环境也非常重要,媒体作为媒介信息的传播者和沟通媒介受众的桥梁,其自身的媒介素养应注意加强,在进行媒介信息传播获取一定利益的同时也要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负责,自觉杜绝暴力血腥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做好儿童媒介接触的“把关人”。实行媒介信息分级制度能够很好区分哪些是适合低龄儿童观看的节目,从而在节目制作中有针对性的“寓教于乐”,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使媒介节目制作向着健康、有效的道路上前进,营造一个适合低龄儿童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

结论

随着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儿童暴力行为的新闻增多,媒体环境给低龄儿童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低龄儿童的媒介接触行为不仅丰富了低龄儿童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低龄儿童的视野,还提高了儿童对于世界的认知能力、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低龄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然而,媒介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儿童带来诸多利益的同时,也给低龄儿童的成长带来一系列问题:媒介中充斥的媒介暴力使儿童不加分辨的进行模仿,过度依赖媒介使低龄儿童变得孤僻,进而影响其阅读、识字和与人交流的基本生活技能。面对这些新媒体环境对低龄儿童的影响,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规避,应从低龄儿童自身媒介素养的培养提升、家庭的合理引导、政府出台相关儿童媒介视听保护政策、媒介媒体加强对儿童的关照保护等方面共同构建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和谐媒介生态环境。(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

①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第172页。

②上官海青:《儿童传播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年版,第108页。

参考文献:

1.李晓云:《尼尔·波兹曼的媒介生态学研究》,成都,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孟 磊:《“第二媒介时代”的青少年媒介素养研究—以西安、咸阳地区中学为例》,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常 聪:《媒介即环境:波兹曼的童年理论探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4.熊艳红:《重新审视媒介生态理论》,《青年记者》,2005(11)。

5.郑素侠:《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新闻爱好者》,2013(6)。

6.陈韬文,陆 晔,卜 卫:《学术对谈:媒介素养的国际发展与本土经验》,《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7)。

猜你喜欢

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的构建与思考
浅析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与构建
创建《数控自动编程》优质核心课程
浅析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专业课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