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地生天养 日月齐辉贵州赏石文化漫谈(上)

2018-03-02任天成牟雪松

藏天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摩崖古人类岩画

文/任天成 牟雪松

石,地生天养,凝精聚华。

在岁月的长河里,当世间万象都如烟逝去,唯有石头以各种形态长存于世,见证地球沧桑巨变,见证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石,与地球同生,与日月齐辉。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石文化也随之萌生。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就是一个始终与石为伴,与石文化相伴的过程。人类最早的劳动工具,就是来自打制过的石头,这是石头与人类关系的相融,也开启了人类最古老的石文化—石器文化时代。

石文化是人类认识、利用、开发、玩赏、保护自然石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品。概览古今中外,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许多文化,其中石文化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传播最广泛的一种文化,是一切文化中的“始祖文化”。一部浩若烟海的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漫长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石文化发展史。

人类的文明离不开石头,石头记载着人类历史的点点滴滴。人类的历史相比石头的历史,不过是惊鸿一瞥。

◎ 题名:报喜鸟 石种:贵州乌江石收藏:姜守荣《宝庭石苑》

史前石文化探源

贵州的史前石文化,最早可追溯到30万年前。据考古发现,贵州在30万年前就生活着大量古人类,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石器时代文化。

山多谷深,岩溶洞穴遍布全省的独特地形地貌,使贵州成为石器时代人类栖息的理想之地。贵州各族人民的祖先,最初是住在岩石洞穴中。

从1964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试掘了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后,贵州相继发现了属于晚期直立人阶段的“桐梓人”、早期智人阶段的“水城人”、“大洞人”、晚期智人的“兴义人”、“穿洞人”、“桃花洞人”等旧石器时代遗址50多处。还有平坝飞虎山、普安铜鼓山、毕节青场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尤其是分别被列为1993年和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盘县大洞和赫章可乐墓葬群,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哄动。它们与云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一起,雄辩地证明了,云贵高原是古人类的摇篮,使从猿人演化为直立人、智人、直到现代人的过程昭然若揭,期间并无缺环。这也为我们研究史前赏石文化打下了牢固基础。

石器是古人类极为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但打制石器对岩石在硬度、均质和韧度等物理性质,尤其是均质要求是很高的,完全符合这三点要求的只有燧石。黔西观音洞使用燧石打制石器比例最高,盘县大洞旧石器使用燧石的比例也很高,在国内很突出。这说明,早在二、三十万年前,贵州古人类对这些岩石的物理性质已有了深刻的了解。“水城人”独创,并在华南、东南亚得到广泛运用“锐棱砸击法”的打制石器以及其他贵州古人类遗址的玉石器、骨角器、陶器、铜器、铁器、立柱式房屋遗址、灶与窑等遗物,清楚地表明,贵州先民走过了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他们不仅掌握了陶土、玉石、铜、铅、锡、铁等的物理化学性质,而且还掌握了找矿知识、冶炼技术、青铜含金的比例等经验和本领。赫章可乐遗址除出土大量铜、铁器外,还出土了种类繁多的骨、玉、水晶、玛瑙、绿松石饰品,说明贵州古代先民对岩石矿物认识的视野有了进一步扩大,对其理化性质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

◎题名:国宝 石种:贵州乌江石收藏:姜守荣《宝庭石苑》

◎题名:财聚 石种:贵州乌江石收藏:姜守荣《宝庭石苑》

盘县大洞重型工具中的手斧,其弧形突出的两边被打击成对称或大体对称,端刮器的刃部由准平行过渡到平行修理,这是“整齐一体”“对称均衡”等审美对象中形式美的特征之一。说明此时的贵州古人类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普定穿洞晚期智人遗址出土的骨角器达1000件之多,这里的骨角器有刃缘光洁的骨铲、有扁钝、圆尖、三棱诸式骨椎。说明“穿洞人”制造的骨角器作为审美对象有两方面突破:一是光滑程度有了质的飞跃,二是对工具的几何特征追求有了突出的变化。这两者正反映了贵州古人类审美观的极大进步。普安铜鼓山和赫章可乐出土的大量装饰艺术品,陶器上和青铜、铁器上的装饰纹的出现,说明贵州古人类的人体装饰已从直立人时期以自然物捆扎于人体,经过旧石器时代以器物钻孔引线固着于人体的第二阶段,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以石、玉为材料,经雕、刻、琢、磨等精细加工后,装饰于人体的第三阶段。而装饰打扮正是人体美学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可靠标志。

贵州古人类就是在工具的制造过程中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并发展为相对独立而独具特色的赏石审美文化。

◎ 题名:鹤翔九天 石种:贵州乌江石收藏:姜守荣《宝庭石苑》

贵州石文化分类

贵州是国际公认的沉积岩王国,从距今八亿多年的上元古代梵净山群浅变质地层,到新生代第四系沉积物都有出露,梵净山、苗岭、大娄山、乌蒙山等山脉水系,构成了贵州高原山地王国,为石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因而,在数千年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贵州的石文化得天独厚,种类繁多。

◎题名:金山 石种:贵州乌江石收藏:姜守荣《宝庭石苑》

岩画文化

岩画是遍及世界1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性文化。

贵州目前发现的岩画分布于开阳、息烽、花溪、修文、龙里、惠水、长顺、六枝、水城、兴义、安龙、册亨、贞丰、普安、安顺、关岭、普定、紫云、镇远、丹寨、赤水、道真、江口、毕节等二十四个市县(区),共发现岩画40余处。主要集中分布在贞丰大红岩岩画点为代表的北盘江流域和以龙里巫山岩画点为代表的黔中地区。据曹波先生《贵州岩画遗址(地点)调查与研究》,贵州岩画涵盖了手印和狩猎时期、人面时期、游牧时期、铜鼓文化和马时期,并与相关历史文献、其他考古遗存相联系,与史前人类和古代民族相关联。颜料一般是铁系天然矿物质与动物血、朱砂、骨胶等作为粘合剂混合起来使用,使它能保存久远而不褪色或衰变。

贵州岩画主要以涂绘、勾勒、吹、喷、印等技术活动去完善图形内容。用刻和绘的方法勾画出作画对象的轮廓外形,再进行凿刻或涂绘该物体形象。从这些图形的背后,体现了贵州地域文化的深厚,体现了人类审美意识的萌芽。……隐藏在岩画图像中西南民族特有的交感巫术、崇拜祭祀、生产生活场景便会浮现出来。

贵州岩画与世界、中国岩画的某些符号、物象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如太阳、十字形符号、鸟崇拜、狩猎交感巫术符,几乎所有远古族群都有;符号、手印、龙形、人面像、野生动物等,表现出史前远古遗风;马文化表现出汉唐时代烙印,牛反映游牧放牧文化经济。这些反映了史前人类审美意识发展的又一侧面。

◎题名:军魂 石种:贵州乌江石收藏:姜守荣《宝庭石苑》

◎红崖碑

石刻文化

贵州“石刻文化”包括摩崖题刻、石碑石碣、石窟造像、石雕石刻等小类。

摩崖题刻: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石刻有习水三岔河摩崖、石阡太虚洞摩崖等十余处。有些摩崖题刻,刻于古建筑内,是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镇远青龙洞古建筑群内的“飞岩”摩崖、“乾坤入钓竿”摩崖和黔灵山古建筑群内的“虎”字摩崖、“佛”字摩崖、“响石洞”摩崖、“第一山”摩崖、“黔灵胜境”摩崖、“万古不磨”摩崖、“赤松旧隐”摩崖、“纯清道祖灵像”摩崖和“多行好事,广积阴功”摩崖等。

石碑石碣:碑碣性质相同,造型略有差异:方首称碑,圆首称碣,泛称为碑。贵州民间有令牌碑、月亮碑、圆首形碑、方首形碑、方首抹角碑等多种形制。月亮碑呈圆形,酷似一面镜子,多置于坟墓前方,实为圆形墓碑。如意头碑,顾名思义,碑首呈如意形。碑碣类型,从内容上看,大体可分为修建碑、晓谕碑、记事碑、乡规碑、纪功碑、地界碑等几类。而各类之间又有交叉,很难截然分开。

石雕石刻:石刻中的墓碑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也是贵州少数民族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明代之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采用崖葬,明中叶受汉文化影响,贵州先民开始在墓前立石为碑。在贵州37个少数民族中,均有各自独特的墓碑文化,而在千百年的民族交流交融中,这些文化又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又异曲同工的墓碑文化。其中,以侗族、彝族、土家族等民族的墓碑石刻文化最具代表性。

石窟造像:若是寺庙,则称石窟寺,如赤水三会水石窟寺。习水袁锦道祠拥有众多石窟造像,即在石窟内摩崖造像,但因不知其寺名,故不便称为石窟寺,而其雕刻手法与石窟寺别无二致。因此,也有人称袁锦道祠为“石窟寺”。

◎题名:春江水暖 石种:贵州乌江石收藏:姜守荣《宝庭石苑》

园林文化

园林文化中的石文化,既是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赏石文化的重要分支。贵州园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与明代的屯垦戍边关系密切。其中,江南文人杨彝和沈勖对贵州园林文化建设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他们带来了江南园林的审美理念和设计风格。

杨彝为浙江余姚人,洪武二十五年(1392)请老乞就养,就到其长子杨志的戍所普安卫(今盘县),居东屯,四面多松树,开轩其中,额曰“万松轩”,又在西北结“天风亭”。沈勖为江苏高邮人,亦于洪武年间从父戍普安卫,筑“乐矣园”、“怀甓堂”以居。沈与杨常彼此到对方所居处唱和,在普安州引领风气之先,此应为贵州构筑园林之始。流风所致,贵州构筑园林之风便风起云涌,蔚为大观。这些园林,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文人士子将自己的房屋进行改造,增加读书吟咏之处,或另建别业;二类是在外地为官,改仕后回家养老,或遭贬谪而到贵州,或避祸隐居等而为;三类是外地人在居官之所,或为自己公余消遣、读书、吟咏,或为引领当地风气而构筑的有公益性质的园林。著名的有宣慰宋氏在贵阳的宋氏别墅“石屏倚醉”、“石峰耸翠”;杨师孔的“石林精舍”等。

此外,由于贵州是有名的沉积岩王国和喀斯特王国,因此,人们就地取材而形成的石建筑文化也是别具一格,在此不赘述。

猜你喜欢

摩崖古人类岩画
西狭颂摩崖石刻
龙人——新发现的中更新世古人类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青藏高原首次发现人面岩画
枕上千秋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阴山岩画
“栾川人”中原地区远古人类的一次重要发现
写实与抽象:金沙江岩画考古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