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浅析

2018-03-01林芳菲

戏剧之家 2018年34期
关键词:社会力量公共文化服务引导

林芳菲

【摘 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向。从我国实践的具体情况来看,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成效也逐步显现,但社会力量掌握的文化资源比较分散,优势难以集中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其价值导向也有待提升,这都需要相关工作者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引导;社会力量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4-0227-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当前,在以政府为主导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有效通过市场手段引入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践,才能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力量配置,最终构建一个统一、完善、覆盖面广的公共文化体系,才能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效果。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颁布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明确,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有法可依,令人对其成效更加期待。

一、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意义

(一)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总量和结构。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能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使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方式更加灵活和广泛,提升了服务总量和服务成效。同时,社会力量能够提供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或者辅助政府部门对部分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建造,增加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来源,优化了公共文化投入结构。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质量。政府引入对社会力量必然要设置一定的门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资质的获得,又必须通过自我提升和相互竞争方式实现,因此,能在较大程度上保证社会力量的实力,进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此外,社会力量中包含了各类企业、社团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各种组织类型,可推动它们探索更有效的服务管理体制和服务运作方式,促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利用率,有效降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作成本。

(三)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使其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丰富资源,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减轻了政府作为主导力量所承担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其在直接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同时,腾出精力更好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谋划和监督。

二、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存在问题

(一)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部门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需要转变“全能政府”的思维,由原来“主办”、“包办”转变为“主导”,面对文化资源摒弃“垄断”思想,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导向,切实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弱化审批职能,提升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与市场经济要求相匹配,以自己的“退”吸引社会力量“进”,投入公共文化服务。

(二)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途径和方式,如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但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合理机制仍不完善,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应政策措施,确保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服务主体需要进一步拓展。目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主体仍然有限,主要是一些事业单位、少数国际组织等。我们应该鼓励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进一步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的形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此过程中,征集和培养一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专业化服务水平的文化组织或者个人,使其成为符合市场特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

(四)非营利文化组织需要进一步培育。目前,全国非营利文化机构较少,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以上海为例,上海市共有非营利机构11239家,其中,非营利文化机构652家,根据不同组织形式,分为文化类民办企业单位、文化类基金会和文化类社会团体三类,为公共文化服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宣传普及文化非营利组织的理念、功能与价值,简化文化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手续,帮助文化非营利组织开辟资金来源渠道,实现更好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三、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着力方向

(一)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强化“抓文化就是抓民生”的理念,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宣传、发改、财政、国土、规划、住建、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配合协作,协调指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新格局,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二)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出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和章程,拟定吸纳多元化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细则、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合理规划布局,吸引更多的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发展,打造业态高端、内容丰富的“文化长廊”产业基地。对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的企业,除国家税收优惠外,积极探索从土地转让、建设规费、水电使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三)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对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文化设施,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合理引导文化运营企业参与管理,降低运营成本,让群众享受到更多实惠和优质的文化大餐;对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争取将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所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全部纳入政府采购项目,让辖区文化企业同台竞争、竞相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百花齐放”;充分发挥市级专业艺术院团、高校文化资源和各级文化场馆职能作用,加强专业培训和技能辅导,打造特色民间文艺品牌。

(四)搭建政府服务平台。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单位进行法人治理改革,以理事会建设为重点,完善规章制度,引导社会知名人士、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以及群众代表等进入理事会,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管办分离。对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可从高校或民间等聘请资深专家教授担任“名誉馆长”、“名誉顾问”,政府每年给予一定的年薪聘用,助推博物馆事业发展。同时,加快推进网站建设,推广电子政务,让老百姓共享文化建设成果。

(五)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产业业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职能,在建设、管理、运营、招商等各个环节加强对文化企业的服务和扶持。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一步理顺人员编制,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整体素质。对基层文化工作者,按规定配足配强人员,提高他们从事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中的文化人才,制定专项政策,分层次、分阶段加强培训和管理,鼓励其成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切实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地重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也成为必然要求。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应当成为政府主导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祁峻峰.以文化治理理念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5).

[2]把增强.如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J].领导之友,2012,(6):39-40.

[3]周兰翠.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理论逻辑与实践形态[J].地方财政研究,2014,(4):21-26.

[4]赵苑苑.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研究[D].宁波大学,2015.

[5]吴理财,刘建等.企业作为社会力量如何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基于北大资源的案例分析[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5,(4):33-38.

猜你喜欢

社会力量公共文化服务引导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管理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借助社会力量,创新培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