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都绝唱

2018-03-01田洁

戏剧之家 2018年34期

田洁

【摘 要】河南省安阳市是我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中华五千年历史馈赠给安阳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黄县落腔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其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流传到现在,唱词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蕴含浓郁乡土气息,深受河南本土民众热爱。但是落腔目前生存现状令人堪忧,本文从落腔的音乐价值、发展困境和传承手段入手,为挽救河南腹地这一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内黄落腔;音乐价值;困境及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4-0012-02

河南省拥有众多文化古城,洛阳、安阳、开封等城市历代均有諸多王朝坐落于此,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传承上,安阳市各部门在市政府的带领下作出了很大贡献,至今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5项。本文选取的落腔是安阳市内黄县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其中一项,2012年文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名单,内黄县落腔传承人袁章考入榜。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虽然被给予国家级、省级、市级三重非遗荣誉,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角度来看,其生存状态令人担忧。据此,本文以内黄县落腔为立体点,深刻剖析其音乐特征、困境和传承手段。

一、内黄落腔的由来

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的落腔是我国现存的一种珍贵的汉族戏曲剧种,是河南省地方小戏的代表剧种,历史上长期活跃在河南豫北地区,又有“唠子腔”“安阳腔”等诸多名称。内黄落腔产生在清末道、咸年间,且这种剧种流行于内黄附近的几个县区。当时从艺的艺人大多是赋有乐感的农民,农闲之时以半职业身份进行表演,在当地形成了内黄落子学习之风。

清末民初,豫北地区便形成了以内黄落腔班社为主的传承形式,当地有名的班社众多,如道光年间的赵家班、清同治年间的碾头班、光绪年间的段家班等等,这些班社和从艺艺人为内黄落腔的发展贡献很大,促使这个时期的内黄落腔成为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内黄落腔的兴盛促使了更多的艺人加入其中,形成中、西、东路三个流派。各流派的音乐风格不同,中路以花腔著称,多用上颔鼻音;西路声腔嘹亮,跌宕起伏;东路善吐字,音调朴实。这一时期出现众多优秀内黄落腔艺人,如赵清文等,代表作品有《麦苗郎》等。

进入抗日战争时期,社会的纷杂、动荡促使豫北地区诸多戏班解体,仅靠共产党敌后根据地的保护,内黄落腔剧团才得以生存,此时期出演的一些作品也对抗战起到一定鼓舞作用。建国初期,内黄落腔在安阳一代再次繁荣,落腔演员史道旺整理板式、规范记谱使这种形式得意兴盛,产出一系列如《兄妹开荒》《血泪仇》等作品,这些作品展演过程中也屡获奖项。随着戏曲行当在我国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内黄落腔也面临生存的压力,加之演出收入减少,专业剧团锐减,越来越多的年轻一辈不再热衷于此,内黄落腔面临绝迹的窘境。

二、内黄落腔的音乐价值分析

内黄落腔繁盛时期产出了诸多优秀作品,且这些作品在省内外屡获奖项,如1956年由赵清文主演的《借髢髢》荣获河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一等奖。1982年,作品《答卷》获安阳地区戏曲汇演优秀奖。1986年《风流知县》获得安阳戏剧演出一等奖。2005年作品《白绫计》等作品获得河南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优秀剧目金奖。许多因题材贴近生活,艺术价值高的作品走进央视电台,获得观众好评。

内黄落腔作品在演出时以大本嗓为主,少许曲目会在拖腔后采用二本嗓(西北讴)唱法。唱腔以板腔为主,主腔包括诸多板式,如慢板、流水般、八版、散板等。与主腔类并驾齐驱的还有如娃子类的腔调。内黄落子的唱词规整,上下句对仗,用方言演唱给作品增加浓郁乡土气息,作品的表达通常采用口语化方式,用说唱添彩,备受百姓喜爱。本文选用内黄落腔演出场次较多的优秀代表剧目《裴秀英告状》为例子,对其音乐本体展开分析,力求以此为代表挖掘内黄落腔的音乐音调、板式、唱腔特征,进而阐述其巨大的音乐价值。

本文选取的是内黄落腔《裴秀英告状》中精彩选段,为了给作品营造氛围,乐起便以十六分音符连续进行,乐音高低跳跃,以方整的四小节为主。作品内部划分也是以四小节为一个乐句,上句落于D音,下句收拢于E音。作品中不断出现颤音、滑音和倚音等装饰音为音调增加戏剧变化。本谱例采用慢板进行,节拍为四四拍的一板三眼形式,句式、板式、节拍均规整,跳动性强的过门和错落有致的主体部分连贯而统一,使作品音调婉转,旋律悠长,体现了内黄落腔唱段的抒情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从作品可以看出,内黄落腔的创作规整,符合戏曲创作原则。其唱腔、板式及表演呈示经过时代变迁都融入了各个阶段的特色,作品题材更是跟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不断的变革促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加之对演出场地要求不高、道具易制作等特征使这种较为体系化的传统剧种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起到重要的文化交流、普及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发展,国内外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逐渐充斥着百姓的生活,这一古老、经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

三、内黄落腔的传承困境

内黄落腔在历史中曾有数个阶段达到了豫北地区人人都会哼唱的地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为什么在现当代却面临失传的境地,值得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者、爱好者深思。笔者曾多次深入内黄县剧团进行考察,其没落并不是单方面原因导致的,而是以下几种原因的共同作用。

生存环境聚变。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促使安阳市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质的变化,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再被传统戏剧萦绕,年青一代人群为流行音乐狂热,加之各大新闻媒体层出不穷的流行艺人选秀、比赛节目,越来越少的人继续关注这一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客观环境的变化促使这一优秀剧种面临生存压力。

经费短缺,剧团无竞争力。时间更替促使多个内黄落腔剧团被迫解体,曾经当红的艺人年老体衰,擅长于此的艺人为了生计也被迫转行。时至今日,内黄县仅存有一个专业剧团,而剧团的演职人员依靠内黄落腔的演出基本不能养家糊口,有的演员四五成组以接当地红白喜事补贴家用。即便当地政府已经留意到这种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但紧缺的经费对挽救这种非遗珍品也可谓望而兴叹。

剧目陈旧,后继无人。内黄落腔本是河南地方性的剧种,比不得国粹京剧从业人数广,加之戏曲在中国逐渐退出主流艺术,迫使这种投资少、演员少,流传范围小的剧种更没有生存空间。进入二十一世纪,百姓审美提高,传统的剧目由于品质差、形式单一、演出道具低劣等原因不再受年轻观众喜爱。加之从业人员大多年过半百,毫无剧本创作能力。而且内黃县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即便是剧团有演出,一场收入也仅有几百块,微薄的收入根本不能吸引年轻的一代投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这些因素都导致这一重要艺术形式日趋没落。

四、内黄落腔的保护与传承方式

第一,加大宣传团队建设和内黄落腔学者引进。内黄落腔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整个豫北地区重要的戏曲种类,相关部门应该立足河南省群众的审美特征和实际所需,以抢救为主、注重继承和发展为指导进行科学的保护。安阳市政府、内黄县政府应该组织相关人员对落腔档案、作品进行整理。通过积极引进省内外内黄落腔专家组织研讨,在河南各市县召开内黄落腔的展演和讲座,通过戏剧进校园活动积极向青少年推广这种剧目,由此来扩大内黄落腔的影响力。

第二,加大政府资金投入,采用多元发展方式。内黄落腔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缺乏经费,政府的投入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获新生的重要途径。首先,河南省、安阳市政府应该拨出专项资金支持这一优秀剧目,定期派非遗科专员采取照相、录音、录像的方式直接记录种非遗剧目。其次,定期举办省内外传统剧目交流会,使省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得以交流,通过交流更新自身创作体系。再次,政府可以指定专门院校对内黄落腔进行教学,派遣落腔艺人到高校进行学习,支持和鼓励年轻一代学生,以减免学费的方式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内黄落腔的学习中去。当地县政府也可以通过新媒体等方式的介入,积极传播本县优秀的落腔剧种。

第三,改革传统剧目,培养优秀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进程中有流变特质,为了保持强大生命力,必然离不开符合社会发展的剧目创新与变革。内黄落腔各专家学者以及传承人应该关注时事热点,积极创造百姓喜闻乐见的剧本。剧团也应该广泛的和国内其他剧种交流,汲取他们的优秀剧目的剧本创作思路,引进现代优秀戏曲作曲家为剧本谱曲,进而推广。另外,内黄县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选拔优秀的戏曲人才,通过免费培养的模式,引导学子热爱本土艺术,进而做到积极的保护和传承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些年,我国各地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热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落后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县政府、市政府应该更倾注全力,不能因为物质、经济的匮乏而影响到我国非物质文化体系化建设。随着内黄落腔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政府已经重视到内黄落腔的困境,也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善,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内黄落腔进行展演。这些转变虽然不是巨大的,但也促使这项传统剧目有了再生的可能,希望在国家、省、市政府的引导下,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投入到内黄落腔的传承中来,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散发时代光芒。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中国戏曲志·河北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84.

[2]豫字第97号.内黄县文化局.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委会.内黄县戏曲志[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