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探析

2018-03-01李松远

戏剧之家 2018年34期
关键词:理想国柏拉图正义

李松远

【摘 要】在《理想國》中,柏拉图提出实现城邦正义的重要条件就是由哲学家进行统治或让统治者成为哲学家,即“哲学王”统治,这是他建构理想城邦的核心思想。通过对“哲学王”重要性以及实现条件的分析,可以加深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同时,也要知道其理论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因而不能简单地对其进行否定,而是要对其进行理论审视,理性地看待这一思想。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哲学王;正义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4-0217-02

在经历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和苏格拉底之死以后,柏拉图认识到民主制的直接结果就是不加节制的自由,这种绝对自由也使得社会的秩序变得逐渐混乱。因此他渴望建立一种完美的理想政体,建立一个正义的城邦,也就是他所说的“理想国”。在他看来,只有当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城邦权力时,也就是“哲学王”出现时,正义城邦才会得以实现,希腊城邦的衰落正是因为哲学家没有得到重用,只有哲学家成为统治者,即只有“哲学王”出现,才有可能挽救希腊城邦,才有可能建立正义和善的城邦。

一、“哲学王”何以重要

一方面,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城邦有四大品质,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其中正义是城邦的第一原则。因为当正义出现时,智慧、勇敢和节制就能随之在出现在城邦当中,这样就能建立一个理想城邦。在柏拉图看来,城邦中的人由于不同的天性被分成统治者、护卫者以及劳动者三个等级,其中统治者依靠智慧来治理城邦,护卫者凭借勇敢来守卫城邦,而劳动者以节制自身为城邦提供生产,每个人都只做与其天性相适应的工作,不能任意改变,这样城邦才不会紊乱,而正义就在于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的协调一致。为了达到这一状态,就需要统治者有能力对不同等级的人进行协调,在柏拉图看来只有“哲学王”才能够完成这一工作。因为哲学家是最具智慧和学问及最热爱真理的人,这符合统治者应有的“智慧”美德,同时哲学家能够处理好自身灵魂中理智、激情和欲望之间的关系,实现灵魂上的和谐,实现个人正义,而这也是作为正义城邦的统治者不可或缺的。

另一方面,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确指出“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城邦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严肃认真地追寻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否则的话,对城邦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1](P217)这是因为,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不仅拥有智慧,而且更爱智慧,这是由天性所决定的,他所爱的不是智慧的一部分,而是智慧的全部,这种智慧美德使得哲学家拥有了理性的特质。同时,柏拉图认为世界被分为流变的可感世界和不变的可知世界,只有拥有理性特质的哲学家才能在流变的可感世界中把握到不变的可知世界,即哲学家总能够从形形色色的事物中把握到其中的永恒理念。对于这一点,柏拉图以“洞穴之喻”进行了说明:走出洞穴的自由人能直接看到事物的真实形象,而不再是洞穴中晃动的影像,知道了事物真相的人不会愿意再回到洞穴之中享受那些荣誉,也不愿再做洞穴中的高级奴隶。而哲学家就如同走出洞穴的自由人一样能够看到全部,而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能够感受到本质理念,而不是映射与感官上的外在表象,可以说哲学家就是理念世界的追求者和见证者。因此相比较之下,哲学家最有可能成为正义城邦的统治者,正义城邦的实现也不能离开哲学家的统治。这是因为哲学家的教育和经历都要比别人更全面,所以他们比别人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正义和善,也就能够更好地治理城邦。

二、“哲学王”何以实现

一方面,哲学家不会主动去担任城邦的统治者,因为哲学家是没有兴趣参与政治的,他所追求的是真理和智慧,因而他在治理城邦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私心,他仅仅是出于对城邦的责任以及在民众的请求下,才会为城邦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因此那种因为人性的腐败而导致的城邦的衰落在“哲学王”的统治下并不会出现,所以柏拉图坚信只有哲学家来承担统治者这一职位,才能建立起一个正义城邦。同时哲学家也是城邦中的一员,不可能完全脱离城邦而独立存在,哲学家就应该像洞穴之喻的自由人一样,为了城邦中他人能够获得解放而放弃自身的追求和志趣,参与到城邦政治当中,担任城邦的统治者,即使强迫哲学家进行统治也是合理的。这是因为城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城邦中某一等级或个人的幸福,而是为了实现城邦的整体幸福,因此哲学家应该对自己的城邦进行回报,如果他不愿意,就应该强迫他担任这一职务,在柏拉图看来这也是正义的。

另一方面,在城邦中培养新的“哲学王”更是重中之重,这涉及到“哲学王”的继承者问题。对此,柏拉图强调:首先,要选取品种优良的人进行结合。在柏拉图看来,城邦实行妇女儿童公有制是最好的,因为在城邦中可以实现优生优育,让最好的人相互结合,这样就能够培养出哲学家;其次,要进行优质的教育。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应该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等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关于哲学的学习。[2](P235)真正的哲学家不会对现实存在感到满意,他们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对于本质理念和智慧的追求。因此,哲学家本身就具有理性特质,在得到优质教育的培养后,必定会成长为真正的“哲学王”。当然这一培养过程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它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下去,“在他年轻的时候,应该根据自身的接受能力去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自身的健康,为将来的哲学研究做好准备;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他的灵魂已经成熟时,心灵的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当他年老时,体力已经无法再支撑他继续参与政治时,应当让他获得自由,不再让他做一些繁重的工作,专心进行哲学研究”。[3](P252)在柏拉图看来,以哲学家本身具有的天赋,在获得科学和理性的教育后,必定会成长到完美的境界。

三、对“哲学王

柏拉图提出“哲学王”思想的最初目的就是希望挽救陷入危机中的希腊城邦,是对雅典民主制度的改良,他所描述的“哲学王”只是从少数特殊者中进行选拔,这也决定了这一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局限性和制约性,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从现代意义上对“哲学王”思想进行单纯否定,而是应该基于文本和历史条件对其进行理性分析。

一方面,哲学家追求的对象是事物存在的本质――即“存在”本身,而非存在者,所以哲学家拥有获悉真理的能力,而其他人则不具备这种看透事物的能力,他们无法做到对理念的认知,这种差异使得哲学家被看作是他们当中的“异类”,受到他们的抵制。正如“洞穴之喻”中挣脱铁链束缚的自由人一样,哲学家可以走出洞穴看见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倒映在墙壁上的幻影,然而他所看到的世界终究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当他将这些告诉在洞穴中的其他人时,只会招来别人的嘲笑和挖苦,认为他的话是天方夜谭,更别说获得他们的认同了,这都是源于众人并没有真正的理性思维,他们所追求的对象则是处于“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摇摆不定的具体事物――即存在者,因此他们对事物的探究至多只能达到意见的程度。在这种环境下,哲学家自然是得不到人们的认可,这也导致了“哲学王”在政治实践中的举步维艰。

另一方面,“哲学王”思想可以说一种“人治”理论,“推崇德治、轻视法治”就是对其本质特征的体现。柏拉图在“哲学王”思想中反复强调了这种“人治”理论的重要性,当然,他在主张“人治”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法律的作用。只是,他认为与法律相比,哲学家通过真理和知识对民众进行统治则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这是因为在处理城邦事物时,哲学家的理性本质和智慧是法律无可比拟的,所以最佳的城邦治理途径应该是给予哲学家以最高的权威,让哲学家来治理城邦,而不是寄托于法律之上。[4]这也表明了柏拉图推崇“人治”的基本前提就是统治者必须是“贤人”,而这在现实社会中也是很難实现的。

正是由于这些,“哲学王”思想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其中卡尔·波普提出,“哲学王”容易导致极权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产生,“哲学王”代表的正义并不是真正的正义,柏拉图之所以提出“理想国”,是因为他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并不满意,所以想要构建出一个理想中的国度,在那个国度里,柏拉图自己就是“哲学王”,这也是柏拉图提出“哲学王”统治的原因。[5](P284)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哲学王”思想容易被一些专制者或极权者所利用就认为它具有极权主义倾向。在当时,柏拉图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就是城邦寻求到一种新的模式,以此来挽救陷入危机的希腊城邦,因而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以及对《理想国》的文本分析,而仅仅站在现代政治的立场上批判这一思想;另外,极权主义带来的是多数人的对少数人的绝对服从,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压迫,带来的是恐怖的政治氛围。而在“哲学王”统治下的城邦中的人是互相协作的,带来的是和谐状态,这是因为哲学家仅仅拥有治理城邦的能力,才能担任统治者的职责,他本身是没有对其他人进行压迫的意图的。因而,与其说哲学家拥有统治城邦的权力,倒不如说哲学家需要承担治理城邦的义务,“哲学王”所代表的并不是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极权主义者,而是代表着正义城邦和民众幸福的缔造者。[6]正因如此,我们不能仅仅从现代意义上对“哲学王”思想进行单纯否定,而是应该基于历史条件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

四、结语

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哲学王”是建构正义城邦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只有“哲学王”出现,才有可能挽救希腊城邦,才有可能建立正义的城邦,从这一层面来说,“哲学王”内含了正义理念,而并非只是一个政治人的象征。正义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完美状态,因而它必须要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载体——“善”的理念作为它摹本,而这个“善”理念的本质则是只有哲学家才能把握,是他使得正义最终能够实现。正因为这样,对于“哲学王”思想,我们应该进行理性评价,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哲学王”思想的开创性,应该思索能够从中获得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味出“哲学王”思想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2][3]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蒋来用.理想国里的“哲学王”[N].法制日报,2016-04-06(010).

[5]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1卷)[M].陆衡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84.

[6]王庆杰.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探究—对于“哲学王”思想批评的回应[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03):20-23.

猜你喜欢

理想国柏拉图正义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直销理想国
柏拉图之灵魂观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