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tight/紧”类非宾格动结式的形义对比研究

2018-03-01周吟

戏剧之家 2018年34期

周吟

【摘 要】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立足BNC和BCC语料库,通过对比分析调查英汉“tight/紧”类非宾格动结式的形式和意义,探究其共性和个性特征。研究发现,英汉此类句式的相同点有五:1)句子都采用主动形式。2)主语为受事,施事在句中不显现。3)谓语由动词和形容词进行组合,后面不接宾语。4)句子主要表述与受事有关的某种结果或状态。5)该句式与及物动结式和被动句式存在差异,独立性较高。不同点有二:1)句式义存在差异性。汉语“紧”类非宾格动结式比英语“tight”类句式多一种意义。2)汉语非宾格句式除表述自发地出现某种结果外,还可以采用主动形式表述由外力致使而产生某种结果或状态。英语针对汉语的上述第一种情形采用主动形式,针对第二种情形须采用被动形式。

【关键词】英汉动结式;非宾格形式;“tight/紧”;形式和意义;构式语法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4-0178-03

从形式和意义特征上看,英汉“tight/緊”类非宾格动结式是指由受事充当句首主语、动词和补语“tight/紧”形成动结组合作为复合谓语且句子不出现宾语成分的不及物性句式,如“eyes shut tight”和“发条上紧了”。前人的相关研究表明,对非宾格动结式具体到特定补语形容词的研究较为少见,对其进行英汉对比分析和语料库调查的研究也不多见。

因此,本文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拟将非宾格动结式的结果补语限定为“tight/紧”,就英汉此类句式的形式与意义进行全面研究,并聚焦英汉“tight/紧”类动结式形义上的异同之处,最后简述产生此类语言现象的深层原因。

一、相关研究回顾、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相关研究回顾和本文的理论基础

动结式是指主要动词加表示结果的形容词或动词所形成的短语式动词(吕叔湘 1999)。英语非宾格动结式研究视角的选取多为生成语言学视角和词汇语义学视角。Sybesma (1999) 和Huang (2006) 采用生成语言学视角,认为原及物动结式中处于宾语位置的受事被移至主语位置,施事被删除而形成非宾格动结式。Levin & Rappaport Hovav (1995)采用词汇语义学视角,认为非宾格形式的句法结构主要取决于动词的语义。

汉语非宾格动结式的探究主要围绕句式义展开论述。陆俭明(1990)发现, 汉语“VA了”(其中V指动词,A指形容词)述补结构有或兼有“结果实现义”和“结果偏离义”两种语法义。而“VA了”表示的含义取决于以下三方面的因素:A的性质;“VA了”里A的语义指向;“VA了”里V对A的制约作用。彭国珍(2006)在分析“VA了”结构时将动词分为影响动词和制作动词两类,指出两类动词与形容词组合时句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沈阳、彭国珍(2010)沿着陆俭明先生指出的三个因素继续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果偏离类“VA了”不仅仅是词义或词类问题, 同时也是句法问题。“VA了”的结果实现义和结果偏离义表现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句法结构。张怡春(2014)对“前置受事+VA了”句式采用“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重新界定其语义配置和语义特征,指出前置受事为评价对象,以及结果的实现和偏离会受到形容词褒贬意义的影响。

纵观以上前人研究可以发现,对于非宾格动结式具体到特定补语形容词的研究并不多见,对其进行的英汉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具体调查也不多见。严辰松(2006)指出,构式语法认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构式。构式意义既是语义信息,也包含语用意义,所有这些与构式的关系都是相互对应的, 是构式本身所具有的表达功能。构式语法理论认为,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配对,它的形式或意义的某些方面无法从构式成分或其它先前已有的构式知识中获得完全预测。因此,英汉非宾格动结式的研究须从句式整体和各个成分互动的角度进行调查。

综上,本文拟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立足BNC与BCC语料,具体到特定补语形容词“tight/紧”,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英汉此类非宾格动结式的形式和意义,探究共性与个性特征并简要分析产生此类语言现象的原因。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首先,通过检索语料库收集符合本文研究目的的语例。本文的英语语例主要取自英国国家语料库(BNC),汉语语例主要取自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将句法格式“[nn*] [vv*] tight”([nn*]表示任一名词,[vv*]表示任一动词)和“it [vv*] tight”输入至BNC进行英语语料检索;将句法格式“V紧了”(V表示任一动词)输入至BCC语料库进行中文语料检索。在英语语料库中随机提取300例,从中剔除不合格的语例,共收集到100句目标语例;在汉语语料库中,随机抽取300句语例,保留100句符合研究目的的语例。

二、英汉“tight/紧”类非宾格动结式的形式意义对比研究

(一)英语“tight”类非宾格动结式的形式意义研究

英语“tight”类非宾格动结式通常表述一种自发的结果或者状态。句式的形式和意义结构如下:[主语/受事]+[动词+tight+/动作+结果]。各个成分的形式意义特征分别为:1)主语为受事论元,施事论元则不出现于句中,如例(1-3)。2)句子中不出现be动词。动词通常采用一般过去时。动词为动作动词,但是并不蕴含施事的存在,不能采用被动形式。3)动词和补语“tight”作为复合谓语,其含义是因为某种动作而以“tight”作为结果或状态。需要指出,下文英文语例均取自英国国家语料库(BNC)。

(1)Fair hair pulled tight towards the back of her head, and the moment she looked all tired out.

(2)Siegfrieds jaw clenched tight for a moment then he motioned with his hand.

(3)Her lips pressed tight, she made a small laughing sound before saying,“Not your type?”

本文赞同Healy & Miller(1970)的观点:认为二语习得者在理解英语句子过程中动词起主要作用,二语习得者对英语动结式的习得熟练程度主要取决于动词的作用。因此,本文的研究须聚焦参与该句式的动词的考察。通过检索BNC语料库并分析所得的100句语例,发现此类句式中的持续性动词主要有“wrap, stretch, pull, hold, fold, squeeze, twist, lock, clamp, screw, seal, pack, wind, clench, bind”等;终止性动词主要有“close, shut, snap”等。100条语例中,表示曲折拉伸类的持续性动词(如“stretch、pull”)所占比例最大,共有47例,表示包装封锁类的持续性动词(如“seal、pack”)位于其次,共有33例。表示某种结果的终止性动词(如“close、shut”)和表示捆绑束缚类的延时性动词(如“clench、bind”)则相对较少,分别有11例和4例。其他类别有5例。需要指出,持续性动词和终止性动词参与该非宾格动结式后,语义上出现了微调,均表示产生某种结果的特定方式。

根据以上考察可以发现,英语“tight”类非宾格动结式的句式义可以总结为:受事实体因某种动作的影响而自发地出现某种结果或者状态。除动词的语义特征外,主语名词的语义特征对于非宾格动结式也有较大影响。充任主语的名词短语多为与人体部位相关的词汇,且能够自主启动某种活动,如例(2)中“jaw”(牙关), 动作“咬紧”可由受事主语“jaw”自主启动,这有助于整体句式自发性的实现。

英语非宾格动结式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有其特殊形式意义的句式组合,与及物动结式、被动句式有较大差别。具体论证如下:第一,英语非宾格动结式和及物动结式在形式和意义上有差别。非宾格动结式中的动词表示一种自发性动作。状态变化类动词并不蕴含施事的存在,因此表达导致某种结果或状态的产生时可以不采用被动形式,如例(4a)。而及物动结式表示受事由于外力致使性动作而产生某种结果或状态,因此通常需要出现施事。该句式的形式和意义结构可总结为:[主语/受事]+[动词+tight/动作+结果],如例(4b)。第二,英语非宾格动结式和被动形式在形式和意义上有差别。非宾格动结式可以与短语by itself共现,该短语强化句式的自发性,如例(5a)。被动式由于表明动作由外力驱使,因此需要用动词的被动形式,可以和by Daniel等短语共现,如例(6a)。例(5b)说明非宾格动结式不能与引导施事的短语by Daniel共现。(6b)说明被动形式不能与具有反身性的短语by itself共现。

(4)a. The hair pulled tight.

(4)b. Jane pulled the hair tight with ribbons.

(5)a. The bottle cap closed tight by itself.

(5)b. *The bottle cap closed tight by Daniel.

(6)a. The bottle cap was closed tight by Daniel.

(6)b. *The bottle cap was closed tight by itself.

綜上,英语“tight”类非宾格动结式表示一种非外力影响的自发性动作,句中主语一般为受事论元,施事论元则不出现。句子中动词采用不及物形式,时态采用一般过去时,其语义通常并不蕴含施事的存在,因此可以不用被动形式。动词和补语“tight”作为复合谓语,其含义是因为某种动作而以“tight”作为结果或状态。因此,该句式有别于及物动结式和被动句,是能够独立存在的。

(二)汉语“紧”类非宾格动结式的形式意义研究

汉语“紧”类非宾格动结式通常表述受事的某种与“紧”相关的结果或状态。存在两种情形:一种是因为某种动作而产生自发的“紧”类结果或状态,如例(7)。另一种是产生由外力致使的“紧”类结果或者状态,句中通常都隐含施事,如例(8-9)。该句式的形式和意义结构为[主语/受事]+[动词+紧+了+/动作+结果]。下文语例取自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BCC)。

(7)舒霍夫的心房缩紧了。

(8)他们生命之钟的发条再度上紧了。

(9)嗡地一声,螺帽就按设计的力拧紧了。

通过检索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发现汉语“紧”类非宾格动结式中的持续性动词主要有“上、拧、盖、裹、抓、搂、咬、封、拉、勒、拽、攥、绞、捏、揪、圈、箍、绷、抱、夹、锁、扣、皱、看、盯、钉、贴”等;终止性动词主要有“关、闭”等。持续性动词具有如下语义特征:动作性、延续性、过程性、无界性;终止性动词主要具有如下语义特征:动作性和有界性。调查发现,100条语例中,表示曲折拉伸类的持续性动词(如“拉、勒、绷”)所占比例最大,共有46例,包装封锁类的持续性动词(如“盖、封”)共有35例,表示某种结果的终止性动词(如“关、闭”)共有4例,捆绑束缚类的延时性动词(如“箍、圈”)共有12例。其他类别共有3例。此外,汉语此类句式中主语名词的语义比英语主语名词的语义要宽泛得多。在语料库里随机抽取的100句语例中,主语除表示人体部位的名词(如“心、肌肉、嘴、脸、皮肤、拳头、眉头”)之外,还有很多是表示工具意义的名词,如“绳子、钉子、螺丝、铁链、发条、刹车”等。根据以上探究总结,汉语“紧”类非宾格动结式的语义可以总结为:受事因“紧”类动作而自发拥有的结果或状态,或由外力致使而产生“紧”类结果或者状态。

汉语非宾格动结式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有其特殊形式意义的句式组合,与及物动结式和被动形式有差别。具体论证如下。第一,如上所述,汉语非宾格动结式自身有两种形式。(10a)表示受事因为动作的影响而可以自发地出现了结果或状态,(10b)表示该句可与自发性状语成分“自己”进行组合。(11a)表示隐含施事、由外力致使而产生“紧”类结果或者状态,(11b)表示该句可与工具性状语成分“用钉子”进行组合。

(10)a. 车门关紧了。

(10)b. 车门自己关紧了。

(11)a. 房门钉紧了。

(11)b. 房门用钉子钉紧了。

第二,汉语非宾格动结式和及物动结式在形式和意义上存在差异。汉语非宾格动结式可以表示受事由外力致使而产生“紧”类结果或者状态,如例(11a),可以和工具状语组合,如例(11b)。但是,该动结式通常不能与隐含施事的方式状语进行组合,如(12a)。及物动结式可以与此类方式状语组合,原因在于及物动结式通常表述施事施力于某个实体并导致其产生某种结果,施事的启动性和意愿性非常明显。

(12)a. *车门用力地关紧了。

(12)b.李四用力地关紧了车门。

第三,汉语非宾格动结式和被动形式在形式和意义上有差别。(13a-14a)采用主动形式,表示因动作的影响而产生某种结果,动作的发出者并不重要,因此句中并未出现施事。(13b-14b)采用被动形式,强调因为某种外在驱动而产生某种结果,动作的发出者即施事需要明示。

(13)a. 心揪紧了。

(13)b.心被离奇的故事情节揪紧了。

(14)a. 房门钉紧了。

(14)b.房门被李四钉紧了。

综上,汉语“紧”类非宾格动结式表述一种自发性的或施事被隐含的与“紧”相关的结果或状态。句首主语为受事论元。施事因无法指出或被隐含而并未出现在表层句法层面。复合谓语“动词+紧了”表示某种实体在动作影响下出现某种结果或状态。体标记“了”表示动作和结果已经完成。此外,该句式与及物动结式和被动句有所不同,是能够独立存在的。

(三)英汉“tight/紧”类非宾格动结式的形式意义对比分析

如上论述,英汉“tight/紧”类非宾格动结式形式意义上的异同点可归纳如下。相同点有五:1)句子都采用主动形式。2)主语为受事,施事在句中不提及。3)谓语动词作为及物动词,采用不及物形式,即后面不接宾语。4)句子以[tight/紧]作为受事在动作影响下出现的最终结果或状态。5)该句式不同于及物动结式和被动句,是能够独立存在的。不同点有二:1)句式义不完全一样。汉语“紧”类非宾格动结式比英语“tight”类非宾格动结式多一种意义:隐含施事,由外力致使而产生“紧”类结果或者状态。2)汉语可以采用主动形式表示由外力致使而产生“紧”类结果或者状态这一非宾格句式,而英语针对上述情形通常需要采用被动形式。

从对比分析的角度看,英汉“tight/紧”类非宾格动结式存在以上差异的深层原因如下:英语非宾格动结式中动作通常不能隐含施事的存在;汉语非宾格动结式中动作可以不隐含施事的存在,也可以隐含施事的存在。以上情形说明,在单句层面英语对动词的语义限制较为严格,汉语对动词的语义限制较为松散。

三、结语

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立足BNC与BCC语料库,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英汉“tight/紧” 类非宾格动结式的形式和意义特征。研究发现,英汉此类动结式的相同点有五而不同点有二。其不同点主要与英语对动词的语义限制较强而汉语对动词的语义限制较弱有关。希望本研究能够为英汉动结式的进一步研究作出较大贡献。

参考文献:

[1]Healy,A.&Miller;,G.The verb as the main determinant of sentence meaning[J].Psychinomic Science,1970,(20):372-372.

[2]Huang,J.Resultatives and unaccusatives:A parametric view[J].Bulletin of the Chinese Linguistic Society of Japan,2006(253):1-43.

[3]Levin B.& M.Rapport Hovav.Unaccusativity:At the Syntax- Lexical Semantics Interface[M].Cambridge,Ma:The MIT Press,1995.

[4]Sybesma,R.The Mandarin VP[M]. Dordrecht: Kluwer, 1999.

[5]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0 (1):1-6.

[6]吕淑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彭國珍.偏离类动结式的句法特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4):47-51.

[8]沈阳,彭国珍.结果偏离义“VA了”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2010(5):3-10.

[9]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6-11.

[10]张怡春.“前置受事+VA了”格式的语义配置和语义特征[J].汉语学习,2014(3):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