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空镜头在纪实影片中的创作研究

2018-03-01宫旭

戏剧之家 2018年34期

宫旭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不断丰富。文化生活丰富的同时更要求精品的出现,无论是美术、建筑、剧作等艺术的发展,对第七艺术电影的要求也是不容忽视的。纪实类影片与其他影视又有所不同,它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并非虚拟杜撰。因此,对于其影像的真实性要求较高。由于时空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事物的讲述就需要大量的空镜头来展现。本文通过对空镜头作用的深度分析,了解空镜头在纪实影片中应用的意义,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明白编导运用空镜头所表达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摄影创作;空镜头;纪实影片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4-0072-02

本文从什么是空镜头开始着手,讲解空镜头运用的艺术魅力。同时结合案例,把纪实影片中空镜头运用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拍摄前期的策划安排,拍摄中镜头的抓拍和后期剪辑中镜头的运用逐步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空镜艺术

什么是空镜头呢?空镜头在百度百科中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如画面上只有高山、流云、海浪、湖水、青松、雄鹰、鸳鸯等。”①为什么空镜头在影视作品中大量运用,并且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呢?

首先,介绍环境的特点,展现世事的变迁是空镜头的典型功能。无论是在电影、新闻、纪录片中这一功能都是不容忽视的。空镜头是对人物所处的地点、环境做出介绍,用它作为开篇能渲染一种氛围,吸引观众的眼球,为观众的情绪做一个铺垫。纪录片《决战太原》中,展现今日的太原新貌是用逐格摄影来实现的。“逐格摄影具有较为强烈的时间压缩感,这种特征性正与我们今天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相吻合。”②这种空镜的表现手法在《故宫》《舌尖上的中国》中都有大量的运用,它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现环境的变迁。

其次,空镜头表达了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虽然空镜头中没有具体的人物出现,可对环境的展现也从侧面展现了剧中人物的心境。当人们失意的时候,看到的是冬日的梅花带来的一片萧索,当人们得意时看到的是梅花的孤高傲雪。空境的运用犹如那冬日里的一段梅香,无形却深深地留在人们心中。

最后,空镜头的出现是一种情绪的渲染,意境美和节奏美的表达。在一部影片中,有大量的人物出现会让观众感觉信息量太大,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适当的空镜头的加入会使影片变得快慢有序,张弛有度。表达出编导想要展现给观众的情感。

在纪实影片《木雕》中,选择了马师傅种在院中的小花作为抒情的空镜,那花朵有黄色、紫色,还有摆在房中窗台上的兰花。一朵朵一束束小小的并不张扬,似如马师傅的心态,淡薄、沉静。

二、拍攝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拍摄计划

在拍摄前期,为了节省预算人员奔波,会提前做好拍摄计划。在拍摄期间按照拍摄计划有条不紊地完成,将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几率降到最低。然而很多时候大家往往会忽略空镜头的拍摄,只有将所要运用的设备、器材、拍摄方案提前制定好,摄制工作才会顺利地进行。例如:在许多纪实类影片中讲到人们踏上旅途,就会有火车进站、出站的固定镜头。这种前期策划好的空镜头能很容易衔接到影片中,展现编导的想法和剧中人物的奔波感。

在最初拍摄《行歌》时,并没有制定详细的拍摄计划,忽略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导致作品延误。

(二)正式拍摄

中国的山水画中有留白的说法,空镜头的运用在刻画人物时,正起到这样的作用。“细节决定成败”往往刻画一个人物就需要展现他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在讲述一个人的生平经历时,会插入一个人物的局部特写,而一个人的局部特写加入过多会给人空洞乏味之感,因此要求工作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被访者,从细节的景物镜头来体现被访者性格特点。镜头中的物件往往能展现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例如说:眼镜、拐杖,书桌上的茶杯。这些景物细节的镜头,不仅使人们对剧中人有更深的了解,也使观众减轻视觉疲劳。由此,空镜头的拍摄对摄像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提升。要拍好这样的空镜,我们就得从生活细微处下功夫。

“达意”是决定画面能否存在的根本,空镜头亦如此。通过细小的行为习惯,就能表现出人物一方面的特点。比如说,老年人离不开的拐杖,钢琴家离不开的琴弦,画家离不开的画笔。这些标志性的事物,一下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年龄层次,素质涵养。让观众更快更深入地了解被访者。

在拍摄作品《木雕》时,特别注意了雕刻师傅必备的工具——刻刀,给了刻刀许多镜头。在马师傅的房中,有许多自己平时雕刻的小物件,还有他做在葫芦、木雕上的水墨画。这些景物的拍摄从侧面反映了被拍摄人物的性格,也更加渲染了老去树木新生的主题。

在实际的拍摄中想要抓拍亮点镜头,对摄像师的要求极其高。常遇到的问题是,很多抓拍的镜头后期剪辑时感觉内容很好,却因为画面不稳定有杂音等问题不能使用。因此要求在拍摄时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尽量保持所拍摄的镜头都是稳定的。

(三)补拍

补拍往往是在大批量镜头拍摄完成后,发现部分镜头不能满足需求而不得不添加的镜头。补拍时应注意与之前的拍摄气候是否相同,有无雨雪。否则,拍摄回来的景物因为气候的改变也是不能使用的。如非必要,没有人愿意去补拍。也就是说,补拍的空镜头是必不可缺的。它往往有着交代必要的环境或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光影,明暗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比如说,由色彩鲜丽的画面向色彩灰暗的画面过渡,就需要采用一些中等亮度的镜头过渡,让观众适应场景的变换。这个时候,可以换一个角度,往往就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也就是常说的画面构图。在拍摄空镜头时要有新意,往往蹲下身抬起头看到的就是不一样的天空。补拍可以采用逆光的手法,正面拍摄,这样的镜头,相比中规中矩的景物镜头更容易加入影片中去。

三、空镜头的剪辑原则

(一)空镜头作为时间、事件的转换

要使画面过渡自然,不仅可以运用叠化,渐明、渐暗等方式,也可以采用音乐延长,声音先入的方法弥补拍摄的实景镜头不够长的尴尬。这样的手法使空镜头的介入不会过于突兀,在人们还意犹未尽沉静在无尽的遐想中时,画面已经完美地过渡到编导想要告诉人们的下一个话题中去了。

在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幼儿园不同班级的小朋友日常的生活。当不同的班级之间转换会有《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作为过渡的音乐。同时配有幼儿园户外的景色,画面模糊处理。不仅表现了小朋友喜爱户外活动,也从侧面展现了小孩子不懂得真实的生活,对于外界事物的懵懂之意。虽然前后事件衔接不够紧密,但这样的处理不会令观众感觉突兀。

(二)切忌过于频繁

很多纪实类影片用空镜头作为段落划分的标志,这样的空镜头可以多次出现。例如《从南方到北方》用长长的跑道间隔不同人物的经历。但是在影片中的其他地方就不要使用类似的空镜头,否则观众会以为是又一个段落的开始。在《木雕》作品中,将大量类似拍摄角度的镜头都省略掉了,避免了相似镜头看起来单调繁复的可能。

(三)简洁赋有新意

空镜头蕴含的深意再广泛,它表面的信息量并不大,使用过长时间,会使观众摸不到头脑。为了避免后期剪辑镜头不足,需要拍摄大量的素材,有充足的镜头可以选用。但怎样取舍,使影片看起来与以往有所不同才是应该研究和挑战的。可选用拍摄角度与时间不同的镜头,缩短每个镜头的长度,采用多角度剪辑的方式,创新空镜头的应用方式,空镜头的魅力不在长而在精。恰到好处会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注释:

①百度百科

②郝蕴,罗凌.纪录片创作密码[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郝蕴,罗凌.纪录片创作密码[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2]宋家玲,宋素丽.影视艺术心理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3]吴三军.纪实性电视剧的美学思维[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方亮.空而不“空”——怎样拍好专题片空镜头[J].声屏世界,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