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国兴衰视角下的文化自信

2018-02-28罗会钧刘培东

长沙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国家文化

罗会钧,刘培东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在某种程度上说,世界历史是大国的兴衰更替史。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在大国兴衰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国家的崛起。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通过大国兴衰这一视角分析文化自信与大国兴衰的关系,在对文化自信合理分类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正确把握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文化自信与大国兴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九十五周年的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深厚的自信”[1]。学术界关于文化自信的概念内涵存在较多论述,大致可分为三类:从哲学角度认为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2];从人的发展角度认为文化自信是是人的一种深度发展,是人在文化上增进自我、扩展自我的表现[3];从民族和政党角度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4]。结合相关学者的论述,可以从三个方面界定文化自信的内涵,一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越感;二是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心;三是对本国文化发展前景的自信感。

从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开始,分裂的世界逐渐联成整体,各国在世界舞台上对话交流、竞争合作,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纵观五百多年的世界史,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相继登上世界舞台,成为各自时代的“大国”。这些国家的崛起有着不同的历史机遇和时代条件,但存在共同的发展因素——自上而下的、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在世界经济政治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历史的经验证明,坚定文化自信下的文化繁荣助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文化失落造成的优越感及自信的丧失加速了国家衰败。

(一)文化自信助推国家崛起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5]。通过文化自信坚定自身文化的价值、包容外来文化、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繁荣,能够在国家崛起全过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是在国家崛起阶段为国家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使偏居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一跃成为欧洲殖民强国,双方以子午线为界,“线西归属西班牙,线东归属葡萄牙”,获得平分世界的荣光。西葡两国成为地理大发现的先驱有着许多原因,包括王室的支持、近海的地理位置、较为先进的政治体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商路的阻断等等,但是两国发达的海洋文化是最具影响的推动力。葡萄牙学者马尔格斯在《葡萄牙历史》中写道,葡萄牙人通过经验和科学推论证明地球是圆的,可绕它航行。葡萄牙人依据先辈航海经验绘出已知大陆和大洋的轮廓,第一次绘出较为完整的世界地图。因为对本国海洋文化的自信而不屈服于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因为坚定对海洋文化的认同而把远洋航行纳入国家战略,倾全国之力进行海洋探险,至16世纪两国得以控制全球航线,垄断香料、瓷器贸易,把“黑暗且令人生畏”的大海变成“黄金之海”。相比西葡两国对海洋文化的自信,英国的崛起则依赖于对工业文化的认同。18世纪开启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英国时代”,高度发达的工业化,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使英国成为长达几个世纪的“日不落帝国”。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依靠的就是其发达的工业文化,通过传统的行会制度、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以及工业组织形式的革新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反过来又深化了对工业文化的自信,形成推动国家发展的巨大动力,使仅占世界陆地面积0.2%的英国有能力生产占世界53%的铁、50%的煤[6],一跃成为世界工厂。二是在大国保持阶段为体系稳定提供保障。横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是统治地中海区域时间最长的帝国,维持了四个多世纪的统一。罗马帝国统治的高度稳定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帝国文化的优越性以及附属国臣民对罗马文化的向往。罗马帝国的统治基于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Civis Romanus Sum——“我是个罗马公民”,这是被征服人民对自己的最高定位,是臣民为之自豪的重要愿望[7]。罗马公民地位不仅被看作文化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使罗马的统治合法化,而且使臣民自觉把个体纳入国家统治框架之内。文化自信带来的文化优越感便加强了帝国的力量,使臣民乐于接受国家文化的同化,从而维持了帝国长久稳定。相比于古老的帝国,美国在全球体系中文化自信所起的作用或许更大。美国在全球力量格局中居于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包括军事力量、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和文化自信带来的文化吸引力,但在以上决定全球力量格局的四个方面中,文化自信带来的全球吸引力常常为人们所忽略[7]。建立“山巅之城”的天命意识和理想主义的共同作用所形成特有的文化自信,加上技术和综合实力的放大作用,把美国变成寻求高等教育的圣地。在世界各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的内阁中都能找到美国大学的毕业生,其教育经历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且通过价值观的认同对美国全球体系的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失落加速国家衰败

历史发展至今,无数大国曾崛起于世界舞台,但只有少数大国能够长时间屹立于世界,究其原因,无外乎统治者的无道、内部斗争、天灾的诱导等,但无一例外构建本国文化自信的失败而带来的文化失落加速了国家的衰败进程。

蒙古帝国通过强悍的武力征服创造了一个从中国东海岸延伸至小亚细的安纳托利亚的庞大帝国,却仅仅维持了两个世纪。蒙古作为草原上成长起来的部落国家,帝国初期其社会发展以游牧为主体,面对较为先进的“儒家+小农”社会统治模式,只能权宜地接受农业文明的同化以维持统治。但是,帝国建立之后的较长时间内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经济体系,也未能根据中原文化的先进成分对自身文化进行相应改造,其统治的合法性权威只能建立在强悍武力的基础上。缺乏一种明确和自觉的文化上的优越感,就使帝国未能建立起有吸引力的文化统治,于是诱发帝国统治阶层的文化失落,从而加速了帝国的瓦解。唯一能与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相提并论的便是斯大林时期的苏联,规模相似的苏联共和国却难维持一个世纪。究其原因,一方面,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压抑国家的经济创造力和政治生命力,经济上的衰落加剧了意识形态上的沮丧,给了争霸中的对手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机会。但另一方面,苏联解体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很大影响。美国高度发达的社会文化受到其盟友的追捧与效仿,被广泛地看作代表未来。苏联的文化自信程度却低得多,同中欧加盟共和国在文化、宗教和哲学上的差别使得成为“苏联人”带来的文化优越感不强,导致占苏联人口50%的非俄罗斯人觉醒,开始把苏联看成是一种文化程度较低的外来帝国的统治。帝国不会被攻克,而只会从内部分崩离析[8],苏联的解体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建立属于苏联的文化自信而导致失落感作用的结果。

二 文化自信对国家发展的价值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们对自身文化能够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信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自主性和自豪感的体现[8]。文化自信作为国家和民族经济政治的反映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维度,下面将通过合理划分文化自信的取值空间,从国际形象、国家地位和国际战略三方面分析“好的”文化自信对国家的价值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当前学术界关于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本体范围的探讨,包括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以及现实意义;二是相关概念的研究,包括文化自觉、文化自卑、文化自信的比较分析以及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关系梳理;三是不同主体的应用分析,包括民族层面、政党层面、个人层面的文化自信研究。但是,缺少对文化自信维度的分类。在分析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文化自信合理度”和“文化自信的取值方向”两个指标,综合文化自信的三方面内涵可以把文化自信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取值区间(如图1)。

图1 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如图1所示,X轴和Y轴分别为文化自信度以及文化自信合理度,以坐标中心0点为分界点,根据文化自信的正负值、文化自信的合理与否划分为四个区间,即文化自信为A区域,取值为高文化自信、高合理度,高水平的文化自信带来文化的发展繁荣;文化自信为B区间,取值为高合理度、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水平较低但发展潜力巨大;“差”文化自信为C、D区域,其中C取值区间为低文化自信、低文化合理度,D取值区间为高文化自信、低文化合理度。

结合大国兴衰的历史,可以把文化自信分为“好的”、“次好的”和“差的”三种类型。A取值区域为“好的”文化自信,即高度的、合理的文化自信,正确估计自身文化实力和高预期的文化潜力的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地理大发现时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对航海文化的自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对工业文化的自信、荷兰崛起时期对商业文化的自信;B取值区域“次好的”为文化自信,即高合理性的低度文化自信,正确预估自身文化实力和低预期的文化潜力的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主要表现为崛起之后的蒙古帝国;C、D区域为“差”文化自信,但表现形式不完全相同。其中C取值区为文化失落——盲目的文化不自信,错误估计自身文化实力和低预期的文化潜力的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主要表现为文化虚无主义,如近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观点;D取值区域为差的文化自信,即盲目的高度文化自信,错误估计自身文化实力和高预期的文化潜力,主要表现为盲目排外思想,如清帝国闭关锁国的思想。

(二)文化自信的价值体现

分析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结合文化自信的不同维度发现,“好的”文化自信带来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能够助力国家崛起,保持大国地位。那么“好的”文化自信在国家发展层面具有何种价值意义?可以从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和国家战略三个方面分析。

1.文化自信塑造国际形象

国际形象是指国际社会对一国形成的、得到较多认同的整体印象,进而可以成为“国家名片”。中国国际形象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工业革命前的“完美形象”,这一时期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且科技领先,经过传教士和旅行家的传播,中国形象被不断美化、神化,伏尔泰赞美中国为“世界上最开化的国家”;二是工业革命至改革开放前“野蛮形象”[9],这一时期由于封建王朝的夜郎自大加上综合国力的落后,中国饱受列强欺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形象极差;三是改革开放后至今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这一时期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国际交往日益密切,民间的留学生、游客以及官方的政党、元首交流使得中国国际形象不断改善。分析中国国际形象的演变过程和文化自信的取值区间,发现两者存在相关性,即高度合理的文化自信伴随良好的国际形象,而极度盲目的文化自信导致的是国际形象的黑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在国际上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10]。近年来,中国国际形象的改善源于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的大幅提高,也得益于中国领导人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受外来优秀文化使得文化创新不断涌现,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得到大幅提升。但是,以2004年10月德国《明镜》周刊的专题报道《中国:超级大国的诞生》为起点,国际社会仍然存在少数不和谐的声音,“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说”甚嚣尘上,中国被渲染成为“有力量且有图谋”的国家,国际形象受损。面对当下国际社会的不和谐声音,中国更应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宣传中国“和为贵”的思想,突破“国强必霸”的思想误区,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

2.文化自信提升国际地位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客观评价自身文化实力和文化潜力的基础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的发展繁荣能够大幅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进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一是通过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地位。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发表《软实力》一文,首次提出将国家综合国力划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类,认为“软实力”是一种通过让他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为,这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但与雄厚的硬实力相比,“软实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这也是难以应对大规模国外文化冲击的重要原因。具有无限张力的文化自信能够成为应对世界不同文化冲击的重要支撑,主要表现在通过重拾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消解多元文化碰撞、通过包容世界多元文化推动文化创新、通过认同本国文化潜力增强文化发展的信心。在充分肯定自身、合理应对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一方面以高涨的文化热情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满足本国人民文化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不同方式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提高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在满足本国需要的基础上让世界人民同享中国智慧。二是扩大国家影响力提升国际地位。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本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烙印的时代精华,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思想价值资源和心理依托[12],文化自信就是积极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一方面通过共办“文化年”、设立孔子学院、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在民间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智慧影响世界人民;另一方面在全球热点问题多发、西方智慧难以有效解决问题的时代,通过高度的文化自信提出“中国方案”,以不同的视角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3.文化自信助力国家战略

文化自信就是在全球化时代,对自己的文化保持坚定的信念、冷静的头脑和乐观积极的心态[13]。国家战略推行的重要因素在于破除战略对象的思想误区,最大程度地减轻战略误解,通过高度的文化自信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在思想上减少“误解”出现,具体来说可以在两方面助力国家战略。一是国内政策。高度的文化自信能够使个体保持冷静的头脑,能够在全社会形成爱国爱家的“民族之风”。通过政策制定,充分肯定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通过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牢固集体主义思想,在面对“政策破坏者”的政策误解时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出正确判断;二是国际战略。高度的文化自信能够减轻战略阻力。当今世界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依存度明显提升,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融入世界,通过制定相应的国际战略串联区域经济政治发展,在盘活周边的过程中实现发展。但国际战略的实施必然招致一些国家的不满,别有用心的“中国威胁论”抹黑中国的发展战略,给相关国家带来一定的误解。而通过高度坚定的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化“以和为贵,互利共赢”的特性,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阐明中国不称霸的根本立场,阐释国家战略的互利性,在增进文化互信的基础上推动政治互信,可以打破战略互疑的桎梏。

三 大国兴衰视角下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的思考

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4]。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自信度伴随中国的综合国力变化呈现“U”型趋势:从文明古国到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中国在经济总量、科技发明、文化创造、文学发展、政治体制等诸多方面均在世界前列,汉唐气象下的文化自信度处于A区域,高度合理;西方工业革命后中国沉迷于往日的辉煌而闭关锁国,盲目的文化自信开启了落后挨打的历史,面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国的文化自信度徘徊在低值的C、D区域,文化虚无主义与文化复古主义并存;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再次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自信度经历从B区域到A区域的发展。在中国文化自信由B到A的发展关键时期,回顾中国文化自信的历程,借鉴大国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应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综合国力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中国文化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起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15]文化自信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根本上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反映。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衰落之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贫弱,在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国力式微、主权受损带来的自卑感进一步消磨中国的文化自信,使得中国的文化自信度急剧下降到C、D区域,国力衰败带来的必然是文化自卑。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以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基础,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中国的经济政治实力,从根本上清除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的土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自信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反映只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构建。

(二)正确认知是文化自信的前提

文化自信内涵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肯定、外来文化的包容和文化潜力的信心三个方面,合理的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正确认知传统和外来关系的基础上。近代中国救亡道路经历了从被动西化的洋务运动到主动学习西方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至新文化运动,历经大幅度文化激荡碰撞的特殊经历使一部分人形成了自卑或自负的片面性格,这种性格极易被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误导产生盲目的文化倾向,最后形成过度自负的文化复古主义或是过度自卑的文化虚无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前提就是对自身文化的合理认知,正确看待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落后事实,理性看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崛起的趋势和所处阶段,摈弃片面狭隘的文化认知,明确现阶段中国文化自信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和建设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反对两种错误的文化倾向,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现阶段就是要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相关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16]。

(三)持久性是文化自信的重点

繁荣发达的文化能够为国家崛起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保持文化的长期领先地位、使国家的文化自信长期存在对于崛起后的国家至关重要。回顾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不难发现,文化自信带来的持久吸引力对于大国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以罗马帝国为例,帝国建立初期,高度发达的文化为帝国征服提供动力的同时也吸引着被征服国家的臣民,成为“罗马公民”是极大的荣耀,文化优越感加强了帝国的统治。但帝国末期文化上的享乐主义极大降低了文化吸引力,文化上的衰败加剧了帝国的瓦解。文化的持久自信是文化自信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明确文化发展目标要求,制定“长期+短期”的文化战略,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相结合,保持文化建设的长远性;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文化创新激发传统文化活力,保持文化的领先地位,确保文化自信的持久性。现阶段就是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相关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16]。

回望历史,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化源流从未中断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绚烂多彩,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立足当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举足轻重。借鉴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应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国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与精神支撑。

[1][14]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刘士林. 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J].江海学刊,2009,(1).

[3]廖小琴. 文化自信: 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J].齐鲁学刊,2012,(2).

[4]林志友.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源[J].科学社会主义,2016,(5).

[5]云杉.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6).

[6]高析. 世界产能过剩治理的今与昔[N]. 中国信息报,2009-11-11.

[7]布热津斯基. 大棋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8]刘建军. 论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来源[J].文化软实力,2016,1(1).

[9]李燕京,张丹,杨瑞明,等.近代中国梦的破灭与欧洲梦、美国梦的兴起[J].文明, 2013,(11).

[10]严文斌.中国国际形象的“自塑”与“他塑”[J].对外传播,2016,(6).

[11]Joseph Nye Jr.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 Public Affairs,2004.

[12]刘林涛. 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 思想教育研究,2016,(4).

[13]李继高. 论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15]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6]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国家文化
国家公祭日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国家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