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百年都市里的拜占庭风格建筑

2018-02-27

城市地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十字架红砖索菲亚

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的城市标志。如今,教堂周围已开辟成开放式的文化广场,广场边建有钢架结构的“索菲亚塔廊”、红砖绿檐的“艺术砖廊”以及阶梯状布局的音乐喷泉,与教堂相辉映,营造出浓郁的欧式风情。

在哈尔滨老街区中央大街不远处,是哈尔滨的城市标志――驰名中外的圣索菲亚教堂(又称索菲亚教堂)。整个教堂如同堡垒般,厚重坚实,富丽典雅,气度颇为不凡。教堂外墙面由红色清水砖精细垒砌出拱券、高窗和石柱的外立面,装点着如同儿童积木般繁琐的西洋装饰,圆弧状的红砖做出短石柱的效果,加之层层叠叠的锯齿状凹凸花边,既巍峨又精致,透出一种别样的风情。

左右页图:圣索菲亚教堂别具异国情调,它见证了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成为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史的重要珍迹。

一百年的岁月沧桑已经让红砖变得斑驳灰黑,正门上方匾额已失,只留下一个空荡荡的砖框,高支柱、大穹顶,咋一看如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其实它们都来自一个传承,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属于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正门上方为钟楼,顶部正中部分高高耸起,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隆顶”,成为整个建筑最高最大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周围高低错落地统领着四个大小不同的四翼棱锥式、大坡度的帐蓬顶,组合成和谐条理的主从式结构。主穹顶上4个小帐篷顶共有6个金色的十字架,教堂中轴线上有四个十字架,主穹顶上的最高,钟楼顶部的次之,后屋顶的再次,后门顶上的最低;左右两门上方的十字架居于中间且等高。六个十字架的形制相同,同基督教的十字架相比,索菲亚教堂的十字架在主十字架上又加装几处横竖杆,使十字架在横杆、竖杆的局部又形成数个小十字,由此十字架群显得整体饱满、线条柔和。六个十字架都通过类似洋葱头状球体与屋顶相连接,球体下方过渡为圆柱体,还加装莲花座,通体是金黄色,与绿色的穹顶、帐篷顶互相映衬,使整个教堂愈发显得雄伟恢宏、高贵典雅。

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现存的教堂中最著名的一座,无疑也是最精美的一座。整个教堂通高有50多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分四层,是由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主持设计的。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最初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时修建的一座随军教堂。同年,俄国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以随军教堂为基础,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教堂。1911年,木墙外部砌了一层砖墙,形成了砖木结构式教堂。

左右页图: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圣索菲亚教堂列为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教堂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第二次重建,历时9年,于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由于东正教在国内信徒稀少,现在作为教堂的功能已经废弃,内部改建为建筑博物馆,展出哈尔滨自建市以来各个时代、各种风格的建筑代表作品。一幅幅生动的图片,真实记录了哈尔滨从小渔村到国际大都市的演变过程。教堂内过去的设施大多已经破坏,现在仍然可以看到保留下来的美丽的吊灯和木制地板,一些木刻的圣母像、油画和箔金的圣像在教堂的回廊里静静地安放着,呈现出特有的静谧,除此就是破损的墙壁和修复的壁画了。从这里向窗外望去,不禁让人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看着教堂里陈列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展示,仿佛逝去的岁月再次回到眼前。历史,给了民族沉重的灾难,但同时也是历史,给华夏大地带来了不同国度、民族的文化痕迹!

进入新的时代,这座精美独特、宏伟壮观的大教堂再次受到人们对它的关注,1986年被市政府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对索菲亚教堂广场实施综合整治。修复后的圣索菲亚教堂,又以崭新的面貌,吸引了来自国际国内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沧桑过后,索菲亚教堂再次向人们展现了她的美丽。教堂周围也已开辟成开放式的文化广场,广场边建有欧式风格钢架结构的“索菲亚塔廊”、红砖绿檐的“艺术砖廊”以及阶梯状布局的音乐喷泉,与教堂相辉映,营造出浓郁的欧式风情。喧闹的孩子在教堂前的喷水池边奔跑,外国旅游者在大理石台阶上晒着太阳,一些本地人在忙碌地出售着小纪念品,门前的鸽子懒洋洋地吃着玉米。它们咕咕地叫着,自信而悠闲地迈着步子,一声哨声,它们就飞上教堂高处的窗户,生生不息的鸽子,仿佛述说着“永恒”二字。高耸的十字架下那自由的鸽子,忽飞忽降,在繁华的闹市中给人们一种宁静的感觉。自然、亲切、放松、和谐,这是游人对哈尔滨这座百年都市留下的深刻印象。

猜你喜欢

十字架红砖索菲亚
红砖楼
Comparison between 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 and To Hélène
请将我钉在俗世的十字架上
红砖白石五店市
红砖色
抢“平安”
索菲亚的魔法书
索菲亚的魔法书
人生的背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