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导师制培养模式应用研究

2018-02-26徐龙胡立多

老区建设 2018年16期
关键词:导师制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徐龙 胡立多

[提 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时代需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培养模式。在分析总结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应用导师制培养模式加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学生党员;导师制;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徐 龙(1982—),男,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教育管理;胡立多(1981—),女,豫章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江西南昌 330100)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和模式,最早创设于14世纪牛津大学,目前已普遍应用于我国高校专业教育。导师制注重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教育和指导,对学生的专业发展、职业素养以及道德品行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党建工作,积极创新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培养和发展学生党员引入导师制是学生党员发展方式的创新和有益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发展和培养学生党员现状概述

当前,各高职院校发展和培养学生党员一般都是根据党员发展的标准和流程开展相应的工作。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校党建工作中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注重提高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实现有质量的教育。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改进和创新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机制。

(一)高职教育学制短的现实问题造成对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赶工期”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学制一般都是3年,各高职院校大都采用“2+1”或“2.5+0.5”周期培养模式,即学生2年或2.5年在校,最后1年或半年进入社会,进行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党员的发展和培养一般需要完成提交入党申请、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确定为预备党员、预备期考察、确定为正式党员等主要阶段,以作者所在学校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过程为例,从提交入党申请到确定为预备党员一般至少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而且需要在学生进入毕业实习之前完成这些阶段的工作,存在“赶工期”的问题,难以对培养对象进行全面、有效的考核。

(二)对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存在“偏科”现象

一方面,重发展、轻培养,注重按党员发展流程开展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忽视发展过程中对发展对象的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等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较为欠缺,侧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政治培养,对学生的专业教育、道德教育、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关注较少。

(三)确定学生党员培养人的时间滞后

目前,各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一般都是进入到确定发展对象阶段才确定各发展对象的培养介绍人,而对发展对象在此之前的综合表现多是根据考试成绩、班级表现等一般性标准,确定学生党员培养人的时间相对滞后,从而难以对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价值观、道德品行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定,不便于下一步对发展对象进行客观的考察和指导。

(四)学生党员和培养人雙向沟通不足

目前,各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模式仍基本采用传统的指定方式,即由党组织确定学生入党的培养介绍人,入党培养介绍人有部分是学生所在班级的辅导员或任课老师,但更多的是与学生之间没有课堂或班级的直接交集,双方相互不熟悉,难以做到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与帮助。大多数发展对象在转为预备党员后即离校进入到毕业实习阶段,因此对学生党员预备期的考察、考核实际上进入到“真空期”,难以真实有效地掌握、考核学生党员在此期间的表现。

(五)学生党建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基层党建工作者力量较薄弱。各高职院校目前的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队伍基本配备是党群干事加学生支部,学生支部党员由辅导员、管理人员、专任教师等人员构成,学生党建工作面向的学生群体人数较多、结构复杂、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学生支部教师党员本身有较多的日常岗位工作任务,难以细致、有效地发展和培养学生党员等学生党建工作。

二是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教学工作,在学生党员整个培养周期中的教育指导投入相对较少,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指导上,一般是根据党组织的安排而需要完成的被动性的工作,同时,学校层面对于教师党员开展的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工作缺乏结合教师的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政策,因此教师党员参与学生党员全过程的指导、教育管理的积极主动性略显不够。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应用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意义

发展和培养学生党员引入导师制培养模式,借鉴和参考了导师制在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导师在导学、带教方面的重要作用,选拔政治素养高、党性观念强、工作能力强的教师党员担任政治导师,对学生党员的道德品行、价值观、专业学习等方面实施全过程、全环节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质,以提高学生党员质量,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努力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引入导师制模式,是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与时俱进的有益探索,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党员培养模式的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党员质量、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具体体现。

(一)有助于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全过程发展和培养

导师制注重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教育和指导,高职院校在发展和培养学生党员工作中引入导师制培养模式,可以对刚入校积极要求进步,申请加入党组织的学生进行综合的考察和培养,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行、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根据学生在发展和培养周期内的综合表现为党组织评定培养对象表现是否符合党员发展要求提供决策依据,降低培养风险,提高学生党员培养质量。

(二)有助于推动学校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贯彻落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专任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等人员组成的导师团队对学生党员进行全面、综合的教育管理,契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助于推动学校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有助于完善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队伍,提高党建工作成效

由专任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等人员组成的导师团队,充实了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可以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业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弱、价值观念不成熟等实际针对性地开展培养和指导工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队伍的分散性,使党建工作融入到课堂教学、专业学习、社会活动等各个环节,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党员,提高党建工作成效。

三、高职院校应用导师制模式培养学生党员措施

(一)完善高职院校应用导师制模式培养学生党员的规章制度顶层设计

一是高职院校应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将导师制明确为发展和培养学生党员的常规模式,纳入学生党建工作范畴。二是制定相应制度,明确学生党员导师的条件、职责、要求,把对学生党员的指导工作纳入到教师党员工作绩效体系,作为教师党员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评定标准之一。三是建立导师制培养量化考核标准,先制定学生党员导师的培养量化考核标准,包括指导方法、指导过程、党建活动参与度、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学生党员对导师的评价等。再制定学生党员在发展和培养各个阶段的量化考核标准,包括学生的入党动机、价值观、专业学习、政治学习、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等。

(二)建立学生党员培养导师队伍

通过自主参与、组织选派、民主推荐等方式选拔思想觉悟高、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辅导员、专任教师、党建工作者、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导师队伍。以导师组的方式对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全过程进行指导、教育和管理,导师组按照“专任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的结构配备导师,对导师根据其所从事的岗位进行合理分工,对学生党员的专业学习、思想道德、生活、心理、社会实践、就业等进行全方位指导、教育和管理,纠正传统的培养方式中存在的“偏科”、“偏态”现象。

(三)前置培养指导时间,实施全过程指导

针对高职院校当前普遍存在的确定学生党员培养人的时间滞后的问题,前置培养指导时间,在学生入校后即成立導师组,对有入党意愿,提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进行指导、考察,选拔真正品学兼优、素质全面的学生进入到下一培养阶段,针对性地帮助培养对象解决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困惑,在无法改变学制带来的在校时间短的情况下前置培养指导时间,通过导师对每一阶段培养质量的把关尽量减少“赶工期”的影响,通过全过程的培养和指导,真正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

(四)建立学生党员与导师的双向选择机制

传统的学生党员发展培养过程中,学生和培养老师之间相互熟悉度系数较低,被动性较强,培养老师很难了解和评价学生的真实表现,使得指导的有效性打折扣,难以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建立学生党员与导师的双向选择机制,提高学生党员与导师的积极主动性。双向选择模式下,学生通常会选择更为熟悉、工作能力和成绩更为出色的教师党员,另一方面,教师党员也会选择相对熟悉、综合素质更高的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双向选择下学生会更加关注自身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强化学生党员和导师的双向交流与沟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也将会变得更加有效。

高职院校应用导师制模式培养学生党员,是导师制导学、育人本质的具体体现,着力于对学生党员进行全过程的培养,有助于全面提升高职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成文,臧甜甜,蒋卓晔.大学生党员“四位一体”学习导师制教育模式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

[2]张彬祥,王璐.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6,(13).

[3]郭巧玲.构建“党建导师制”促进学生党建工作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

[责任编辑:黄贝如]

猜你喜欢

导师制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新形式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路径探析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党员管理路径刍议
论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论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理念及其价值研究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