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音乐美滋养人文情怀

2018-02-26蔡淑霞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9期
关键词:小提琴人文音乐

蔡淑霞

摘要:人,在音乐中表达和感受来自他人或者自己的情愫,又在感情中照见和发现心灵。音乐与人文,也是如此。不管是音乐创作、音乐认知、音乐传统还是音乐教学等诸方面,音乐与人文的关系都不浅。孔子的音乐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礼记·乐记》阐发了孔子的思想:“乐者,通伦理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这段话,把音乐在人格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讲得非常透彻。

关键词:音乐美;滋养;人文“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要有淳朴的天性,还要有文雅的气质。那么,文雅的气质从哪里来呢?音乐的修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就成了孔子的人生理想,因为只有“君子”才能够真正懂得音乐,理解其真谛,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

一、音乐与人文的关系

如:贝多芬音乐中所充溢的活力、博爱以及那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无不令听者萌生出一种强烈的震撼之感。戏剧性、斗争性和悲剧性的一生塑造了他叛逆的性格,加上贝多芬天生的意志力,便构成了他特有的音乐语言。最有代表性的既是《第五交响曲》,音乐鲜明的体现了人文精神和音乐形式的紧密联系,是特定时代和他独有个性的产物。

又如:19世纪捷克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斗争,迎来了民族复兴的时代。许多进步的艺术代表人物致力于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了捷克文化领域中的民族学派。音乐界同样呈现出繁荣景象,真正独立的捷克民族乐派,亦于19世纪中叶形成,卓有贡献的代表人物即是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沃尔塔瓦河》以及《自新大陆交响曲》融入了大量的民族艺术精华,可以说他们的作品是成功地运用了民族民间音乐及民族创作技法的典范。

还如:俄国‘强力集团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图画展览会》中的《牛车》,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下劳动人民生活的现状,通过音乐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感。

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学生不仅能领略每首作品独特的音乐美,更能体会作品深层所表达的音乐思想。音乐学习更具深度,音乐教育才能更好完成文化传承使命。

二、音乐中人文的内容

在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中,人文内容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是:中华民族自身的音乐欣赏内容。目的在于:通过学习,了解和热啊祖国的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凝聚力。

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创作技法鱼咬尾表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传承”精神;又以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表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思想——“以和为美”、“和为贵”的美好理想。

刘铁山、茅沅创作的管弦乐曲《瑶族舞曲》运用了瑶族长鼓舞的音乐素材,尤其是独特的模仿瑶族长鼓敲击的节奏,使乐曲既有舞蹈性又有稳定感,用优美的音乐描绘了瑶族人民的舞蹈、生活场面,充分展现了瑶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体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使学生对瑶族人民美好生活产生无限的向往与遐想。

由方可杰创作的管弦乐曲《热巴舞曲》以藏族民间综合表演艺术“热巴舞”为素材,具有鲜明的藏族民间音乐风格,贯穿全曲出现了多种典型的藏族音乐元素,如:藏族山歌、踢踏舞、圆圈舞等。同时用西洋管弦乐队中的长号模仿藏传佛教中的几件法器——法号、铃鼓模仿香铃和热巴鼓的音色进行演奏,使音乐的民族属性与现代的乐器相结合,不仅为学生了解藏族特色歌舞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學习藏族音乐文化的平台。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内容。目的是:拓宽学生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以利于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中,不论是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还是对正义的赞扬和伸张,以及对大革命由心而发的热情,无不表现出维护人类尊严的人生态度。

比才的代表作之一——歌剧《卡门》悲剧性的结果,是属于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性格、更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难以调和的矛盾造成的,透过它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性。歌剧在上演之初遭到一些人的贬斥,称其“格调不高,”今天却被世人公认为不朽之作。评价的改变,是社会变迁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音乐中人文的呈现

1.关注音程——《辛德勒的名单》给人以温和平时的怀旧色彩,同一音乐主题数次在影片中奏响,最后一次完整的奏起也是由小提琴分三次演奏了音乐的这一主题:

旋律主要由6度、七度的大跳音程构成,使旋律的进行没有过多流畅的线条,更多的是充满‘心电图‘式的直上直下如声声哀叹,同时音程的进行方向多以下行的方向进行,如泣如诉地奏出主题,透着犹太民族刻骨铭心的痛。

反映塔吉克民族浓郁风情的小提琴独奏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借用了典型的塔吉克民族调式:。在这首乐曲中,所有小二度的音程几乎都是和增二度的音程同时出现,并且每一个增二度前后都连着小二度音程,使得音乐旋律变得更为流畅,充满了塔吉克民族民间音乐的鲜明特色,具有异域风情,也给人以强烈的美好幸福感。了解了这一音程特点,学生心中的疑惑终于得以解决:总觉得新疆地区的音乐很有特点,原来是这种音程关系造成的!

这种音程关系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亚洲弦歌》中印度音乐里也存在,甚至在西塔尔与小提琴重奏的乐曲《深情》中有一段旋律跟《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几乎同出一辙!

自汉唐以来整个中国西部是全方位对世界开放的,传进来的东西不仅有物质文化,还有境外各国、各族,境内西域各族的艺术。古代来自西域的最重要的音乐品种就是印度来的音乐——“天竺乐”,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龟兹乐”。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它的音乐继承了古代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疏勒乐和于阗乐的艺术传统,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因此我们在欣赏新疆音乐和印度音乐时总能感到两者的神似与形似。这也是西域文化的特点。endprint

2.关注力度——力度变化层次最鲜明、又最容易让学生分辨的作品要数初一上册的——《伏尔加船夫曲》。在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分3次聆听音乐。第一次学生重点感受歌曲强弱的变化过程:由弱逐渐到强、又由强逐渐到弱的处理方法——pppppp。老师再简介作品背景之后让学生第二次欣赏:继续体会强弱变化过程的同时重点体验这种处理形成的艺术效果:描绘了伏尔加纤夫们为了自由幸福的生活,他们不畏艰难、脚踏实地的由远而来,复又远去,知道最后消逝在远方的情景。最后一次完整欣赏则要求全班同学围成圈,跟随音乐做拉纤的动作,同时要求跟随音乐力度的变化做出幅度更大或更小的动作。在这首歌曲的聆听+表现过程中,学生们相当投入,尽管开始时步伐不太整齐,但到了力度达到sfz时,全部同学不约而同地使脚用力踩地发出整齐的脚步声,师生都感动了!力度通过学生流动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音乐课架起了音乐和学生之间的一座美丽的桥梁!

当最后一个极弱的长音响起,老师要求学生做最后的造型,他们如同一副从油画中走下来的雕塑,那么深沉、那么安静、那么聂人心弦!如图:

(1) (2)

3.关注旋律——说到旋律,不得不再次提到《辛德勒的名单》。在英国管奏出的略带忧伤情绪的引子后,小提琴第一次在中低音区,紧接着小提琴第二次出现在高八度的音区,更加纤弱,旋律没有改变,但是由于音区的改变使音乐色彩发生了变化,音乐哀而不伤,充满了省思和缅怀的温淳气质。第三次主题前出现了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引子,引子的厚度在这里得到加强,使哀伤、痛苦又蔓延开来。小提琴一跃而上,一改前2次d小调的调性,转为a小调,以同样的旋律出现,音乐却更有张力地奏出,更加揪人心肺,学生更能体会到旋律的上下徘徊而渗透出来人们心里的犹豫、纠结。

尤其是结尾处:做4次翻高处理,小提琴从小字1组d不停往上飞跃直到小字三组,力度渐弱,小提琴渴望地向上帝述求……然后,上帝回应:云开了!慈爱的手伸下来,慢慢托入天堂,慈恩满怀,你得永生。

时间不在,恩怨不再!托起你的双手、轻抚你的脸庞,将你塑成上帝的容貌,人神合一、你心平静、终于解脱……

音乐的结尾使音乐的情感得以升华,不再沉湎于悲痛、凄凉的过往,而选择了坚强的走下去的勇气,使人愈发感到今日时光的可贵。音乐不是对人间悲剧的控诉,而是对历史错误的沉思,音乐成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历史独白。

4.关注配器——每件演奏乐器的选择是作曲家深思熟虑的结果,什么音乐要表现什么思想必定要通过最合适的乐器來完成。

《沃尔塔瓦河》一曲:大提琴在低音区的演奏衬托了背景——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大军鼓则用来增强气势——河面宽广、气势磅礴 ;三角铁的单击更增添了音乐气氛——波光粼粼、清澈透明。三者与小提琴优美的旋律相结合,充分展现了捷克美好的母亲河形象。尤其是沃尔塔瓦河主题通过小提琴的演绎地融入了捷克民族的情感和意志,成为捷克民族的象征。为什么选择小提琴作为主奏乐器呢?作者要考虑乐器音色与音乐形象、乐器在乐队中的地位与母亲河的地位是否高度一致?首先我们看音色:小提琴富有感染力,音域宽广、表现力极强,细腻委婉,音色高贵典雅,适合表现一位女性的形象。其次我们看地位:是小提琴被称为乐器中的王后,这与沃尔塔瓦河在捷克人民心目中“母亲河”的重要形象相符合。这首交响诗所体现出的交响音乐写作技法、民族艺术色彩与个人风格特征,连同整部套曲一起为捷克音乐树立了一座里程碑,成为交响音乐中的典范之作。

5.关注织体——《沃尔塔瓦河》中《水仙女的舞蹈》:小提琴在高音区曼声轻歌,以几乎平行的旋律进行描绘了,静谧的夜幕中沃尔塔河平静的水面;长笛和单簧管在低音区上下“S”型运行着起伏波动的音型,月光下一群美丽的水仙女在水面上翩翩起舞;和着竖琴轻抚的琶音如水波荡漾、波光粼粼;和声音色非常清淡、朦胧。为听着展现了捷克一个梦幻的神话传说。

这种音乐的传递比纯粹的文学性描述对学生来说更没有距离感,音乐拉近了捷克民族音乐与学生的距离,拓宽同学们的审美视野,认识捷克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捷克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四、音乐中人文的习得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可以分为不同的三个层次: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

1.官能的欣赏阶段——聆听感受法这是音乐中习得人文内涵的第一步。“聆听”是音乐欣赏的基本法则。在聆听中学生向着老师提出的要求出发,带着既定目的的欣赏使学生的音乐欣赏变得有明确意义目标性。雷默(Bennett Reimer)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态度明确地表示:音乐教育首先必须是审美教育,音乐教育以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的审美性特征为基础,在教育中以审美的方式注重对音乐的审美品质的感知与理解,并对其作出审美的回应,从而获得审美体验。 在这一阶段的欣赏活动中,主要任务是完成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如:主奏乐器、旋律进行方向、节奏特点、力度、速度、节拍、复调等等方面的第一印象感知。

以8年级下册管弦乐《巴蜀山歌》选曲《槐花几时开》为例,第一次欣赏时,老师要求学生聆听音乐时感受并记录作品的以下音乐要素特征:主奏乐器、力度、音区、音色、速度、节奏。学生通过聆听得知:由于主奏乐器多次发生改变——单簧管、圆号、弦乐、长笛……因而造成了力度、音区、音色等要素特点产生了变化,使音乐的色彩和情绪发生了一些细腻的转变。

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官体验之后,接下来便可以进入到第二个步骤了。

2.情感的欣赏阶段——分析体验法雷默认为:纯听觉不过是起点或入口,实际上音乐的审美体验非常丰富:感官的快感、情感、生活感受、表现欲、人生价值观、对自我主体的意识等等。

第二个阶段是需要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的阶段,对老师的引导也是充满考验的阶段。

作者为什么要用双簧管来演奏主题呢?老师要引导学生:双簧管被称为管弦乐队中的最甜美的乐器。然后请同学们思考:这首作品表现的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学生想想:甜蜜的应该是女性的形象,音色这么清澈,怎么说也应该是位少女吧!

接着讨论:为什么用这种力度、速度、朦胧的配器来衬托呢?想要表现什么?同学们的想法一般来说可以很快归总为:力度轻柔,说明她内心的甜蜜思念由来已久还不敢声张;速度偏慢说明表现少女内敛、安静、含蓄的性格;忽明忽暗、朦胧的配器,表现出了山清水秀、白云缭绕、充满生机的山间美景。

得出这些结论的同学,已经完成了从官能的欣赏到感情的欣赏的转变,这时候,学生已经走进了音乐,被音乐美所吸引,要提升学生人文情怀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3.理智的欣赏阶段——感悟交流法《课标》提出:音乐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

在最后一次完整欣赏《槐花几时开》时,同学们的感悟颇多。

何同学:

双簧管和弦乐巧妙的配合表现了一位文静的少女非常含蓄内敛地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一个人站在山顶眺望山间、寻找心上人的身影,静静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到来,接下来又用圆号表现了少女没有找到心上人身影的失落,华彩部分用颤音表现了少女的心情复杂,仿佛少女想起了与心上人的点点滴滴,接下来用弦乐、木管和铜管伴奏,表现少女心情的起伏,最后英国管表现了少女的伤心,泪水模糊了双眼,通过少女的眼睛看到了整个山间,却又模糊不清。

李同学:

开头的音乐采用双簧管主奏,声音比较清澈,力度较弱表现了少年含蓄、内敛的心理以及清秀的外貌。用弦乐的衬托则表现了山间云雾缭绕、模糊不清的山间景致。力度的变弱、速度的放慢表现了少女失落的声音、神情和盼望“槐花开”的焦虑心情,曲调更为惆怅,更加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少年对心上人的思念。最后的颤音表现了少女连绵起伏的心情和山峦起伏的样子,整首乐曲有着让人凄凉的主调。

在课中,通过写音乐感悟小短文的方式可以帮助同学们把对音乐的理性的感受更好地展现出来。因为在慢慢品味音乐的同时,记录自己的理解好过音乐结束之后再来回味作品,因为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有些体会稍纵即逝。

五、结语

當音乐去除掉所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如:旋律、节奏、节拍、乐器、音色、织体之后,剩下的就是其本质,即人文。音乐为什么能够流传?一定具备某种功能,经历住岁月和历史的大浪淘沙之后仍然能够流传下来的音乐,必定具有符合人们一直以来的精神需要、审美需求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是一脉相承的人文思想。所以,当我们分析完音乐所有的外形美之后,必然回归音乐的本质——人文情怀。参考文献:

[1]《课标》

[2] 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七、八、九教学用书及教参(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古塘中学 3152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提琴人文音乐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音乐
人文社科
Pear Concert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