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数学认知的过程,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2018-02-26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南方小学528203陈兴金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1期
关键词:计算公式圆锥圆柱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南方小学(528203) 陈兴金

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方面,听、说、读、写的教学是很重要的,它们不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开端。尤其在“说”上,俗话说“能说会道”,把“说”放在首位,可见“说”的重要性。按我的看法,如果学生会说出数理,也就是“说”理解了、“说”精通了,就能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拓展能力。下面就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谈谈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在创设情景中,“说”能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里,我习惯在新课伊始,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图文并茂,将对新课内容有启发的素材,用课件演绎出来,或通过对话的形式,让学生投入到创设问题情境中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巩固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同样,这样做,也会促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虽然大多同学能说出面积计算公式,但是对公式的推导过程,则表达不完整,甚至有的完全说不出来。这个时候,我就用补充与评价的形式,让学生之间对不完整答案进行评价与补充。这样,在评价—补充—整理的循环说理中,既激活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又深化了已学的知识,也为新课的开展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激发,心里在盘算着:如何去计算圆的面积呢?如何在解说圆的面积推导公式时,比其他同学说得更好、更完整呢?……这些表现,无疑为下一步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设下了求知的精神与动力。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脱离了问题情境,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新课程理念。特别是一些动漫情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如果只重视觉,不重视说,学生就会被视频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就会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的状态。因此情境的创设,不要忘记“说”这个环节。比如,刚才提到的动漫情境这个环节,如果设几个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情节中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就会唤醒学生参与的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

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单纯地只用“看”“做”而忽视了“说”,不能为了情境而冲淡了“数学味”。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从生活情境引入“说”,对于一些不好创设的教学内容,可通过其他形式直接导入新课。

二、在探究新知中,“说”能理清思路,培养逻辑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体现,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否敏捷很多情况都是靠语言来表达。同时,语言的发展会促进思维的发展,它们可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教学数学新知识时,这个“说”是不能少的。

比如,对于概念的教学,学生一定要说出这个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关键的词句是哪些,如何去理解、对比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对于计算,一定要说出计算的算理,计算的顺序,根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能说了,也说明白了,就为举一反三打下了基础。特别是一些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让学生实验操作之后,一定要他们说清公式推导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就让学生分小组用圆柱与圆锥进行装水的实验。我让各小组进行讨论,找出实验中的发现:等底的圆柱与圆锥,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虽然结论找出来了,但这时不能让学生就停留在这个空间,因为课本里有这个结论,如果这时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学生就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学生有个直观的理解与记忆,我除了一边重新操作这个实验过程,一边让学生说实验的过程与步骤,更是让学生说说这个发现:为什么有这个结果,谁是谁的3倍,为什么刚才有的小组没有得到这个结论,原因是什么(圆柱与圆锥没有等底等高)?在什么前提条件下才能有这个结论,还有其他说法吗?这个结论不管怎样表达,关键条件是什么(等底等高)?通过一连串的评议,学生就会理解圆锥的计算公式是可以这样推导出来的,也明确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来求证出计算公式,比死记硬背直观多了。

通过环环相扣的推导与表达,既培养学生用科学实验操作来验证数理的习惯,锻炼了语言表达、观察等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在巩固练习中,“说”能解除疑虑,扫清思维障碍

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在完成新授的知识后,就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与重难点,设计一些有利于巩食堂有2吨大米,吃了它的还剩下多少吨?2.一个食堂有2吨大米,吃了吨,还剩下多少吨?当时就有学生固已学的基本知识的练习、容易混淆的对比练习、不同层次学生完成的练习题等。这是很正常不过的教学程序,可为什么有的课堂教学效果很明显,有的却不尽人意呢?还是在“说”中见分晓。

根据课程的新标准精神,学生会做的,我们不必代劳,学生不会做的,我们需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做练习时,我们一定要找出学生做错的根源,说出做错的思考方法,应如何改正。计算题要注重说出计算方法与过程,应用题要说清思路,空间与图形题要说清楚公式的推导过程。例如,在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这一单元,我在教完解决问题的例1之后,出了这样的两道题:1.一个找出吨”的区别:第1题的是表示单位“1”的而第2题的吨”则是用分数来表示一个重认为这两题的答案是一样的,我就问做错的学生的原因,个别学生说不出,有学生认为这两题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去计算。我就让他们观察,这两题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哪,量,是一个具体的数,和第1题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第1题是先用乘法,再用减法去计算,而第2题则是直接用减法就行,结果就是不一样了。

综上所述,在学生练习后,让学生说清做错的原因,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扫清了认知上的思维障碍,才能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四、在总结拓展中,“说”能深化课堂,焕发互动活力

我认为,在数学课中,总结拓展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说”的最好时机,因为,这时的“说”能深化课堂教学效果,焕发师生互动,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高潮所在。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时,我就向学生提了两个问题:1.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2.我们是怎样学到这些知识的?首先,我让四人为小组说一说,回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再指名说说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结果,有很多学生都能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通过等分、合拼出长方体,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半径、高的关系,根据这两个形体的体积相等而推出计算公式。这时,如果老师能适当地引导学生,这种概括是用了“转化、观察、比较”的学习方法,就会让学生在一大堆的文字表达当中,找到高度的浓缩语句,为“说”得全面而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有了这种“经验”,在遇到相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就会运用这种方法去判断,去说出思考过程,让知识发生迁移与创新的作用,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听、说、读、写都不容忽视,尤其在“说”上更要下足功夫,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立足课标,创新课标,真正发挥学生的“能说会道”。

猜你喜欢

计算公式圆锥圆柱
电机温升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2019离职补偿金计算公式一览表
谈拟柱体的体积
关于节能评估中n值计算公式及修正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