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但肯寻诗便有诗
——谈小学语文课堂中“读写结合训练点”的挖掘

2018-02-25福建省武夷山实验小学杨丽琴邱黎妹

学苑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遗像海鸥火柴

福建省武夷山实验小学 杨丽琴 邱黎妹

读写结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现如今的语文课,读写结合比比皆是:写感受,写一个片段,扩写课文的空白点,续写故事……要是一堂课上没有了写,就好像缺了点什么。语文课上固然要重视写的训练,因为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但审视如今语文课上的读写结合,有相当一部分读写结合只是“虚晃一枪”,抑或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显示一下教师设计的理念而已,只有写的形式,不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样的写就失去了练笔的真正意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挖掘语文课中的“读写结合点”呢?

一、依据学生实际,设计“结合训练点”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对象,在确定“读写结合点”时,首先应考虑到学生,要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兴趣来设计,只有学生愿意写并能够有话可说,才能提高练笔的实效性。比如《太阳》一课,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很突出,而且本单元的习作也是学习用这些说明方法介绍一种星球,为了巩固学到的这些说明方法,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用学到的这些说明方法向别人介绍五(2)班之最。因为这个练笔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生写起来有话可说。而且学生在介绍每一方面的内容时,都要用到课文中的几种常用说明方法。从而达到写中悟法,写中用法的效果,学生的交流自然精彩纷呈。

二、切合单元主题,定位“结合训练点”

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也有每个单元的训练重点,这为我们在设计练笔提供了依据和线索。围绕单元重点来设计练笔,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手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笔者在执教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反复朗读课文,寻找恰当的切入点。终于发现,作者是抓住了海鸥的动作,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和拟人等手法,让我们感受海鸥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这不正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吗?于是,在学完海鸥送别老人的三段文字后,笔者进行了如下的练笔设计:

师:回看这三段文字,没有一滴眼泪,没有一声诉说,作者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有情有义的海鸥。作者是怎样把海鸥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呢?

生1:作者写了海鸥的动作,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师板书:动作描写)

师:是的,作者正是抓住了海鸥的动作,发挥想象让我们看到了这有情有义的海鸥啊!当作者抬着老人的遗像越走越远时,海鸥们还在紧紧追随……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请同学们也学着作者的写法,抓住海鸥的动作,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补充文中的省略号。

(学生拿起笔,很快就写好了。)

生1:“当作者抬着老人的遗像越走越远时,独脚蹒跚的追上遗像,雪白的翅膀扑打着遗像,仿佛在与亲人做最后的告别。旁边的老沙,则目不转睛的盯着照片中的老人,眼神里充满不舍与绝望,仿佛在为朝夕相处的亲人默默哀悼。”

生2:“终于,老人的遗像被人们放到了车上,见此情景,海鸥们竟把车子围了个圈。在老人遗像前边飞边叫,叫声里充满了悲凉,好像在低声哭诉。过了一会儿,一只海鸥突然落在遗像上,不停扑打着翅膀,仔细看去,它只有一只脚。这不正是独脚吗?只见它俯下身子,不断的用小嘴啄着像框,小声叫着,好像在和老人亲昵的说话。另外几只海鸥也挤到遗像前,深情地看着遗像中的老人,低声鸣叫,似乎在说:‘让我们再看亲人一眼吧,让我们再看看吧!’海鸥们追着人群飞出了几十米才停下来。许久,海鸥们竟在原地站成了两行,一齐高声鸣叫着,好像吟唱着一曲离别的歌,与亲人诀别。”

……

这样的练笔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通过对文本的深度挖掘,领悟并学习运用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借助动作将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突破了单元的训练重点,真正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结合。

三、紧扣名篇的特色,切中“结合训练点”

叶圣陶说过,“文章就是例子。”课本中所选的课文,有许多的名篇著作,文质兼美,语言文字规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范性。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要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在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引导学生比较句段,将课文第 5、6、7、8、9、10自然段与下列几组文字做比较,体会文章的巧妙表达及幻想描写的用意。

1.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

2.她又擦了一根火柴。

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4.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5.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通过读评议,孩子们自然体会出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实写与虚写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使故事更凄美,更打动人心。此时,老师适时地设计练笔:请你也当一回小作家,想象,小女孩在幻想见到奶奶以前,她可能还会产生什么样的幻象,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这样又积累了一种习作表达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常识,是对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深化和升华。

四、扣住课后练习,落实“结合训练点”

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品悟课文最精彩之处。在设计上与课文紧密结合,大量开展口头与书面语表达的实践活动,实现听、读与说、写的结合,从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的课后练习中就有“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吗?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练笔设计,那么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完全文后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理清层次,点明写法。

师:如果说三个事例作者是按先发现问题,再研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层次,清清楚楚地给我们写出来,那么从全文来看,作者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呢?请大家认真默读,仔细思考,给全文分段。

(全班交流:作者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师:课文分为三部分: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再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这是议论文的基本形式,尤其是用三个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既清楚又明了,很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在浏览课文,想想你还能用哪些事例说明课文中的观点呢?这种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当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明白了三个事例的作用后,及时引导他们理出全文的层次,点出全文的写法,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教给了他们写作方法。)

其次,品味运用,学习写法。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吗?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学生自己动手,按所学方法写作。)

最后,全班交流,强化写法。

这样,我就让学生把学到的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杜甫说过:“但肯寻诗便有诗。”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远远不止以上这些,更多训练点的创生需要我们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索。只要老师用慧眼去发现资源,用匠心去开发利用资源,引领学生倘佯在文本字里行间,读写结合训练的资源将无处不在,处处皆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利用文本,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为学生在读与写之间架设一道“桥梁”!

猜你喜欢

遗像海鸥火柴
霸道海鸥谁能治
“海鸥”展翅 “美好”起飞
爷爷奶奶的遗像
哭出一座山丘(三首)
父母的遗像
爸的照片
火柴变变变
海鸥为什么追着轮船飞
海鸥猎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