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色幽默电影中的现实主义悲剧
——以电影《驴得水》为例

2018-02-25杨慢慢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3期
关键词:驴得水铜匠黑色幽默

杨慢慢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从舞台剧场到银幕影厅,大家对开心麻花的作品第一印象应该是喜剧,而这部却是一部笑中带泪的黑色幽默剧。其乐融融的上半场令人捧腹大笑,然而剧情突变,人物性格扭转,最终走向悲剧的下半场引人深思,一如它的宣传语一样“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民国时期,四位“劣迹斑斑”的知识分子怀着改革农村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来到西北的小山村进行乡村教育实验。他们乐观、坚强、不失理想,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四人高喊着“团结、乐观、奋斗”。为了解决用水困难的问题,也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教育经费,用一头拉水的驴编造了一个叫“吕得水”老师的空名额。看似平静欢乐的生活却是后续悲剧的开始,这样“正常”的生活被教育局特派员调查“吕得水”老师事件打乱,为避免虚报败露,让一个铜匠来冒充“吕得水”老师来掩盖吃空饷,后逢美国慈善资助家来访,不得不编造更多的谎言来掩盖,事态不断演变直到不可收拾,产生出一系列荒诞可悲的闹剧。

1 《驴得水》中现实主义悲剧的体现

1.1 黑色幽默下人物双面性的转变

1.1.1 功利的理想主义者孙校长

所有悲剧的始作俑者和事态不断发展的推动者都是他,最“正义”、有威望的校长,同时也是高喊着成大事不拘小节而对张一曼挥下屠刀的校长。孙校长贪于梦想,为了农村教育事业的理想,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不惜采用任何方法,所有人都在他的理想中牺牲,一曼的死,铁男的热血,魁山原以为的爱,甚至自己女儿的幸福都要为他的理想让步。一句“想想孩子们,想想我们的学校”,绑架了这个影片所有人,愚昧,太愚昧,这与他知识分子的身份大相径庭,正如裴魁山所说的那句话“中国最缺乏教育的也许不是农民”,其中深意令人深感悲哀。

1.1.2 精致的积极主义者裴魁山

一开始精打细算的他让人感觉是一个务实者,他喜欢一曼,为了和一曼结婚,在西南联大给一曼找工作,在校长和大家的提议下捐出自己一个月的工资投资教育,可以看出偶尔的自私下还是保留了一颗奉献的心。得知张一曼拒绝了他的表白后来又“睡服”铜匠后,他性情大变,在他心里所有人都背叛了他。利益至上从此成为了他的人生信条,正如他对周铁男说过的一句话“你凭什么拿你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从此卑鄙成了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的通行证。确实如此,在利益面前,裴魁山绝不退让半步,甚至对自己曾经喜欢的姑娘恶语相向,最美的情话出自他口中,最狠毒无情的话语也出自他口中,深谙世事的他在利益面前显示出了自私自利的一面,毫无原则可言。

1.1.3 被“阉割”了血性的周铁男

一开始的周铁男,大男子主义和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是他的标签,他维护着所有人,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对校长无条件支持,在一曼被所有人威胁时出面,对他喜爱的孙佳更是关怀备至,他像是替所有人挡枪子的盾牌,正义和热血的铁男让人看到了希望。但是,他所有的正义和热血在子弹擦过耳边的瞬间便不见了踪影,醒过来的铁男痛哭流涕地跪在特派员脚下“我错了,我错了,别开枪我错了”。兴奋而又可笑地成为了特派员的一只“忠犬”,他对生命的渴望在那一刻超越了他的原则。在一曼差点被强暴的时,他啃着黄瓜而无动于衷,一开始最想揭露真相的他此时与特派员成了一条船上的人,劝说心爱的佳佳和铜匠假结婚,铁男在剧中完成了一次彻底的转变。一声枪响后,他虽然逃过一命,然而真正的他其实已成特派员的枪下亡魂。

1.1.4 游戏人间的张一曼

影片的女主人公张一曼,喜欢采花,喜欢唱歌,为每个人做校服,身穿旗袍的她美丽可爱,她不求回报地支持校长的教育事业梦想,和魁山、铜匠都发生过性关系,她崇尚灵魂的自由,追求身体自由,但是在外人看来是放荡,败坏世俗道德。随着事态的发展,她被众人逼迫,承认自己和铜匠发生了性关系。她牺牲自己换来了众人的相安无事,但也换来了铜匠的报复、裴魁山的落井下石。被剪了“阴阳头”的一曼疯了,但也算是回到了自己的世界,她依然向往美好,没有忘记做衣服、采摘着鲜艳的花朵。纷乱中当鲜花被人们无情地践踏,她清醒地藏起那把无人理会的枪。等她再次出现时已化作一声枪响,床上整齐地摆放着她为大家做好的衣服,回荡着她优美的哼唱,走向了灵魂的“自由”。她以伤害自己来保全其他人。她追求自由,从未想过伤害任何人。“性自由”是她追求精神自由的外化,具有超前女权意识的她习惯于游戏人间,殊不知人间容不下她的特立独行。

1.1.5 最为纯洁的孙佳

佳佳是最具悲剧色彩的,从一开始驴棚救火,再到不断地圆谎,佳佳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她是纯真的,但也是最没有力量的。所有人都是当局者,都沉浸在自我编制的美丽谎言中,佳佳是最无助的旁观者,她是清醒的,她清醒地认识到自我、生命、社会的病态,她寻求改变去延安投奔大哥,但路途却注定是艰难而漫长的,她看似是影片中最有希望的人,却也怀着对社会、对人性深深的绝望。

1.2 现实主义中,故事情节悲剧性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构成悲剧最重要的因素,作为黑色幽默电影,《驴得水》在叙事情节上相当紧凑,并且在黑色幽默中讽刺了现实中的悲剧形成。全片以校长领着大家叠手聚气,一片“团结、乐观、奋斗”的场面为剧情之“起”。以特派员考察“吕得水”老师、罗斯先生要会见“吕得水”老师为“承”。以“吕得水”“死而复生”,铜匠媳妇大闹婚礼现场为“转”,以学校保留下来,校长和老师们都受了处分,特派员正接受调查为全片的“合”。在校长教育事业理想的推动下,裴魁山的崩溃,张一曼的任人摧残,周铁男的沦陷,再到一曼的自杀,从精神死亡到肉体死亡,在冲突爆发中增加了人物重量,人物双面性的转变受外界所给的力量刺激而成,人物内心进行合理的转化,一步步走向了崩溃。其乐融融的开头,分崩离析的结尾,无疑形成巨大反差。这种巨变,不是某一刻形成的天翻地覆的崩塌,而是一个又一个人的沦陷,在无声无息中将观众带入沉重的现实主义悲剧中,就像艾略特的诗里写的:“这世界倒塌了,不是轰然一响,而是嘘唏一声。”

2 《驴得水》悲剧引发的思考

周围世界的荒唐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不协调通过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体现出来,这种互不协调又被加以放大扭曲,甚至变成畸形,使其显得更加荒诞可笑的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驴得水》就达到了这样的黑色幽默悲剧效果,让观众在一开始的捧腹和最后感到的沉重中引发对现实主义悲剧的思考。

2.1 关于人性

王小波曾自问自答: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而《驴得水》中的这些人既是不理智的“知识分子”,也生活在不理智的年代,在黑色幽默中造就了不理智的悲剧。影片表面看上去讲的是一个关乎乡村教育的“故事”,实则说的却是那“不可思议的人性”。这种人性背后的沉思,辛酸且深刻。电影中几位所谓的“教育家们”,在一开始造假说谎时就注定他们会在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直至迷失自己,这也是人性的必然。人是有知识、有思想的高级动物,但是所谓的高级又高级在哪去呢,越有思想的人类就越容易迷失自己,所谓的高级也就变得荒诞可笑了。就像电影中看上去热血正义的铁男,铮铮铁骨在枪子儿擦肩而过时垮掉,跪地乞求的样子令人感叹。电影《驴得水》中这几个知识分子的形象是千千万万大众的一个缩影,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守住人性底线、守住人生原则的人究竟能有几个?无疑,电影给出了答案——关于人性的一曲悲歌。

2.2 关于教育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因为他深感当时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而在影片中,这些所谓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是怎么了呢?教育不但是张一曼用身体“睡服”了铜匠,是裴魁山高喊不要绑架他的利益,是孙校长为了梦想不计后果,包括受了教育的铜匠,“教育”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切人性的恶与魔都奔涌而出。影片中裴魁山一句“中国最缺乏教育的或许不是农民”,那是谁呢?片尾美国教育家所说的“不可思议的中国”。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勇于追求真理良知,敢于捍卫公平正义的公民。培养那些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人。如朱光潜先生认为的那样,教育的目的是不仅在于训练一技之长,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技能,而尤在培养宏正通达之士,尤在陶冶品学才识具备之完人与培养健全之士风。不应该像是有的学者所说,大学正在培养着的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电影《驴得水》在爆笑之余,给观众带来了一丝沉重的气息,电影触及当下教育、道德等,整部影片都笼罩在黑色幽默中,用喜剧的形式来揭示“皇帝的新衣”这一现实。扭曲的梦想是一个华丽的外壳,展现出现实当中丑陋的人性,在无处不在又无法抗拒的权和钱中,上演了一场梦想永远照不进现实的闹剧,最终都被淹没在一片洪荒之中,造就了一场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悲剧。

猜你喜欢

驴得水铜匠黑色幽默
电影《驴得水》:底层人物的觉醒
黑色幽默
DARH HUMOUR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
古城手艺人
《驴得水》首映 沈腾说看完后“蓝瘦,香菇”
美媒评《驴得水》:有瑕疵的好故事
喜剧《驴得水》10·28强势上映 把人“逗笑又惹哭”
黑色幽默及其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影响分析
两个男人一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