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审视

2018-02-24张志文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语言学双语维度

张志文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科学技术迭代演进,人类改造与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进而带来了地球上人口日益膨胀、资源开发加剧、废弃物排放增大,地球的生态系统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生态平衡被打破,对人类的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反过来也使人们对环境关注度提升,探讨生态环境的演进及其内在的演进规律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社会学专家及自然科学专家也各自从专业视角对生态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方法。语言学专家也借助生态学理论对语言从生态学的维度进行深度的探索,讨论了语言教学与语言生态环境的关系,并逐步完善与系统化,形成了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生态语言学理论,并演化为生态语言学教学模式,这为云南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模式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新的维度。

一、生态语言学的理论解读

(一)生态语言学内涵

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生物学家黑格尔于1966年在其专著《General Morphology》首提了Ecology这个专用名词,并对生态学给出了自己的概念界定:自然界中作为生存竞争条件的所有有机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所进行的研究[1]。以此为开端,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对“生态学”开展了全新的阐释,以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在和谐动态平衡的生态环境中友好相处。

《语言与逻辑辞典》这本专业性的学术词典把生态语言学的内涵界定为“人类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人种语言学之间在这些场域内展开的对语言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特里姆在其文章《历史的、描述的与能动的语言学》中第一次尝试从生态学维度研究语言的演进及流变。但最具影响力当属美国语言学专家豪根(E.Haugen),他首提并界定了“语言生态学”的内涵:“语言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学科”[2],他指出应当“探索与梳理一种语言和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巧妙地把20世纪80年代以语言环境和生物环境来隐喻及类比。他对生态语言学内涵的界定再现了语言系统对接与耦合了自然系统,是对语言学研究的新突破。“生态”是隐喻。语言生态学厘定了具体的语言和其所归属的“族群、社会及文化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3]本文认同美国学者霍根的有关生态语言内涵的界定。

生态语言学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的多元性。此种研究的视角把语言作为多种各异的语言合成的集合体,与自然的生态系统相类似,有自己特有的演进规律;二是动态性。生态学指出,生命力体现了生物的运动能力,生生不息,永续不断。作为语言也是一样,随着社会向前演替,语言也有交融、消失、变异等现象。三是整体性。各种语言都不是孤立的个体,都必然与其产生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并推动语言环境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协调。

二、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云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建构的影响因素

依据美国语言学专家霍根对生态语言学的界定,生态语言学包含了具体的语言、语言所属的族群、社会环境、文化地理环境几个重要因素,他们相互密切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语言学的生态环境。依照此种理论云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语言系统的重构,云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中师生、文化、社会、教学环境等都是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每个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每个组成部分都可以当作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要素。

云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生态可划分成二大维度:宏观维度和微观维度。宏观维度的要素内含双语教学模式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教材编写、课程安排、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资金的支持等。而微观要素的维度则包含了教学中的主体师生、教材文本、教学环境、班级规模、教学技术、教学设备等。但无论宏观的维度还是微观的维度,他们共同形塑了云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的健全的生态体系,并且宏观维度与微观维度各个组成要素必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从宏观维度的重要因素来说,对双语教学模式建构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社会大环境。社会大环境是全世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双语教学模式也必然受制于它。显而易见,它是双语教学模式建构的外部生态环境。当然资金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微观维度的重要要素来说,教师是引领者,学生是学习接受者与主体,是最重要的微观要素。他们具有动态性、整体性的表征。一方的演进、变动必然能够引发另一个因子的变动。因而,教师的综合素质(知识底蕴、教学模式、教学技能、教学态度等)会对学生带来较大的影响。依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人具有能动性。教师可以发挥自己引领者的作用,主动调控微观维度的生态要素,推动其良性运作。这就要求教师先改变自己,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变革自己的思想,抛弃不合时宜的思想,选取先进的教学材料,采用最前沿的教学方法,并辅之以先进的教学设备等。这样,教师的能动性动起来,学生也必然受到感染,其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心理特征等方面也不断提升。反过来,这又可以推动教师思想更开放、手段更灵活、教学态度更认真,形成一个良好的动态平衡的教学生态系统。总而言之,师生是教学生态中最关键的要素,“他们的平衡而协调地发展可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4]当然,师生素质的提升也可以为宏观维度双语教学模式建构提供可靠的支撑与动能。

三、生态语言学视角的云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建构

(一)环境塑造: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生态语言学必然十分看重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尤其是生态学之中的生态环境对师生主体的影响。和谐的、健康的教学环境对云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构建的微观维度环境将产生正向的推力。因而,和谐的教学环境的建构应当积极行动。首先,形塑良好的社会环境,确立正确的双语学习观念,突出双语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中的作用,对保护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如以法律为保障,依法推进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落实《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等法规政策[5],依靠法制的推动,实现环境的优化。其次,打造良好的微观环境。学校提升双语教师的素质,为双语教学提供必要的技术与设备支持,挑选合适的教材,规制适合学情的教学计划与教学要求。另外,学校还要以创设优良的校园双语习得的生态环境为目标,推进课堂双语教学与少数民族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借助学校的板报、广播站、校网站等增添双语的内容;多媒体教室要定期播放双语的电视剧、电影;推进双语教师组织双语演讲比赛,讲述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历程,鼓励少数民族学生运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交流;运用双语表演少数民族的戏曲等文艺节目,这样既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实现了传承,又可以在表演中推陈出新,实现了其语言现代性转换,让学生学习双语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氛围日益浓厚,这也可以调适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推动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协同、良性的发展,使各种要素在双语教学中齐心协力,良好的社会环境得以形塑。

(二)资金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

双语教学的经费一直以来是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良好语言生态建构的重要元素。云南各级政府应当把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提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双语教育的公益属性,以最有力的措施、把更多的资金放到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事业的发展之中,做到优先规制与安排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财政资金先保证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求。”[6]政府要在教师素养的提升、双语教材的选编、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上精准投入。如教育经费较为充裕,要向双语教材方面加大投入,如教材的选编、双语电子课本的编制等方面;同时,提高双语教师的待遇,双语教师教学任务较重,各级政府通过对双语教师收入的提升,吸引更多优秀的师范生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来,为推进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同时,也使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更具现代性与科学性,教学效果必然大幅度的提升。2010年,中央划拨资金推动民族地区推动双语教育,大力倡导“双语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引导了民族地区双语发展的新路向。云南财政充裕的地方政府也可以设定专项资金,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发展,强化监管,做到专款专用。同时,通过政府税收的优惠、相关费用的减免等措施,引导社会闲散的资金投入到双语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从事双语教学研究、双语教师培训,开办双语教学私立学校,分担政府的双语教学压力,集社会之财,为双语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三)教材本土化:推进资源双向共享

双语教学的宗旨为培育“汉民兼通”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双语教学,对云南民族地区学生的母语习得、汉语习得与培育目标都必须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这也是生态语言和谐的重要基石。双语教材的编写必须贴近民族地区学生生活经验、学生的认知心理与认知习惯,依照不同学段,不同学情梯次推进,科学、合理的确定双语教学的科目、教学内容与教学顺序,设置科学的教学逻辑演进路线图,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衔接,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版图逐步拓展,以适应学生对现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又使本民族的文化得到延续。国家的教材主管部门可以许可云南民族地区在国家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少数民族运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转换与改写,既保留课本的本色,又可以融入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生活习语、历史知识,凸显少数民族的自身特色。随着互联网+深入各个领域,网络的双语教学必然应时而生。民族地区双语教材必须面向网络,推进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延展至网络,适合网络使用的教材编写必须及时地跟进,如编制双语化的双语电子教材、编制有声的网上双语教材、编制有声的网络双语词典、编制网络有声的双语阅读教材等等,让网络成为云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发展的新平台与新通道。

(四)专业化人才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语教师队伍

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顺畅推进的关键一环,而现状是云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缺口较大、素质不佳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因素之一。其应对之道就是强化对云南民族地区双语的培训,提升双语教师的综合素养。双语教师培训可以是高校的专业双语教师培训和选调优秀的双语教师在职培训相结合,同时推动对每个双语教师进行必要的、定期的教学能力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相配套。云南各级政府要强化对双语教师任职资格的考评,可以适当调低双语教师的任职资格,推进双语教师质量及数量的稳步提升。短期培训可以先提升双语教师的汉语水平,为推动双语教学夯实基础。政府是推动双语教师培训的最可靠的力量,通过邀请双语教学专家、教学名师对双语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再培训,提升教师的双语教学理论素质,变革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重视双语教学,提高他们的双语教学技能,推进国家有关双语教学的民族政策落地生根,打通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要大力推动民族地区间双语教师培训的合作,强化内地名校与民族地区学校间的交流与资源对接,推动优质的双语教学资源向民族学校流动。借助互联网搭建的新平台,民族地区的学校通过与名校联姻,把优质的双语教学资源及时地传递给云南民族地区的学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并且依托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形成云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新模式:如借助互联网运用双语进行交流,让少数民族的艺术进课堂,通过艺术演绎,让学生进入角色,在学好汉语的同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自觉自愿地做民族语言的传承者与弘扬者。总之,政府及社会各界通过多种途径对双语教师开展培训,推动双语教师素质的提升来实现教学技能提升,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生成。

四、结语

云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基于语言生态学的维度来说,它应当是一个结构完备、功能强大的生态系统。云南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殊教育的一份子,对于推动我国的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意义重大,因此,各方面必须予以重视,协同发力,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云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良好生态的形成,才能为伟大的中国梦助力添彩。

[1]沈映梅.生态语言学视野中的外语教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31.

[2]HAUGEN E.The Ecology of Language[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3]田艳萍.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提高综合英语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25.

[4]王家和.语言生态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凯里学院学报,2008(5):112.

[5]郗卫宁.云南民汉双语教学的实践和建议[J].民族翻译,2014(1):64.

[6]祁文秀.云南省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民族翻译,2009(3):96.

猜你喜欢

语言学双语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