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非命运共同体:历史基础、现实条件和发展方向

2018-02-23贺文萍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现实条件以及明确的发展方向。其历史基础体现于:反帝、反殖民和反种族主义斗争中相互同情、相互声援和支持,中国援建了以坦赞铁路和非盟会议中心为代表的中非友谊丰碑,在抗震救灾及抗击埃博拉行动中相互支持、患难与共。其现实条件存在于:中非合作推动非洲经济增长,有效释放非洲发展潜力;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化发展成为推动非洲经济增长的一体两翼;中非合作论坛与“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非搭建互利共赢平台。其发展方向为从六个维度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即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需要从政治与经济两个方面做足功课。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不仅有利于中非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而且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发挥带头和标杆作用。

关键词:中非关系;中非合作;中非合作论坛;中非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 (2018) 05-0089-08

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围绕“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中非领导人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话未来。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的主旨讲话,提出“中非人民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1]。打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不仅有利于中非之间的团结与合作,而且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发挥带头和标杆作用。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现实条件以及明确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基础:风雨同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3月出访南非、坦桑尼亚和刚果(布)等非洲三国时提出的。习近平在访非时指出,中非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和非洲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同属第三世界,有过类似的历史遭遇和共同命运,都曾经饱尝殖民主义和外来列强的侵略。中非之间的相互声援与相互支持经受住了国际风云的考验,并在共同政治和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历久弥坚,构成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最坚实基础。

(一)反帝、反殖民和反种族主义斗争中相互同情、相互声援和支持

近代中国与非洲各国均遭受了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中非人民,不仅在反帝反殖民斗争中相互支持,而且对彼此取得的斗争胜利都感到由衷的欢欣鼓舞。1949年10月,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后来成为坦桑尼亚开国总统的尼雷尔评价说:“四万万受奴役受压迫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在亚洲的东方站起来了,对非洲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是很大的鼓舞。”[2]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非洲发生的埃及人民反对英法侵略的苏伊士运河战争、阿尔及利亚反对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始终站在非洲人民一边。在自己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不仅从道义上、物质上和财力上对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给予支持,而且对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提供军事援助,帮助阿方训练军事人员[3]。在1958年9月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时,中国很快成为第一批承认该政府的国家。据悉,法国政府当时表示愿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换取中国停止对阿尔及利亚武装斗争的支持。但中国政府明确指出,我们决不能为改善同法国的关系而不支持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正义斗争。中国坚持反帝反殖民的原则立场,赢得了非洲国家的好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对葡属殖民地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的民族独立运动给予了积极支持,向安哥拉的三个民族解放组织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派出教官帮助训练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的游击战士。另外,中国一直从道义、舆论和行动上积极支持南非和南部非洲其他国家人民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的正义斗争。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就与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和阿扎尼亚泛非主义者大会建立了正式关系,向它们提供经济援助和培训干部,为促成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最终崩溃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样,非洲国家和人民对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的正义事业也给予深切同情和积极支援,并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作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8月,大陆炮轰金门,回应国民党对东南沿海的骚扰。对此,非洲国家和人民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埃及总统纳赛尔公开表态支持。埃及《共和国报》发表了坚决支持的评论文章。由于非洲友好国家的支持,1963年2月在坦桑尼亚举行的第三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强烈谴责美帝国主义占据中国领土台湾、积极支持蒋介石集团在中國东南沿海地区进行骚乱和破坏。”[4]为了支持中国的统一大业,并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一些非洲国家(赞比亚、马里和乌干达等)在获得独立后,对前来游说的台湾当局“外交代表”都采取了不欢迎的态度,并决定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另外,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上,广大新独立的非洲国家不畏美国的强权和阻挠,在联大会议上数次提出恢复中国合法权利的提案,并最终在1971年10月的第26届联大会议上以78票(其中非洲国家为2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2票缺席的压倒性多数获得通过。毛泽东因而形象地称之为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二)中国援建了以坦赞铁路和非盟会议中心为代表的中非友谊丰碑

中国的对非援助始于1956年对埃及的援助。在自身经济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经济援助,以支援非洲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政治独立。在众多的援非项目中,最大也是最有影响和意义的当属坦赞铁路。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半期相继独立后,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发展经济,冲破南部非洲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对赞比亚铜矿外运的封锁,解决可靠的出海口,迫切需要建造一条从坦桑尼亚至赞比亚的铁路。为此,坦、赞两国曾向世界银行、联合国组织和苏联、英国、加拿大分别提出修路的请求,均被以“缺乏经济价值”为由拒绝。它们转向中国提出请求时,则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毛泽东在接见坦桑尼亚尼雷尔总统时说,即使我们自己不修铁路也要帮助非洲修建这条铁路,表达了中国真诚帮助非洲的坚定决心。坦赞铁路全程1 860公里,所经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为修建坦赞铁路,中国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出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坦赞两国参加施工的人员先后有10多万人。从1970年10月动工到1976年7月竣工,历时5年8个月,耗资4. 55亿美元。100余名中国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坦赞铁路的建成极大地支持了南部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中非友谊。坦赞铁路成为中国对非外交史中的一座丰碑。

坐落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盟会议中心则是新时期中国援助非洲并且支持非洲一体化进程的又一标志性丰碑,也是中国政府继坦赞铁路后对非的最大援建项目。援建非盟会议中心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布的推动中非关系发展的8项政策措施之一。它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有效地改善了非盟的会议举办条件,提高了非盟的工作效率。2012年1月28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亚的斯亚贝巴与非洲国家领导人共同出席了非洲联盟会议中心落成典礼。时任非盟委员会主席让·平、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和非盟轮值主席、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在典礼致辞时共同表示:“这座雄伟、现代化的建筑寓意深远,它既是非中友好合作新的典范,也是非洲复兴崛起的标志,它重新点燃了非洲人民对非洲未来的希望,使非洲国家更加自信、团结,沿着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在这块大陆上争取持久和平、稳定和繁荣。”

(三)在抗震救灾及抗击埃博拉行动中相互支持、患难与共

中非命运共同体不仅体现在双方在国家独立与主权以及政治经济发展方面的相互支持,而且突出表现在艰难时刻的患难与共。非洲国家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国力并不强大,但当2008年5月及2010年4月中国汶川、玉树等地先后发生严重地震灾害后,踊跃向中方捐款。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赤道几内亚、利比里亚、马里等非洲国家共向中国捐赠了6 400万元人民币。其中长期贫困落后、仅有101万人口的非洲中西部国家赤道几内亚捐款100万欧元。这相当于该国每位国民捐出1欧元。除了捐款,赤道几内亚还提出帮助中国贫困地区建设学校。2015年4月,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应习近平主席邀请访华期间,代表本国政府宣布捐资490万元人民币,为中国贫困地区建一所爱心小学。基于这笔捐款改建的云南金平县第一小学已经改名为“中国赤道几内亚友谊小学”。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人口仅300多万、当时尚为“重债穷国”的刚果共和国不仅第一时间发来慰问电,而且捐款1 600万元人民币,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重建了面积为震前4倍多的“称多县中刚友谊小学”。

同样,当非洲国家遭遇饥荒和疫情的冲击时,中国也火速伸出援手,与非洲国家携手渡过难关。2011年夏,索马里等非洲之角的国家和地区遭受严重旱灾,引发大面积饥荒,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政府在短时间内两次宣布向受灾国家提供总计4. 432亿元人民币的紧急粮食和现汇援助。时间之快、数额之大,在我国对非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历史上都是空前的。2016年初,由于厄尔尼诺的对非经贸合作密不可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上的殖民附属关系,非洲经济与欧美市场的联系非常紧密,往往是“欧美经济打喷嚏,非洲经济就会重感冒”。如今,虽然非洲经济因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在2009年遭到重挫,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以下,但得益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强劲带动,非洲经济在2010年很快触底回升。非洲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正日益呈现一种共生共赢的局面。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贸易额在近10多年来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从2000年的100亿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1 700亿美元。据有关方面测算,仅中非贸易一项,对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20%。中国对非投资存量也从2001年的5 000万美元提高到2016年中的1 000多亿美元,3 1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兴业。非洲目前已是中国的第三大海外投资市场和第二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

中非之间蓬勃发展的经济合作推动了非洲国家改变长期以来依附能源原材料出口的单一经济结构转型。世界银行2017年4月发布的研究报告《非洲脉搏》认为,2017年非洲有望实现2. 6%的增长,2018年增速有望达到3. 2%,2019年的经济增速则有望继续提升到3.5%,均好于全球平均水平。而且,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是,近年来非洲的非资源型国家的经济表现要好于资源型国家。比如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虽然不像尼日利亚那样拥有石油,或者像南非那样拥有金矿,但是这些年来的发展蒸蒸日上。埃塞俄比亚近15年来的GDP年均增长均维持在10%以上。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都是中国政府近年选定开展中非产能合作的第一批示范国家,已经取得不错的早期示范效应。《非洲脉搏》专门提到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科特迪瓦、肯尼亚、马里、卢旺达和塞内加尔等7个近年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国家。这些国家都不是石油等资源富集国,但均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多元经济发展方面走出了发挥自身特长和比较优势的成功之路。

(二)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化发展成为推动非洲经济增长的一体两翼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非洲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交通运输业的不发达、糟糕的路况,不仅使非洲国家之间的区域贸易以及一国内的国内贸易成本高昂,而且阻碍了外资投资的步伐。电力供应不足和供应不稳更是许多非洲国家面临的常态。因自身财力不足,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每年至少面临2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而这恰好与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和具有全球性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优势互补。另外,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非洲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工业在非洲国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较小。但是,非洲拥有丰富的资源、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潜力,而中国拥有发展资金、适用技术和设备以及从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工厂”的丰富发展经验。中国当前正在深化经济转型升级,大量优质富余产能和先进装备技术有待向外转移。这些产能和装备技术完全符合非洲发展的需要,渴望实现经济多元化和工业化的非洲也因此成為中国产能和装备技术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和中国人民拥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样,非洲人民也希望实现减贫和发展的非洲梦。非洲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工业化发展,是实现非洲梦的必要条件和必经道路。为此,非洲国家以及非盟先后出台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加速非洲工业化发展行动计划》《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宣言》以及《非洲2063年愿景》等重要发展战略文件,希望通过工业化、经济融合和一体化将二十一世纪打造为非洲发展的世纪。2015年1月27日,中国与非盟签署了中非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中国将在《非洲2063年愿景》的战略框架内,加强与非洲国家在铁路、公路、区域航空及工业化领域的合作,促进非洲国家一体化进程。如今,中国企业已经在埃塞俄比亚、吉布提、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等国开展了大量铁路、机场、工业园区和港口等项目的建设,用行动谱写和实践中非合作共赢的蓝图。

作为中非产能合作的一体两翼,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在非洲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国已经帮助非洲建成了多条铁路,包括连接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到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连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到吉布提的亚吉铁路,以及在安哥拉、尼日利亚建设的铁路。被国际舆论誉为“非洲版中国”的埃塞俄比亚,以打造“非洲制造业强国”为目标,努力抢占非洲产业链高地。自2006年以来,在中国的融资支持下,该国己建成并运营首条收费高速公路、首个风电项目、首条城市轻轨、首条现代化铁路以及埃塞俄比亚吉布提跨境供水项目等一系列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并在中国积极协助下规划和建设东方工业园、阿瓦萨工业园、孔博查工业园等产业园区[7]。坦桑尼亚自2009年起启动其出口加工区建设,通过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达到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提高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水平的目的。目前,已有来自中国的12家企业入驻该出口加工区。2015年4月,中坦草签了关于产能合作的框架协议。刚果共和国也在积极借鉴中国深圳特区的发展经验,打造其位于大西洋沿岸的港口城市黑角市。刚果共和国邀请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承担刚果经济特区法制定的研究工作,并全面开展黑角经济特区的产业规划、空间规划、投资可行性研究和法规政策建议方案等相关规划工作。刚果共和国希望在非洲大西洋沿岸建设非洲版经济特区。

位于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区的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对于促进中埃两国战略合作和中埃产业转移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发展优势。截至2017年6月,入驻该经贸合作区的企业共有65家,吸引合作投资额近10亿美元,产值已经达到7亿美元,为当地政府缴纳税费5 800万美元,解决当地就业3100多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商——中国巨石集团于2012年入驻该合作区。该集团一期项目总投资2. 23亿美元,设计年产能8万吨玻璃纤维,是目前中国在埃及投资金额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建设速度最快的工业项目。该项目的投产不仅有利于培育和带动埃及国内复合材料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还将对当地扩大就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埃及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可见,中国大力推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正在拉升非洲的经济发展,把非洲的资源能源禀赋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和惠及民生的成果[8]

(三)中非合作论坛与“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非搭建互利共赢平台

中非合作论坛18年的实践表明,它不是奢谈非洲发展的“空谈俱乐部”,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中国同非洲国家之间开展集体对话和进行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有效机制。中非合作论坛成为推动中非互利共赢合作的重要引擎,也是中国对非关系以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响亮品牌。中非合作论坛自建立之日起,就秉承脚踏实地和求真务实的理念和为非洲国家和人民办实事、减贫和促发展的精神,不搞空泛的政策宣示,而是在减债、大幅增加对非援助、促进对非投资以及大规模扩大非洲零关税进口商品的种类等方面推出实实在在的计划和措施。从行动纲领看,每届论坛提出的促进中非关系发展的举措均体现出急非洲之所急以及针对非洲国家提出的关切来规划合作重点及领域。

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拥有丰富资源和巨大市场潜力以及强劲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非洲大陆和“一带一路”其他沿线国家一样,也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之中。非洲有关国家在参与过程中抓住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以期实现其经济从前工业化到全面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非洲不但能够发挥参与以及桥梁作用,更能够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中非合作论坛提出的共同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开放发展五大合作发展理念,与“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举措,更是早己在非洲大陆如火如荼地实施。中非合作论坛成功的品牌打造过程,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多地区和多领域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三、发展方向:从六个维度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中非领导人之间的互访非常频繁。2017年7月,习近平第四次踏上了非洲大陆,访问了塞内加尔、卢旺达、南非及毛里求斯等非洲4国。2018年3月,喀麦隆、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3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访问中国。2018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更是有50多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齐聚北京。中非领导人频繁的互访表明,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中非之间均希望不断加强合作,打造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国际挑战。

(一)以更大的战略定力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发表《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通过《中非合作论坛一北京行动计划(2010-2021年)》。这两个重要文件为中非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体现了中非对当今世界重大问题的共识,彰显了中非团结友好、共享机遇、共迎挑战的决心。《中非合作论坛一北京行动计划(2010-2021年)》则对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期中非各领域务实合作进行了规划,描绘了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蓝图。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宣示,中国将以更大的战略定力、更足的发展底气、更坚强的毅力决心和更多的发展举措来进一步推动中非合作和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中国将坚持既有的对非政策原则不動摇。习近平把长期以来中国对非政策原则概括为“五不”: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近年来,在国际对非发展援助中,西方常常自诩其推行的“有条件对非援助”有利于推动非洲的民主和自由化进程,认为中国的“无条件援助”原则无助于非洲的良治及政治进步;西方还打着“人道主义干预”以及“人权高于主权”等旗号发动了利比亚战争及各种军事干涉。时至今日,利比亚政治无序化乱局却是这种强权军事干预失败的最有力注脚。另外,针对近年来一些西方舆论对中非关系的抹黑和攻讦,习近平在讲话中铿锵有力地指出:任何人都不能破坏中非人民的大团结,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非人民振兴的步伐,任何人都不能以想象和臆测否定中非合作的显著成就,任何人都不能阻止和干扰国际社会支持非洲发展的积极行动。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在应对西方舆论抹黑中非关系时的底气。

(二)从六个维度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深刻阐述了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六大内涵。第一,打造责任共担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即使命上的责任共担。中非之间不仅要加强彼此间的政治对话和政策沟通,还要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上加强协作配合,维护中非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第二,打造合作共赢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即发展共赢和发展战略上的合作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的对接要开展好三个层面的对接,即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对接、同落实《非洲2063年愿景》的对接以及与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特别是,与每个非洲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要做到精准化,使我们的发展优势与每个非洲国家的发展优先领域对接好,做到合作共赢。第三,打造幸福共享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的项目要更多地着眼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中非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非合作只有给中非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和实惠,才能保证中非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和夯实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民意基础。第四,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民相亲又在于心相知”。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有着璀璨的文明和文化遗产,这使中非文化交流具有丰富的底蕴和内涵。要促进中非文明的交流互鉴、交融共存,不仅为彼此的文明复兴、文化进步和文艺繁荣提供持久动力,而且为世界文明的多样化作出更大贡献。第五,打造安全共筑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在中非经贸合作与人员往来日益频繁的今天,非洲的和平与安全已经与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及在非洲的中国人的安全密不可分。支持非洲的和平安全建设、打造一个“消弭枪声的非洲”,不仅可以为中非经贸合作创造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内容。第六,打造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不仅要在国内的发展中践行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且要在中非合作中秉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四、结语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充分释放出中国将以更大的决心推动中非合作的信号。尽管国际上出现了自我中心主义、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倾向,但中国以负责任的历史担当同世界各国攜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拓展友好合作,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将以最大的诚意、更大的勇气和更坚强的决心来进一步加强中非友好团结合作,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国际挑战。展望未来,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政治与经济两个方面做足功课。在政治层面,中非之间需要不断凝聚政治共识,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要加强中非相互间对彼此政治发展道路及模式的理解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相互学习、借鉴和吸取营养。在经济层面,中非之间需要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由于非洲的经济发展仍相对落后,在资金、技术及人才等方面既需要“输血”,更需要“造血”。因此,要在中非工业化合作的过程中关注对非洲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以及创造就业;在中非金融合作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对非洲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用开发性金融等创新金融工具解决融资以及债务问题;在加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注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帮助其实现减贫和发展的非洲梦,中非命运共同体才能坚不可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携手共命运同心促发展——在二〇一八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04 (2).

[2] 陈敦德,探路之行:周恩来飞往非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4.

[3] 贺文萍,中非关系中的话语权建设:经验与挑战[J].对外传播,2015 (5):27-30+1.

[4] 世界知识出版社,第三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9.

[5] 李志伟,王欲然,非洲面临30年来最严重干旱中国启动对非紧急粮食援助[N].人民日报,2016 02 20 (3).

[6] 贺文萍,非洲安全形势特点及中非安全合作新视角[J].亚非纵横,2015 (2):1-14+121+125.

[7] 王磊,非洲之角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范例[J].世界知识,2018 (2):56-57.

[8] 贺文萍,非洲政治生态引发新课题,经济形势有新看点[J].世界知识,2017 (24):31-32.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