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化特色成为荧屏的收视亮点
——浅析《这里是西安》的栏目定位和选题特色

2018-02-23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3期
关键词:西安栏目历史

崔 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电视节目提高创新能力、传递文化自信、展现大国气度,是时代要求和观众需求。尽管传统文化节目有丰富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依托,但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传递文化自信、展现大国气度,是电视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鲁迅有句名言:“就文学艺术而言,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作为一个地方台,让节目走向世界是理想,但突出地方特色,弘扬当地文化,却是办好一个文化类专题节目的基本要求。2014年开年,西安广播电视台全力推出了一档历史文化类专题栏目《这里是西安》,栏目坚持立足于西安本土文化,挖掘城市变迁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风土民情故事。力求将西安这座城市的古老与现代、深沉与活力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同时,用新颖的方式探访西安的人文古迹、巷陌民风;用独特的视角反映西安的历史、文化、名人、典故。让观众在变化中看传统的西安,在变化中看现代化的西安。力求使《这里是西安》成为一幅老西安的人文地图,一张新西安的文化名片。

《这里是西安》自2014年1月1日在西安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开播至今,已播出近一千期节目。内容涉及古长安重大历史事件,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宗教人物及流派发展,历史人物典故,古遗址传奇,民间传说,非遗传承保护,民俗艺术,地名考证,重大考古发现,古代及现当代文化大事件纪录等等。播出后一度掀起新的收视狂潮,最高收视率达到1.22,市场份额平均达到0.85%。收视人群年龄从15岁到65岁,基本形成全覆盖。重点收视人群以35岁到54岁之间,公职人员和企业雇员,及学生为主,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到绝大多数。

栏目开播后《这里是西安》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众平台同步推出,常常有上万的网络点击率。西安网络电视台首批推出《这里是西安》视频网络版,一度收到大量海内外观众的好评。这对栏目的知名度提升,对西安广播电视台的影响力也产生了较好的带动作用。这样的收视情况基本达到开办栏目的初期目标。

西安有3100年建城史,1100年建都史,西安人的气质就显得古朴厚重,接地气。西安有着辉煌的历史,地上地下的历史文化遗存极其丰富,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比比皆是。作为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的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成为我们制作这档栏目最强大的选题支撑。节目在策划之初,我们就对西安观众的收视习惯和可挖掘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了解。首先,西安人不善言谈,好文玩字画,历史研究,善考古发掘,刨根问底。老西安人聊天的话题丰富多彩,上下五千年,吃喝玩乐都能寻到祖宗的根脉,无处不透着文化和历史的气息。其次,西安深厚的历史不是在教科书上,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大量的历史遗存,文物古迹,甚至是背街小巷都有故事可讲,有历史可追溯的。其实,我们所要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如何用电视这个媒介有创意地讲好西安故事。作为十三朝的古都西安,它从来不缺历史、不缺故事,缺的是创造和加工能力,缺的是会讲故事、会利用新传播技术的创意人才。

目前传统电视媒体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从西安电视市场的竞争态势来看,央视,各地卫视,陕西电视台已经将大部分市场份额拿去。而类似的节目除了央视十套的众多优秀历史文化类栏目以外,央视纪录频道,凤凰卫视,都有大量此类节目推出,陕西电视台也阶段性的制作播出有关陕西历史文化类的节目。文化类栏目成为电视台竞争的一个新的关注方向和经济增长点。

那么,怎样从这些文化栏目中脱颖而出,怎样找到一个特殊的视角解读历史文化知识,抓住观众的眼球,这是《这里是西安》要面临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西安广播电视台作为市级台也有自己的优势,市级台和当地受众的文化认同性强,共同话题多,容易产生亲和力和认同感,这是西安台和中央电视台相比可利用的最大资源。再次,城市台受限制少,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力较强。央视及省台不乏一批大手笔,阳春白雪,沉稳新锐的大制作,但他们的这类节目缺乏地方特色,内容较为严肃。这样分析看来,《这里是西安》把自己的节目风格和生存空间定位在努力挖掘城市台地域优势的特点上,放弃历史文化类电视栏目的阳春白雪的基调,节目走小清新,贴地气,轻松亲和的路子,在给观众提供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节目的乐趣,新奇感和亲和力。

一档节目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拍什么,怎么拍很重要,《这里是西安》的定位就是讲有意思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要有个地点作为支撑,这也就使得编导在题材的选择上必须事先规划好,有所取舍,并确定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这里是西安》播出的节目在确保历史故事的真实性的前提下,在内容呈现的手法和语言表述风格上力求诙谐、有趣,历史照进现实,这就是我们的风格。当编导手边的故事,和观众生活的这个城市,他们身边的一条路,一段墙,一座院子,一棵树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时候,观众便也情不自禁的成为了节目中的一分子。当节目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的时候,节目的品牌知名度也便会逐步树立起来,而这个栏目以及承载她的频道,便会逐步的深入人心。而一旦品牌树立起来后,往往会有更多的观众为节目提供无尽的新故事和题材。

比如我们长期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题,有些编导就一直在跟进,通过长期积累的资源,为物质文化方面的话题就成为《这里是西安》一块重要的节目内容。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的专家,学者和很多民间志愿者更成为了我们强有力的外脑和专家后援团。许多几近消失的民间手艺,传承人,非遗项目在我们的报道播出后,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救助和支持推广。例如,长安县的老油坊,经过我们节目的两度报道,原本要拆除的旧址得到了保护;北沙坡村的锣鼓,秦绣,西安的点彩染色剪纸等非遗项目几乎消失,通过我们的报道,在新的非遗项目普查名录里,他们有了一席之地,并且由区级,提升为市级,有了一定的资金支持,避免了消亡的命运。有一个例子非常有趣,我们栏目拍摄过的《关中八大怪》系类节目中的“biangbiang”面,选择的拍摄地点在户县某村。节目播出后,该村的面馆连续几周人气爆棚,来吃面的车排到了村外,无形中也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是我们节目带来的人气,也能够看到这个栏目的影响力。我们创作的“西安鼓乐”的纪录片曾经获得国家新闻大奖,而此项目后来成功申请到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与我们的报道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制作非遗节目时,我们把观众好奇的心态和节目的知识层面相结合,通过对“非遗”的寻访和解读,制造出“高级悬念”。从而使观众第一次看过后,就念念不忘。栏目与社会产生了勾连,与普通人发生了互动,就有了生气和活力。有热心观众向编导们提供老手艺人等的信息,从而使由传播者到受传者的单向传播,转化到更为合理的从传播者到受传者,再由受传者反馈给传播者的良性循环通道。所谓电视节目“回归本源”,我们认为关键点在于一方面,电视节目创新应当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充满内涵的文化节目鼓舞人、感召人。另一方面,电视节目创新要坚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节目灵感,使之成为电视节目原创的重要来源。如今,观众越来越需要有时代认同感、有价值观的节目,需要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更需要讲述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故事,展现当地文化力量的节目。

猜你喜欢

西安栏目历史
西安2021
Oh 西安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