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途径*

2018-02-2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德育

(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一、“课程思政”提出背景与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不仅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也要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将思政德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1]

“课程思政”是指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体现思政德育元素,所有教学活动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功能,全体教师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法,重在强调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都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德育元素,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贯穿到育人全过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

二、“课程思政”的建设原则与要求

“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根据各类课程内容、特点,挖掘思政德育元素,在结合上下功夫。一是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课程思政”的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二是要思想性和生动性相结合。思政课集思想性、政治性、阶级性和前沿性,要正面引导、正确引导,也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用春风化雨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三是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要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三、”课程思政”的模式探索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要通过帮助学生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意义,以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在每个知识点融入意识形态的思想内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要按专题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来开展,以为意识形态工作服务为宗旨,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来提升教学生动性。不仅讲清理论原理和疏导思想认识,还要纠正学生的不当言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要与历史虚无主义做斗争,要注意引导辨别“伪学术”问题,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设计许多社会现状的解读,要通过大量生动的、有说服力的案例来讲解,避免单纯的理论性灌输。要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时代活跃元素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生动有效的课堂讲授,将理论问题讲深讲透、讲准讲够,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中引导学生真懂真信、自觉践行。

2.开发系列特色课程

不同高校可根据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发特色化的系列课程,分层分类宣传党和国家各方面的成就,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从国际视野大格局和世界发展大势的角度来宣传好我国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上海高校推出的“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产生了广泛地社会影响和较好的育人效果,如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华东理工大学的《绿色中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共享中国》等等。

3.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

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各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其学科价值中挖掘独特的行业价值、历史内涵、文化诉求;从学科实践中分享每个教师独特的学习经验、人生体悟、事业感受;从其发展历程中挖掘代表人物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在科学研究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明各学科研究方向、掌握科学思维;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3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培育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通识课和专业课。[3]

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保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各类课程同向同行。高校应成立领导小组, 建立起宣传、教务、人事、学工、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互相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构建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左右联动机制二是注重师德师风,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既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三是提供经费保障,确保取得育人效果。划拨专项经费保障工作开展,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试点或立项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同时要强化工作考核和激励,定期对课进行评价,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