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对历史教育者的启迪

2018-02-2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历史学家史学教育者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0)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李剑鸣先生的一部史学概论性质的专著。尽管该书出版已十年有余,但于今读来仍令人感触良多,尤其是作者对历史教育者自身素养要求的论述,更是值得从事历史教育的工作者引为指路明灯。

一、人本教育理念

不管是古老的人文学科,还是现今的历史科学,历史学都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而历史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教育对象,以历史和历史学为主要内容进行的教育活动。二者既都以人为中心,使得历史教育者在工作中必须重视“人”的作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是重视“人”作用的一种体现。历史教育远非简单传授历史知识的活动,而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符合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途径,想要达到如此目标,历史教育者要真正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实处。这一理念在《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一书中多次体现。

历史教育者若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教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他们日后将难以成长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因此,一名历史教师首先应明确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而非仅仅将自己定位为传授历史知识的一门任课教师。那么为了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终身的发展,历史教育者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关键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历史教育者们深思与反思的问题。作者在书中肯定了想象力的重要性,认为“正是在想象这一点上,史学和艺术找到了共同之处。”[1]我们处在今天的境况,没有见到过去人的生活景象,亦没有在过去生活的经验,自然无法理解过去人的思想与行为,这时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这并非是全无依据的玄想,而是在史实基础和在学术规范下的想象,籍此将碎片化的史料重建为过去人的生活场景,将史学与艺术结合,从而将历史变“活”,只有“活的”历史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在学生心中成为永恒。

二、深厚学养积淀

如果说扎实的史学基本功是一名历史教育者的必备素质,那么深厚的学养积淀则是一名优秀历史教育者不可或缺的品质。作者明确指出,“知识渊博通常是学养深厚的表现。”[2]

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其知识涵盖之广,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这也就决定了历史教育者要想把一个问题讲得透彻而生动,必须要调动头脑中各种相关的知识助其教学,可以说知识越丰富,教学就会越得心应手。既然历史教育者在教学中需要大量知识作为辅助,在平时又无法预知哪些知识有用、何时有用,所以只能尽可能多地积累知识,充实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历史教育者要毫无筛选地接受所有信息,当然这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也是无法做到的。波兰学者托波尔斯基将史学知识分为“资料源知识”即“能够或已经在给定问题研究中起作用的史料”;“非资料源知识”即史料以外的知识,具有外延的性质,可能会涉及到诸多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一个人的知识是否丰富,主要取决于他对非资料源知识储备的多少。[3]一名历史教育者自然无法掌握所有的“非资料源知识”,但“从基本功的角度说,一定的语言学、文字学和历史语义学的知识与技能,对于考辨和解读文字史料是不可或缺的。”[4]此外,教育学、统计学、图像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历史教育者应该学习与掌握的。书中指出,“一个学者不仅要掌握很多的知识,而且要知道在什么地方以及如何找到所需要的知识。”[5]无论是史学家还是历史教育者,都要努力使自己能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世界中,最有效率地找到需要的知识。

对于历史教育者来说,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读书。作者对于读书这一问题也进行了阐述,他认为首先要多读书,以读书为爱好,方能乐此不疲。其次阅读有浏览和精读之分。浏览并非浮光掠影,而是快速地捕捉核心内容;精读是指对待经典或重要的专业书籍,可以细细品读,甚至背诵。[6]历史教育者除了以上观点可以借鉴外,还应重视对工具书的阅读,它们往往可以更好地助力历史教育者的教学。

三、严谨治学态度

如今,历史教育者的工作已不仅局限于历史教学,学术研究亦成为他们工作的重要模块。在全民搞科研的时代,学术成果大量涌现,质量良莠不齐。在此背景下,历史教育者更应爱惜翎毛,遵守学术规范,修炼行文。

头脑中的想法,只有落实到笔头上,才可能成为永恒。迫于繁忙的教学工作及种种社会压力,真正能够将写文章作为兴趣并且求精的历史教育者少之又少。尤其是当发文与职称评定相关联后,很多历史教育者是为了追求眼前利益写文章,发文的质量远跟不上数量。前人以“爱惜翎毛”来形容学者爱惜自己的学术声誉,注重学术研究的质量,低水平的文章决不见于世,凡是能够展示给读者的文章,必是字字珠玑。书中谈到“写作与研究是同步进行的,两者始终处于同一个交织互动的过程之中。”[7]历史学与科学和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写作中要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作者强调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是“硬功夫”。修改时需要做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推敲论点,完善论述。二是增删资料,核对引文。三是调整结构,润饰文字。”[8]能符合以上几点,方是经得起推敲的好文。

近年来学术规范问题逐渐得到重视,遵守学术规范体现了学者良好的治学态度和素养。书中谈到“现代史学论著最突出的特点是言必有据,无证不信。”这意味着历史教育者在写作中要注意使用材料的准确性,行文不可无凭无据。在结构方面,论述要有系统性,要有集中的主题,贯穿全文的主旨和层层推进后得出的结论。文字表述方面要“文辞中性”,也就是说避免使用夸张渲染以及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此外,在处理引文时,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如引文要准确,不能将转引注为直接引用,标点符号、图表、译名、书目的使用要严格遵守规范等。[9]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是李剑鸣先生作为一名优秀历史教育者、研究者的经验之谈、感悟之作。这本书无论从结构内容还是文字表述方面,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力作,它不仅向读者指明了如何从一名史学入门者“修炼”为一名史学家,更是为历史教育者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

猜你喜欢

历史学家史学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凡尔赛宫在世纪法国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傅斯年向夫人认错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当代史学的转向
范文澜译《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