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有声有色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2018-02-2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数学

(江苏省淮安市武墩中心小学 江苏淮安 223006)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必要性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大面积投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表现出数学课程教育的目标价值、教学内容以及教和学的方法,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现代信息技术极大转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第二,信息技术丰富了现有数学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式和流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信息,帮助学生们认真思考并促进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活动。因此,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程中应当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和解决困难的过程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认知工具,利用技术使学生在实际的探究性数学活动中积极参加。[1]

把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可以使知识由抽象变为具体,帮助学生实现复杂问题的简单化,扩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研究视野,为他们营造一个全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环境,从而能够使学生们的形象思维迅速过渡到抽象思维,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发展,实现数学难点的解决和实践本领的进步。[2]

二、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原则

1.知识的多样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同一事物,同一问题表达方式不同,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将数形结合,同一问题既可以用数表达,又可用图形展示。小学生思维具有形象性,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过程中要加强表象表达,注重了知识的多样性。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同样贯彻多样性原则,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是表征多样,有图像、文字、表格、动画、声音、视频等各种形式,这就极大增加了课堂知识展现的知识多样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展现知识的多样性,不仅能发挥学生思维,还能増加课堂乐趣,提升课堂效率。

2.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学习是由学生主动发出的,问题的解决都是需要学生主动去思考的。数学教学要学生自己去思考,主动去探索。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提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积极主动的思考,转变他人控制为自我控制。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数学教师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方法,更多的展现方式,但这些方式要旨在启发学生自己学习,教师要能够相信学生,大胆放开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和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己学习思考的辅助,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思考的主体和教学的主体。

3.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是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升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自主探索思考来解决问题的学科,又是一个相对抽象的学科,既包含容易接受的知识,同时也包含抽象知识,在学习抽象知识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不成熟、不全面,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启发和指引。对于抽象知识学习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启发更为形象。因此借助信息技术要根据不同知识选择恰当的手段,并且尽可能帮助学生思考,给与学生启发,让学生在难以理解的情况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茅塞顿开。

三、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指挥棒,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无目的的使用信息技术,如果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只能达不到设定的教学目标,达到的结果也会是徒劳无功的。所以在选择信息技术时,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并且要受到教学过程的制约。

2.定位教师角色

教师的角色受信息技术的娱乐性和小学生较为薄弱的自制力的影响,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学生逐渐熟悉了信息技术的操作和规则之后,教师可以适当的减弱主导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指导、监督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担任了多重的角色。教师在完成这些角色之前,必须首先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根据这些学生的特性再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

教师的角色首先是主导者,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初期引导和帮助学生按照游戏步骤完成信息技术,理解游戏规则。其次,在学生逐渐熟悉信息技术之后,就担任了学习环境的管理者的角色。信息技术的环境此时也是学习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在优良的环境中学习,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次,教师在监督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应该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角色使用信息技术,这样才能更加具体全面的了解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还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从而帮助学生答疑以及顺利的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3]

3.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讲授、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一样,类属与教学活动。每一种教学活动都有各自的优劣性。单使用一种教学活动,必有其不足之处。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讲授法因其传授知识的效率性和接受人数的广泛性,仍然拥有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只是因其自身的缺陷,例如不能兼顾学生的个体性,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某些学生不能跟上教师的步调。信息技术在兼顾学生的个体性方面就做到了相应的弥补,因为信息技术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布置不同的任务,兼顾了学生学习进度不同的特性。信息技术比较适合小学中低年级的部分操作技能类的学习,道德规范类知识的学习,甚至包括含有角色扮演的探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与观察、讲授、讨论等教学活动并不冲突,与多种教学活动是可以相互融入的,作为讲授式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而存在。[4]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数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