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城市带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研究

2018-02-22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皖江农业发展

王 咏

(铜陵学院金融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61)

2016年4月18日,安徽省省委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 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根据该文件精神,现代农业是安徽省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1]安徽皖江城市带紧密联系长三角,是中央关于中部崛起政策文件(中发[2005]10号文件)中提出的重点建设四大城市群之一,在安徽省的地位举足轻重。进一步加快传统农业转型、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亦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皖江城市带简介

皖江城市带具体由以下城市与地区组成: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2]是我国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人口密集,有巨大的消费需求。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中,皖江城市带是我国的重点开发区域,同时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覆盖的区域,无论是社会消费额,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都占据了全国近50%的比重,皖江城市带毫无疑问将是启动内需、开拓国内市场的重要区域。

二、皖江城市带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皖江城市带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拥有发达的水系、肥沃的土壤,芜湖相对发达的米业古今闻名。皖江城市带的农业转型升级在该区域整体的产业升级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现代化农业改造在打造长江经济带新格局中正与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工业化同步发展。目前皖江城市带的农业比重持续下降,但规模仍然相当可观,是安徽水稻、油菜、水产养殖以及低山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农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都比较显著。传统农业转型发展以来,其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基于当地特色发展高品质的特色农业

目前市场需求偏向于有特色和品质较高的农产品,皖江城市带重视发展特色农业,使农民一定程度上增收,使农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对于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皖江城市带在具有特色农业资源禀赋的区域,依托原有的资源优势,培养当地的特产。例如巢湖银鱼,巢湖著名的名优特产,是“巢湖三珍”之一,素有“鱼类皇后”之美誉。城市圈内为了吸引和发展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采取了税收优惠以及土地租金减免等政策;对于城市与农村交接区域,利用有利的区位优势,满足市场的需求,发展观光农业,为市民提供采摘、休闲以及娱乐的富有农村特色的场地。与此同时,积极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延长农产品的供应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二)农业生产者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认识程度有了明显提升

皖江城市带的农业从业者一定程度上了解和认可现代化农业,对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实现抱有信心。在过去大众的观念中,认为农业是夕阳产业,从事农业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农民的素质和收入普遍偏低,农民地位不高。皖江城市带积极开拓农业的各种功能,发展和延伸农业的深度和广度,使现代农业功能不再单一。农业从业者一定程度上转变了落后的观念,为多功能、现代化的绿色环保农业的顺利建成提供了人的要素。

(三)农业各项服务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完善,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的服务功能通过农业产业的科技、信息、金融以及市场服务等方面的完善而得以提高。农业生产主体如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需要较高质量的专业化服务来支持,皖江城市带通过优惠政策、资金的大力扶持等措施,初步建立主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系统。与此同时,农业信息服务也同样重要。与传统农业不同,皖江城市带各地区搭建了提供信息服务的网络平台,关于农业产业的相关信息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布和交流,这为实现供需双方的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对接提供了可能。传统农业的转型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源和支持,金融服务在建设现代化农业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皖江城市带传统农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一)皖江城市带传统农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皖江城市带传统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高度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一家一户的生产状态仍普遍存在,规模经济依赖于较高的组织化,组织化过低使得规模经济难以实现,也使得抵抗风险的能力受限,难以与市场适应和对接。皖江城市带大多地区目前由于土地流转制度还不规范和健全导致家庭联产承包制依然普遍存在,农民的土地分布不均且零散,集体化程度低,农资协调化利用程度也低。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以往特殊的时期能很大程度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着特殊的积极意义,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这种小农经济的弊端日益显露,农资成本高、农产品收益低、较低的资源利用率以及小农生产所面临大市场的高风险等等。二是农资价格高,农产品价格低,比较收益不理想。粮食价格2015年前在国家购粮政策保护下稳中有升,虽然农资价格也有所上升但相对幅度较小,除去生产成本的粮食收益对于农民来说相对可观。然而粮食价格的上升幅度在2015年后受到限制,大宗农产品价格尤其在2016年后不升反而下降,在此环境下农资成本依然持续上升,导致比较收益不理想。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附加值也由于产业链条较短而较低,利润率过低不足以带动农民充分的增收,使得现代化农业发展难以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三是皖江城市带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由于过去长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污染,进而也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食品安全。虽然已经采取了一定措施,但仍需进一步改善。

(二)皖江城市带传统农业转型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皖江城市带缺乏一个有效机制来充分发挥农业优势。由于农业劳动力素质低,农民维持既定产出的思想束缚,使得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的需求较低。目前,农业技术的推广主要还是依附于政府的推广,但较低的需求和需要增收的积极性导致这样的推广并不顺利,进而导致有些地区的农业推广成了名存实亡的空架子。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供给主要依赖于公共研发机构,但其公益性也随着市场化改革在逐渐削弱,随着政府对其扶持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其过度追求市场化盈利,偏离了基础研发与技术创新的职能。皖江城市带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严重,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立一个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机制尤为重要。传统农业转型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这样一个“一体化”的平衡发展机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农业现代化。

四、加快皖江城市带传统农业转型发展对策

(一)政府应创新制度,加快农业集体发展

“二元结构”在城乡和工农业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农业劳动力过剩,劳动力素质低下,排斥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和运用。生产仍然以分散的小农户为主,过低的劳动生产效率,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现代农业应以城乡一体化为基础,政府应创新制度使城乡一体化在更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同时加快土地流转制度的研究和完善,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促进集体农业的发展。城市与乡镇若实现一体化,使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形成有竞争力的开放性劳动力市场,能够为发展现代农业输送素质高的和新型化的农业经营者。同时,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来自城市的诸如新技术、资本、生产经营方面的服务以及相关的教育培训等先进要素的流入,将成为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的动力。城乡一体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效的机制和载体,在都市圈内能够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3]使先进要素在新农村与中心城市、次城市间自由流动,让市场消费需求刺激农业从业者的生产,达到供需平衡。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在互动互促的条件下,在城乡之间以及农业与非农业之间达到平衡,进而实现城乡互促的一体化机制。早在1964年,舒尔茨就农业发展提出了引进教育、培训以及技术等外部的先进要素改造传统农业。[4]循环积累因果理论[5]的提出者缪尔达尔认为,落后的农村要素,特别是质量高的要素在市场条件下,流向了城市,这进一步降低了农村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很难吸收城市的创新成果,结果是更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城乡一体化机制的实行,不仅能实现舒尔茨提出的传统农业改造,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缪尔达尔式的城乡差距,使城乡间趋于平衡。当农业有源源不绝的先进要素投入时,现代农业将成为具备强劲竞争优势的经济增长部门,能够不断获取知识和资本的积累。

(二)加强中心城市与次城市的基础建设

皖江城市带要提高中心城市农业现代化的聚散能力、服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发挥次城市在传统农业转型中的据点作用,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粮食安全与稳定增收。皖江城市带的中心城市指合肥市中心城区,在一体化的都市圈内,农业现代化孕育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当中,资本、农村劳动力以及相关服务等要素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逐渐流入中心城市,中心城市顺理成章地形成规模经济,[6]实现了极化效应。优秀要素的流入增强了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形成创新中心。中心城市功能的强大为传统农业改造、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都市圈内的次城市是改造传统农业、连接中心城市与新型农村的连接点。随着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的升级,制造业由于产业整合逐步转迁到次城市。与此同时,农村中一批农业企业在转向城市的过程中,受到级差地租的限制也向次城市聚拢,从而次城市成为了制造业集中、人口与服务相对聚集的区域。次城市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为中心城市服务新型农业创造了承接功能,放大了中心城市对于新型农业的服务功能,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价格低质量好的投入要素,为分散的农业从业者连接大市场的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的建立以及农业服务站点的构建提供了据点。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的预测价格适度调整当季农产品的供给关系和种植面积,避免农产品市场不平衡现象的出现,即部分农产品由于供给不当造成价格居高,而部分农产品价格低迷,这种不均衡现象使得农民的切身利益受损,进而影响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在保证粮食稳定生产同时也要注重农产品品质的提高。

(三)建设绿色基地,积极发展环保无污染的有机农业

皖江城市带的农业大多地处长江流域,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发展环保绿色农业,将导致生态、水源以及植被的破坏。皖江城市带发展绿色环保农业,第一是要大力宣传和倡导绿色农业理念,加强对农业从业者的技术培训力度,使居民对于有机农业的认识以及农业从业者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第二是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大户以及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第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为了提升新型农业主体从事“有机农业”的积极性,政府通过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等手段,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从业者的预期收益,使绿色有机农业的理念得以发展。

(四)进一步重视农业方面的教育,加强劳动力的培训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乡一体化使得都市圈内低成本高效率建设新农村成为可能。相关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全面的投资、完善和提高的空间。农村村落的集中程度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数量,也影响了投入的效率。村庄较大的分散性导致需要更多的土地,道路修建的数量也会增加,这需要大量建设资金的投入,也使得投资效率降低;村落的分散程度高也不利于农业生产经营。在都市圈一体化模型中,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进行整合后的新型农村能够更加节约所需的投入并提高效率。新型农村在整合成型的基础上,相应的教育、培训、农业技术和医疗服务等方面也会得到集中投资与实施,这将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能有效地提升农业人力资本水平。与此同时,农村经过整合以后,村落与耕地间的距离拉大,这对通讯、交通以及便民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带动发展,这也进一步提升了农业和农村的设施水平。

猜你喜欢

皖江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