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准医生”职业角色 引导高职学生专业学习
——以临床《外科学》教学实践为例

2018-02-22曾智勇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外科学职业高职

曾智勇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湖北 襄阳 441050)

医学对任何学习的新人来说,都有一种茫然无知、深不可测的感觉,更不用说大部分高职医学生还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的欠缺。因此,高职医学生的专业学习障碍比其他任何专业都显得尤为突出。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实施教学、课堂控制、教学反思与评价时,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现状、把握其心理需求,结合职业要求,因势利导,让学生体会到“准医生”职业人的骄傲与自豪、充满希望地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并最终感受到“起死回生、仁心仁术”的成功喜悦。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信心得以提升、专业学习的效果才能达成。医学临床课程《外科学》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

一、从职业角色分析入手,构建理念,启迪学生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职业教育最根本的问题不是要训练各个人从事于某种特别的职业,而是要使他们对于必须进入的职业产生生动的和真诚的兴趣。并且还要使他们知道关于那种职业的社会的和科学的态度。”[1]这与我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的要求是一致的,即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学习创造能力等。高职高专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为此,我们在《外科学》临床教学时进行较大篇幅的导入:“医学的神奇”、“揭开医学的神秘面纱”、“大医精诚”、“医者父母心”、“无德者,不可为医”等介绍性材料。

介绍这些,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但并非做无用功。把这些介绍给学生,以图片、以故事、以案例、以亲自现身说法,有经验、有教训,生动形象、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勾起学生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触动。

二、正视高职院校师生教育价值认识的差异,引导学生选择正确价值取向

哈佛大学校长博克认为:“教师和学生对大学的角色和本科教育的功能有着不同的认识。”[2]其实,类似的问题在高职院校更为突出。

有的学生认为上高职院校是一场失败、人生的无奈,他们不知道“野百合也有春天”。也有的学生认为上高职院校,就是学好技术以求自立谋生,专业课重要,其他公共基础课程等可有可无、过关即可。

高职教师都明确知道:教学活动既要在意知识传承(学习的结果),更要看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活学活用),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好更多地促进学生心智的成熟,更严格培训他们的逻辑思维,提升其思辨的主动性和能力、技巧(质量)。要让学生明确这些,就必须在进行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控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这种成功的体验是宽泛的:知识的掌握是一种成功——考试成绩好;对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成功——包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提出疑问及解决思路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3]

具体到《外科学》教学时,我们注重学生自我学习和“获得体验”。在老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自己去网上或图书馆查找资料,找到某个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发展过程、该病的第一手临床资料(病史、体检、检查检验等)、诊断的逻辑思维程序、用药或手术的方式方法、治疗的理论或技术的进展等。即使其中的难点和不明白的地方能提出来也是一种值得表扬的自主学习成果,能使学生“获得思考的成功体验”。结果学生不嫌麻烦和辛苦,分工合作,每个人负责一方面的工作,最后在课堂上各自呈现自己的劳动(也是学习)成果,这种“成就感”使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油然而生。

三、把握学生自我成功期望,让学生明了成功意义,鼓励追求成功

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佳是客观事实。但每一个学生渴望获得肯定、获得成功的期望也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进入高职院校这一尚未被社会的成功观念所认同的高教层次读书,他们更渴求被认可,更期望在诸多方面获取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帮助他们明白什么是成功、成功的意义何在、如何实现成功的愿望,这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和需要研究的课题。“成功意味着一个人在其工作和生活中创造一种有意义的感觉。这种成功不是其他任何人所赋予的,也不会被其他任何人所剥夺。他需要从事冒险、克服挑战,并让你的最佳资源——你自己——发挥到最大潜能。”[4]

在外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做了前述所说的大量的铺垫,如学习临床诊断思维程序、法律法规要求、医患沟通技巧、医患纠纷分析等。然后以案例、问题为导向,教学直接对接临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协作完成任务。参加临床见习实习,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明确需要哪些基础的、专业的知识点准备;检查什么,分工去上网、查文献、咨询讨论等,综合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建议。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围绕患者,以人为本,以疾病诊治临床思维程序为基础,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沟通、表达、合作、分析、综合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团队每个个体的作用,在学中做、做中学,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夯实基础,获取成功的体验。

四、使学生角色转变为“准医生”角色,激发学生提升职业素养

教育的本职就是避免学生的重复性失败,帮助学生获取成功。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与其心理发展的层次是相适应的,学生角色思维与认知自然与“准医生”角色的思维和认知是不同的。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准医生”角色,可以使医学生们更多更好地体验职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职业的酸甜苦辣,主动提升职业素养。

我们把班级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小组,组员基于临床诊疗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分成各种角色:有病人、家属、医生、护士、手术者、麻醉师等。虽然角色不一,但都同属一个小组,他们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完成分配的角色任务。这样,学习任务不仅仅只是个人的事,突破了单一被动的学生角色,与他人外界均产生密切联系,作为一个“准医生”角色,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对他人、对小组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判的“老师角色”或“第三方评价”角色等。他就会倾尽全力去调动所有的能动性,积极参与、积极筹措、自我教育、相互借力、互助互爱、增强信心、控制负面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逐渐增强提高其综合能力。

总之,“准医生”的职业角色促使学生们能动性增强,他们以更积极主动、务实、理性的思维去考虑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工作、身份的自我定位、自我适应和约束,从而为自己、为团队创造最好的学习空间和氛围。在面对问题、检查等事件时,自觉依靠团队的强大力量,自我设问、自我质疑、自我解惑的能力也在训练实践中提升。正如陈鹤琴谈论儿童教育所言:“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它的真世界。”[5]他们以自我兴趣投入的情感体验、逻辑思维、辩证判断而积极推进学、教进程,将外部信息平和接受、理性审视、内化融合,既彰显个性,又相互合作、存异求同,在共同的认识层面上整体优化、动态提高,这样更有利于摒弃职业院校技术至上思维的束缚,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锤炼,增强学生持续发展的后劲。

猜你喜欢

外科学职业高职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与评价
“三维一体”创新型中医外科学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PBL教学法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