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作品的叙事特点研究

2018-02-22张铃鹿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闻奖通讯造林

张铃鹿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中国新闻奖于1991年设立并开始评选,由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对象是经过国家正式审批的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等在上一年度内首次刊播的新闻作品和由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的报刊首次刊发的新闻论文。据笔者统计,从2008年至2017以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每年保持在250~290件,其中每年获奖通讯作品数量为25~30件,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10%左右。通讯作品成为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重要组成。

21世纪初,时代变迁,随着经济飞跃式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完善,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与能力不断提高,新闻采写的题材不再拘泥于政治法治与经济建设,叙事客体趋向于多样化,展现出的叙事特征多元化,研究价值大为提高。

一、叙事主体:故事外叙事者占多数

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及其在文本中的表达方式,决定了通讯作品的基本特征及其叙事视角。[1]新闻是大众传播的产物,叙事者对叙事视角以及表达方式的选择会直接对舆论产生影响。

中国新闻奖获奖通讯作品中,叙事主体以故事外叙事者占多数。故事外叙事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叙述,叙事者并没有参与事件,因此其特点为视野较为宽阔,获得的信息量比较大且客观。比如,获奖作品《“三西”扶贫记》,记者采访历时60天,走访20多个市县,被采访对象达200多个。记者通过多方采访,从生活环境、经济发展、教育等方面,全方位还原并展现出“三西”人民的生存状态。

从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的稿件来源来看,除去第十九届,其他九届新闻特等奖叙事主体均是集体而非记者个人。这类集体往往代表着一定的社会信仰和价值体系,履行着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的职责。很多情况下,记者实际上发挥的是代言人的作用,是党和政府的传声筒,而党和政府往往是新闻源,扮演着“委托人”的角色。这类作品往往具有被叙事对象宏大、涉及范围广,具有深度以及全局性、政策性较强的特点,作品一般不涉及记者的个人情感。比如《弄潮儿向涛立头》,该作品以大国外交、峰会成果、领导人风采作为逻辑线索,展示了习主席在国际舞台倡导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以及中国贡献,立意高远、大气磅礴。

二、叙事客体:与同时期社会热点相吻合

叙事客体是叙事主体进行文本(通讯)创作时的对象。中国新闻奖作为全国范围内优秀新闻奖中的最高奖项,其叙事客体丰富,涉及范围较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热点和大事件。第二十届获奖作品《中纪委刚下发文件,景德镇市邮政局仍顶风作案》,讲述的是中纪委三令五申严禁携公款出游,景德镇市邮政局仍顶风作案的事件。此通讯作品的发表引起了国家邮政局的关注,并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及时问责。

三、叙事结构:从小处着笔,以小见大

叙事结构有文章结构与文体结构之分,文章结构指的是对单一文本内部的叙事方式安排,文体结构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间的文体方式安排。[2]笔者主要分析的是获奖通讯作品的文章结构,具体来讲,是文本内部被叙述事件间衔接的一种形式。

通过研究获奖作品的文本,笔者发现大量作品的叙事结构都呈现出从小处着笔,展现出几条并列且具有内在联系的线索,从线索中抽取出共性的内容与话题,并予以深度挖掘与升华。《别了,白家矿》中通过描述两对矿工父子的工作变迁,反映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与煤炭、钢铁的“去产能”化进程; 《“三北”造林记》中,记者记录了来自8个省份的15位造林人,从一开始下定决心,却遇到困难遭受打击,再到最后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大体路径线索,揭示了造林人“不甘心、不放弃”的精神品格,响应了“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中国梦”时代精神。

学者何纯认为:新闻是由叙事单位构成,叙事单位包括基本单位“事件”和更高级别的单位“序列”。根据功能的不同,事件可以分为核心事件与催化事件。[1]核心事件是一篇新闻报道的核心,催化事件则是对核心事件的补充,使核心事件更具有张力与吸引力。笔者认为,一个核心事件与若干个催化事件可以组成一个序列,一个序列或几个序列可以构成一篇通讯作品。

四、叙事视角:多种视角的组合

叙事视角,即叙事者叙述事件的角度。客观真实是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写作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新闻工作者需要收集大量的事实材料,同时也要尽可能地采访与事件利益相关的各方当事人,反映各方声音,回避个人的主观情感。其次,很多新闻事件,如突发事件的发生、政府政策的草拟、先进典型人物做的好人好事、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以及军事技术的突破等,记者不能进行实地现场采访。基于以上,全知视角、外视角与多元视角则是新闻记者采写新闻的首要选择。叙事者对事件各方面信息的了解程度多于事件中人物的任意一方,叙事者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并且是全知、全能的。为了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记者需要选取事件中多个人物的视角叙述事件,与叙事者(记者)的视角相互结合并发生转移。获奖通讯作品《“和谐搬迁”背后的故事》《“三北”造林记》等均采用了全知视角、外视角与多元视角三者结合的叙事视角。

五、叙事修辞的选择与使用

新闻叙事是一种劝服性的叙述事情的方式,使受众在无意识的条件下接受某些信息或价值观。因此,记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势必会运用一些修辞策略,以完成叙事目标。

(一)采用“原型沉淀”

原型是具有稳定性、典型性的,并且反复出现的意象、象征与人物,其根源是社会心理和历史文化的继承。[3]

蓑羽鹤是具有“不畏艰险、逆流而上”品质特征的原型。获奖通讯作品《“三北”造林记》中,记者将在“三北”地区改变自身命运、改造恶劣生态环境的造林人喻为“蓑羽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三北造林人精神与蓑羽鹤的精神品格高度契合。获奖通讯作品《“三西”扶贫记》中,记者将人物石建全誉为“当代愚公”,他不顾家人反对,定居荒山,填沟推地,植树造林。这些获奖通讯作品中,通过使用“原型沉淀”这一叙事修辞,使受众对主人公有了更具体的了解,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二)“光辉泛化”的修辞方法

光辉泛化指的是将新闻作品中的被叙述对象即叙事客体,与好字眼、好词句联系在一起,使读者未经证实就接受了新闻作品中的被叙事对象,是一种常见的修辞策略。

中国新闻奖特等奖通讯作品往往以宏大的叙事题材为主,如强军兴军、改革开放等,这些题材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这些文本中,笔者发现了诸如“光辉”“光荣”“骄人”“勇士”等具有积极意义的词语,在一些人物类通讯作品中,笔者发现了诸如“英勇”“崇高”“坚韧”等词语,这些词语无形之中给予受众暗示,对受众的判断具有引导作用。

[1]何纯.新闻叙事学[M].湖南:岳麓书社,2006:19,114-117,207-221.

[2]董小英.叙述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75.

[3]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26,74-228.

[4]杰拉德·普林斯(美).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6-57.

[5]谭君强.叙事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8-79.

[6]方毅华,贾新.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叙事策略研究[J].现代传播,2012(10):55-59.

猜你喜欢

新闻奖通讯造林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通讯简史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