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后真相”与新闻媒体职责

2018-02-22段晋星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舆论媒介公众

段晋星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4)

“后真相”突出了基于互联网发展的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路径和扩散的特点。新闻事实不断地在反转新闻中被挖掘,真相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谣言的扩散传播,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凸显。“后真相”的影响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也引起了新闻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新闻媒体职责进行思考研究,以期新闻从业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事业。

一、“后真相”的认知

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是2016年两大新闻事件,“后真相”一词的走红被认为与这两件事有直接关系。“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特朗普击败希拉里当选为新一届美国总统,然而在随后的事实核查中被发现有71%的事实表述是完全或大部分错误,上任33天平均每天撒谎4次。”[1]然而“‘后真相’一词最早出现在1992年美国《国家》杂志,用以描述‘水门事件’‘伊朗门丑闻’和‘海湾战争’等事件的共同特点。”[2]“后真相”起初被认为是属于政治学范畴,随着2016年对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两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后真相”一词也进入公众视野,超越政治领域,并波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后真相”对新闻业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学者吴晓明认为,“所谓‘后真相’,无论其具体的所知所用如何曲折隐晦,却总意味着真相、真理的消退隐遁,意味着坚实的客观性已然坍塌而不再具有约束力了”。[3]“2004年,拉尔夫·凯斯以‘后真相政治’揭示了通过网络舆论影响或操控民意的美国选举政治的新动向,同年,美国记者埃里克·阿特曼在《总统们说谎时》一书中提出‘后真相总统制’的概念,认为总统出于实用目的,以‘误导性言论’在‘后真相政治环境’中管治国家事务。”[2]“后真相”与网络舆论关系紧密,从英国“脱欧”和美国大选两大新闻事件可以看出,网络社交媒体推动了后真相时代的到来。新闻真相一直是受众和从业人员共同追求的,从“真相”到“后真相”,也给新闻传播业带来了一定新的情况。

二、“后真相”的表现

(一)舆情反转

舆情反转是后真相时代的一大特点,呈现出戏剧冲突性特点。“所谓舆情反转,是指随着事件的细节、过程逐步明朗,舆论焦点开始转移,网民质疑、批驳或同情的对象不断发生变化甚至反转。”[2]在舆情反转过程中,舆论焦点易出现“失焦”现象,舆论焦点随着舆情变化而变化,对新闻真实的注意力转移到新闻事件的衍生方面。舆情反转的出现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一,媒介技术发展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移动网络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社交媒体成为舆论热点频发的领域。网络社交媒体基于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将其优势扩大,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人人拥有麦克风,可以随时随地做新近发生事件的传播者,并通过自己的网络社交圈进行快速传播,扩大其影响力。例如,“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被证实是一个发帖者的身份和事实都是编造的帖子,因其触及城乡差距、年轻人的婚姻观等社会热点问题,在微博上经过大量转发和评论,迅速成为舆论的热点。其二,网络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受众容易断章取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更为丰富。网络信息传播呈现信息内容丰富、信息数量庞大、信息传递速度迅捷等特点。信息内容丰富性为受众提供了多元的信息,但也使受众对信息的注意力较为分散。信息数量庞大的特性为受众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源,但信息数量过大影响受众对有价值信息的筛选。信息传递迅捷的特性提升了受众获得信息的速度,但使信息容易不断被覆盖,会造成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淹没其中。其三,公众情绪不可控因素。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让位于公众情绪和价值观念,舆论方向易受到公众情感和立场的影响。从“六度空间理论”角度分析,你认识一个陌生人不会超过六个中间人,网络社交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为密切。一个事件在网络社交媒体上,经过相当数量的点赞、转发和评论,可以很快形成一个新的热点事件。网络传播容易使传播者对事件的掌控超出其能力范围,事件的传播路径和形式会随着事件的发酵发生变化,即便后续澄清事实,但已产生的社会影响并不能马上消退。

(二)对价值观念的影响

第一,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影响。其一,对新闻报道原则的影响。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新闻真实性一直被视为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事业的不竭动力。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求证受到公众情绪、观念的影响。公众情绪表达比新闻事实更加能够影响舆论,在反转新闻中真相与谣言交织在一起。例如“罗一笑事件”,从获得社会大部分人的同情到罗尔的出发点被质疑的舆论演变一度成为社会热点讨论话题。其二,对新闻职业观念的影响。网络社交媒体成为新闻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但网络是虚拟社交空间,新闻来源和新闻事实的真实性求证存在一定的难度,新闻媒体“把关人”的角色弱化。

第二,对公众的影响。其一,公众对媒体会形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因人们对某个事物形成一种不容易改变的固有观念并将这个观念影响到对整个事物方方面面的认知。反转新闻频频发生,会影响新闻媒体的口碑、品牌建设和新闻行业发展。心理学中的“印记效应”显示,人们往往会对第一眼看到的事物留下深刻印象。在新闻报道中,人们对关于新闻事件的首次报道会印象较为深刻,不容易被后面的跟进报道冲淡。反转新闻频频发生会对受众产生一定影响,会使受众质疑新闻内容的真实性,质疑是否新闻报道会出现反转的情况。其二,公众不安全感增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第一个层次是生理需求,第二个层次就是安全感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谣言呈现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新闻媒体“把关”功能弱化、群体缺乏安全感,会引发群体性焦虑与恐慌。

三、后真相时代媒体职责的思考

(一)增强媒体舆论引导功能

舆论引导功能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功能之一,需要强化新闻舆论的引导力。新闻媒体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明确自身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职业素养,遵守职业规范。当一个舆情被舆论关注后,媒体应当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警觉性,适时对其作出反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该加强联合,发挥各自的特点。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优势作用和传统媒体深度挖掘新闻事实的作用,将事实客观、全面、真实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后真相”与公众情绪需求紧密相关,媒体需要切实关注公众需求,正确引导公众情绪,发挥正能量,消除负面影响。

(二)加强媒体职业把关人的作用

传统媒体是信息传播重要的把关人,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把关人”的内涵更为丰富,媒体把关人的地位边缘化。新闻媒体作为职业把关人,是新闻报道信息筛选的重要环节。所以,新闻媒体要发挥把关人的作用,深入现场,获得第一手资料,实事求是地报道,将新闻事实原貌展现给公众。后真相时代,新闻事实在反转新闻中被挖掘,体现了新闻职业把关人没有将把关人的责任完全落实到实处,没有严谨核实新闻事实。媒体要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不能以偏概全,要发挥好舆论引导功能,疏导公众情绪。

(三)媒体做公众媒介素养的引路人

媒介素养是受众使用媒介和接收媒介信息的一种综合能力。媒介素养是文化素养的一部分,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媒介素养和文化素养相辅相成,媒介素养有利于文化素养的提升,文化素养是媒介素养的基石。这要从传播者和接收者两方面同时提升。一方面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培养。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在新闻实践方面符合新闻从业人员的规范和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媒体是公众媒介素养的引路人,具有示范和展示社会规范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公众的媒介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有利于提高受众的信息选择能力,抵御不良内容,使受众对负面影响产生免疫力。提升受众的文化素养,巩固受众的内在优秀品质,有助于将内在优秀品质转化为外在应用实践。

后真相时代,应该注重发现新闻事实的重要价值,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媒体面对舆情时,要积极应对,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培养公众的媒介素养两方面共同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1]陈海峰.“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与真相[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10):2-6.

[2]张华.“后真相”时代的中国新闻业[J].新闻大学,2017(3):28-32.

[3]吴晓明.后真相与民粹主义:“坏的主观性”之必然结果[J].探索与争鸣,2017(4):4-5.

猜你喜欢

舆论媒介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