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体心理学视域下网民群体行为和舆论引导研究

2018-02-22张桂杰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场域谣言网络空间

张桂杰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互联网的迅速崛起赋予了网民多样化、自由化的传播权利,网民能够借助“两微一端”在网络空间中畅所欲言。网民主体性的增强与约束力的减弱,引发了一系列网络群体行为,而这些行为的动因很大一部分来自心理因素。

一、网民群体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

(一)内部因素

1.相对剥夺感造成心理失衡。无论是虚拟还是现实,人类都是群居动物,在网络空间中也存在“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既然网民是“网络群居”中的重要成员,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相对剥夺感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将自身所处的环境与其他参照群体进行比较,[1]当意识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并伴随着消极情绪,表现出气愤、哀怨、仇恨和不满,最终造成心理失衡。在社会转型期,网民群体极易因在比较中感觉到自身利益受损、分配失调而陷入相对剥夺感之中,并随即将这种消极情绪通过网络传播技术进行大规模散播,引起大量具有相同心理的群体迅速聚集,产生强烈的群体共鸣,最终引发网络群体行为。

2.态度免疫引发抵触情绪。正如人体对病菌具有免疫功能一样,个体的态度对那些可能引起其改变的说服也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2]如今,网络传播技术为谣言插上了翅膀,网民在海量虚假信息的攻势下成为谣言的“听众”,甚至是谣言的“扩音器”,他们对谣言态度坚定、深信不疑。当政府和媒体对其进行说服,试图改变其看法时,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正向引导效果,反而激起网民的态度免疫,产生抵触情绪,使舆论引导因错失辟谣的最佳时机而陷于困境。

3.羊群效应导致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确是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它和羊群效应一样反映的是一种从众心理,具体表现为采纳长期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会使人失去理性,盲目跟风。在网络环境中,网民为了追随多数人的想法,而否定并舍弃自己的观点,在群体的影响下失去对事件的理性判断,导致言论极端而偏激。如今,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羊群效应愈演愈烈,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加剧了网民盲目从众的心理,时常在无形中将自己极端而亢奋的倾向、态度和观点传播给他人,导致无数网民被这种偏激的情绪感染而采取更为激进的线下活动。例如,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或是采取网络暴力,最终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外部因素

1.气氛效应形成“表象民意”。任何一个信息处于不同的环境中都会有不同的意义。气氛效应就是在某种环境的刺激下引起习惯性的,但未必是真正心理反应的一种场景效应。在网络信息场景中,有时会达成一种出奇一致的网络“合意”,表现出所谓的民心所向,实际则不然,这种“异口同声”式的舆论往往只是表象,其背后过滤并淹没掉多样化的观点和意见。因为所处网络氛围的感染,许多网民情不自禁地陷入舆论浪潮中,舍弃自己真实的看法,做出符合“此时此景”的行为,达成表面的“共同意见”,形成所谓的“民意”。这种“表象民意”由于内部复杂且易变,很大程度上为舆情事件治理带来挑战,同时也加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2.旁观者效应导致责任分散。旁观者效应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3]当个体独自完成任务时,其责任感往往会很强,而当群体共同完成任务时,其责任感就会很弱。当网络空间谣言漫天时,网民都会以“旁观者”的角色自处,明知信息虚假失实,误导大众,也会选择沉默退缩,避而不谈——网民个体往往把辟谣的重任寄希望于他人。因为在舆论漩涡里,每个网民都希望明哲保身,宁愿做畏首畏尾的旁观者,也不愿做大胆直言的勇敢者。殊不知,在责任的推诿中,网民自身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已被稀释,网络舆论的失实也已污染了整个网络生态系统。

3.场域理论揭示行为动因。考夫卡的场域理论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简单地说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都会被行动发生的场域影响,[4]而场域并不仅限于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关的许多因素。[5]场域包括心理场和物理场,心理场指的是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而物理场指的是被知觉的现实,二者之间存在一种耦合关系,在现实中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反映人类心理活动的心物场。

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由于网络空间门槛较低,把关弱化,加之许多网民缺乏专业素养,判断能力有限,很容易受网络环境和群体行为的影响,产生不满情绪和极端行为。当下,新媒体的颠覆式创新,塑造了兼容化的传播场域,营造了“众声喧哗”的网络空间,因此网民的心理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网络环境和与之相连因素的巨大影响,使网民的群体行为出现同化趋势,并在网络场域的影响下引发网络舆论风暴。

二、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一)权威效应:坚持权威导向,增强网民信任

从权威效应角度来看,网络舆情事件爆发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期,一些网民处于低落、不安、消极、躁动的情绪之中,容易在复杂的网络空间中迷失方向,对社会失去信任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官方信息渠道不畅,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网民很容易在触及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受群体心理的影响而失去理性。在现实生活中,网民群体往往会视权威为榜样,认为遵从权威会获得一种安全感,他们迫切需要权威的声音来指引方向,消除疑惑。所以,在引导网络舆论时,政府和媒体作为权威部门应该对网络不实言论进行权威更正,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交流,调节网民的消极不安情绪,同时也要提高公信力,增强网民对政府和媒体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坚持权威性、科学性、合理性地舆论引导。

(二)烂苹果效应:切断谣言源头,及时疏通引导

任何群体里都会有一些难于管理的成员,尤其是在移动互联时代,每个网民都能够运用“两微一端”进行病毒式传播,若其中掺杂别有用心、目的不纯的传播个体,恶意在网络空间散播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信息,将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危害。所以,政府和媒体在引导网络舆论时,应首先通过数据监控、抓取和分析,确定造谣、传谣的关键人物,重点整治网络群体中的“危险分子”,对其进行隔离、管理和引导,避免对其他网民造成误导,切断群体极化发生的源头。其次,政府和媒体应该及时关注事态发展轨迹,监测网络高危信息和言论,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疏通引导。

(三)社会流瀑效应:保障公开透明,避免信息盲区

社会流瀑效应是指在缺乏相关信息时,盲目追随其他人的言行,甚至接受并相信谣言。在所需信息短缺又不明其出处和来源时,许多网民会在一些网络“领头羊”和“先行者”的带领下,盲目相信谣言。近年来,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谣言成几何式迅速增长,从起初的几个人到后来的“百万大军”,形成如同瀑布“一泻千里”般的强劲态势,使网络舆论逐渐走向极端。追根溯源,谣言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存在一定的信息“黑洞”。因此,政府和媒体要及时向网民提供相关事实的全面信息,作为否定谣言的证据,做到有事实有依据,消除网民的疑虑和不安,使网民回归理性判断。同时也要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了解网民的“信息盲区”,避免网民因相关信息缺失而误信谣言,做到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双管齐下。

[1]张书维,王二平,周洁.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0(03):95-102.

[2]王晓博,马超.态度免疫效应与态度抵制的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6(6):3-6.

[3]苏伟伦,苏建军.责任人几个为好[J].中国保险,2006(3):58-60.

[4]孙科炎,詹燕徽.群体心理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174.

[5]顾颖.场域理论视阈下解读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博弈[D].苏州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场域谣言网络空间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谣言π=4!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