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情书》之读者反应批评与阐释—接受理论

2018-02-22张孟蝶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井俊二信件悬念

张孟蝶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

《情书》是日本著名作家岩井俊二的一部充满美丽爱情与人生思考的著作,被中国女作家安妮宝贝称为是有着“樱花般淡淡清香的感情”。而作者岩井俊二根据自己的小说《情书》改编执导的同名电影《情书》在1995年3月25日首映,好评如潮,并获得了1995年蒙特利尔国际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第19回日本电影金像奖优秀作品、优秀音乐等奖项,还有优秀男配角、优秀新人演员奖项,导演岩井俊二与几位主演收获了无数奖项、荣誉和高人气。可以说,《情书》确实是一部当之无愧的优秀著作。

对于《情书》这部值得人们深思与研究的作品,有人对其中的日式死亡美学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从平行叙述的角度入手,更多的是从爱与表达的方面着手,可是很少有人从读者反应批评、阐释—接受理论的角度来研究著作《情书》。文学作品注定是为了给读者阅读而生的,所以用读者反应批评、阐释—接受理论来研究这部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充满悬疑的情节安排

接受美学大师沃尔夫冈·伊瑟尔把文学文本视为一种“召唤结构”“启示结构”,认为读者会想象与补充文本中一些不确定的空白。而一个乐于和读者互动的作者会在文中留下悬念和空白,向读者发出召唤或者邀请,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岩井俊二在《情书》中设置了很多悬念和空白,可以看出作者十分注重和读者的互动。

在《情书》的开头,书中的男主角藤井树就已经死了,第一章就是藤井树死于登山两年后的忌日。这种匪夷所思的开头让读者充满了疑惑:男主角开场就死了,故事要如何继续下去?没有男主角的爱情故事要如何讲述?可以说,《情书》的故事从一开头就充满了悬念,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

紧接着,剧情进行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转折,女主角博子并没有如读者所想的那样以泪洗面,而是以一个非常俏皮的恶作剧式的方式来寄托自己对于男主角藤井树的思念和问候:她给同学录上的藤井树家那个已经无人居住的旧址寄了一封信。这样出人意料的发展情节让读者感到十分新奇,从而被设置的悬念吸引。

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在千里之外的小樽市真的有一个叫藤井树的女孩,她莫名其妙地收到了一封陌生人的来信,重重悬念第一次有了交织,在读者心中织就一个巨大的谜团:为什么博子本该无人接收的信竟然寄到了?为什么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不仅名字一模一样,连住址也一模一样?女孩藤井树收到陌生人的来信又会如何做呢?

可见作者非常擅长设置悬念,他通过双方数次的信件往来,慢慢解开一个个谜团。博子渐渐明白那边来信的藤井树并不是出于恶作剧的动机而自称藤井树,而是她就叫藤井树。另一边,藤井树这个女孩也开始明白莫名其妙的信件由来。此时,靠信件交流的两个姑娘开始就男主角藤井树展开一系列的回忆与讨论。于是一开场就死了的男主角藤井树也仿佛在这一封封的往来信件中活了过来,那一段埋在过去的男藤井树与女藤井树的懵懂情愫也渐渐展现在读者面前。种种悬念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召唤结构被岩井俊二运用得炉火纯青。在他巧妙设置的悬念和空白面前,读者情不自禁地展开想象,填补空白。这部作品能获得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作者良好的召唤结构和成功设置的悬念。

二、“情书”意象的意义召唤

在《情书》这部作品中,“情书”这个意象在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是从表面来看,全书似乎并没有所谓的“情书”。全书中,男主角藤井树似乎既没有给年少时的暗恋对象女藤井树写情书,也没有给未婚妻博子写情书。那么,为什么这部作品会叫“情书”呢?

事实上,整本书都是在讲情书的故事。本该是男藤井树写给女藤井树的跨越多年的情书,通过博子的穿针引线以及博子和女藤井树的层层深入调查、回忆,最终抽丝剥茧般传递到了女藤井树的手上,这是一封多么奇妙又深情的情书啊!这封贯穿男主角短暂一生的情书不仅感动了博子,感动了他情书的真正传递对象——女藤井树,也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和观众。

如果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这本书处处都有情书。博子寄往本来无人签收的男藤井树家旧址的那封信:你好吗?我很好。这不正是博子写给已经逝去的男藤井树的情书吗?而男藤井树在借书卡上写了无数次的名字和画在借书卡背面的女藤井树的画像,不也正是男藤井树写给女藤井树的情书吗?其实整部作品都在书写传递感情和记录感情的信件。

读者在这些来来回回的信件中一次次猜测,绞尽脑汁地想象,猜对或猜错,由浅至深地猜测、证实、推翻、重构“情书”这个意象,在经历了一次次费解又顿悟的过程后,读者仿佛也参与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进而仿佛也参与了作品的重重构建,也对作品中的感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记忆”的构建与重拾

这部作品在叙述上大量地使用了“记忆”与“回忆”这两个元素。故事一开始男主角就死了,所以关于男主角的事情和男主角与女藤井树、博子之间的感情发展都只能靠回忆来叙述。回忆既可以富有层次地揭开故事的谜团,也可以更好、更自然而非故弄玄虚地解开谜团,让读者的参与感更强。

也许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抑或是因为“斯人已逝”,在两个女人的记忆中,从始至终,男藤井树几乎隐去了大部分的缺点:在博子眼中,他有世上最澄澈、干净的眼睛,“一见钟情”让她感动,甚至连沉默寡言和不主动求婚都成了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而在女藤井树眼中,男主角是和自己同名同姓的甜蜜烦恼,他安静、喜爱画画,但却会为了她而出头打架。他在图书馆几乎不帮什么忙只会乱涂乱写,临转学之前还去她家找她帮忙还书。点点滴滴,貌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却细致地勾画出了男藤井树的形象。其实男藤井树自然也有很多缺点,从秋叶的口中就可以看出,他不善言辞、沉默寡言,面对女生时更是显得胆怯而尴尬。可正因为他已经逝去,在两个对他有感情的女人的回忆中,她们渐渐淡忘了男藤井树所有的缺点,想起的更多的是他的优点。越是更多地回忆和男藤井树相关的往事,越表现出两个女人对男主角的感情之深沉和深刻。

故事的解密层次也和记忆有关。最开始,女藤井树根本没有想起男藤井树,或者说是压抑在内心深处,轻易难以想起来,而她最开始想起男藤井树还是在重感冒时记忆深处的朦胧印象。然而随着信件交流的深入,记忆也层层展开,渐渐清晰,男藤井树的形象随之变得愈发丰满、完善。

在逐渐清晰的记忆中,悬念解开、形象清晰,我们也和作者一起用感情构建起了我们心里那个感人的故事。

四、层层巧合的精心设计

在岩井俊二的《情书》中有很多精心设计的巧合,可以用“无巧不成书”来形容。

首先,地址的巧合。在本该是改建为公路的无人签收的地址,竟然还住着同名同姓的人,由此开启了这个故事中最巧妙的双人信件的叙述模式。看起来发生这种巧合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作者借博子之口说出读者心中的疑惑——怎么可能这么巧?可以看出,岩井俊二对于读者的心理把握得非常好,并在后文给出合理的解释,既让读者感到巧合,又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

其次,姓名的巧合。正是因为同名同姓,信件才能互通,也正是因为同名同姓,男女藤井树的感情才会有这么多的细节和记忆。在小说之初,两个同名同姓的人在博子那里就仿佛是一个人,博子在女藤井树的信件中看到了男藤井树,很长一段时间,博子都难以辨别。这固然有她余情未了而自我催眠的因素,但也有在同名同姓的基础上作者从博子的角度把男女藤井树合二为一的成分,进而从女藤井树的角度间接展现男主角的巧妙构思。

最后,长相的巧合。女藤井树和博子的长相几乎一模一样。这种一模一样不仅只是男藤井树因长久相思产生的个人感觉,作者为了让读者不产生这种误会,特意从邮递员、出租车司机等人的角度说出了两人容貌上的相似之处,可见这种长相的巧合是客观的而非主观臆测的。正是因为这种巧合,从年少时就一直暗恋女藤井树的男主角才会在看见博子之后就说“一见钟情”,如果不是这样,这两位女士也不会因为男藤井树产生潜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男主角的角度来看,也许这两个姑娘自始至终就是一个人。她们一个代表男主角学生时代的美好又深沉的暗恋,另一个代表男主角成年时的感情。这两个姑娘的合一几乎就是男主角那波折、沉默、短暂却又持续了一生的感情生涯。

仔细想想,这些巧合又充满了趣味,在博子和男藤井树这一对情侣中间有个第三个人——女藤井树。她既有男主角的名字又有女主角的容貌,这不是很奇妙又充满想象力的巧合吗?这些巧合让读者吃惊和深入思考,最后却又忍不住会心一笑。

五、“爱”与“死”的终极探讨

在《情书》这部作品中有非常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让读者去探讨和思考。首先是关于死亡。从博子的角度来说,男藤井树的逝去让她开始思考死亡这个人生命题。她从难以面对,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将来信错认为是来自亡人,到渐渐能够比较平静地和女藤井树谈起男主角学生时代的故事,再到在秋叶的鼓励下,鼓起勇气走向男藤井树死亡的山上去对着山谷大声呼喊,跟男主说出最初的情书:你好吗?我很好。这是博子面对死亡的层层释然。最终,她如秋叶所说的,放过了男藤井树,也放过了自己。

而女藤井树也有面对死亡的经历,即她父亲的死。女藤井树的家中母亲和爷爷的关系波涛暗涌正是源于她父亲的死。这个家庭经历了男主人的死亡之后,妈妈怨恨爷爷没有听专家的意见而擅自出门,爷爷也承受着心理压力,家庭关系很紧张。

女藤井树关于死亡的感悟几乎都来自她的父亲,即使在听到了男藤井树死亡的消息,打击之下想到的也是父亲的事情。而那一段男主角想给女藤井树表白而登门还书的情节,就是因为女藤井树的父亲新丧,女藤井树因此没有去上学,而男主角为了在转学前向女藤井树表达自己的感情特意前来。而后女藤井树在返校后发现男主角已经不在学校,桌子上放着一束菊花。在父亲已死的情况下,女藤井树无法容忍心里有隐约情愫的对象也这么死去,于是才失态地做出了在教室摔花的举动。

可是随着女藤井树高烧不退,出现了和她爸爸当年相似的情况,妈妈和爷爷因为当年的心结再一次争吵,之后爷爷拼命背起女藤井树跑向医院,最后其得到救治活了下去,而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结也终于解开了。

在勇敢地面对死亡之后,人们慢慢放松、放下,放过死者也放过了自己,最终都用爱弥合了死亡带来的伤痛。

如果男藤井树没有死,那么他年少时的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永远不会有人知道,博子不会知道,女藤井树也不会知道。也许死是可怕的,可是没有他的死,谁也不会知道他的爱。在他生前,他的爱无人知晓,也许会在沉默寡言的他的心里埋藏一生。而在他死后,他的感情随着读者宛如福尔摩斯般跟随往来的信件推理,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在《情书》这本书中,没有死,就没有读者眼前的爱,也就没有《情书》。

爱与死,貌似截然相反的概念,其实是一体的。我们因为爱而生,也因为爱而死。我们因为生而产生爱,也因为死而更懂得爱。死的伤痛,也会渐渐被爱弥合。

六、结语

《情书》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青春电影,它充满着悬念和起伏,让读者将自己的很多思考放进去。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而这部作品就是一部非常曲折又富有意味的作品。

现阶段,我国电影市场很流行青春片,《匆匆那年》《致青春》《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微微一笑很倾城》《栀子花开》等不胜枚举,笔者认为《情书》这部作品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巧思。笔者期望国产青春片也能渐渐脱离模式化走向深刻,给观众带来真正值得思考的青春。

[1] 岩井俊.情书[M].穆晓芳,译.南海出版公司,2009:1-206.

[2] 杨春.《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之读者反应批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202-203.

[3] 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苑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493.

[4] 王丹.姚斯的接受理论与《红楼梦》的解读[J].文学语言学研究,2007(2):60-61.

[5] 解跃芳.用读者反应批评解读托妮·莫里森的《秀拉》[J].世界文学评论,2008(2):142-145.

猜你喜欢

井俊二信件悬念
My Vacation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你好,之华
没有悬念的对决斯巴鲁森林人 VS 上汽大众途观L
岩井俊二首导华语片 《你好,之华》
摇摆不定的青春物语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岩井俊二的电影叙事风格问题思考
有奖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