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类节目的多角度创新思考
——以央视节目《国家宝藏》为例

2018-02-21陈韵仪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4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国宝宝藏

陈韵仪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1 背景

2017年末,又一档文化类节目刷爆荧屏,一时间,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不是往常的娱乐真人秀,而是《国家宝藏》这样一档文博探索节目。从年初的《朗读者》到如今的“综艺黑马”《国家宝藏》,席卷而来的文化热使人们的关注点重新回到了一度备受冷落的文化类节目上。《国家宝藏》的成功绝非偶然,能够在快节奏的消费文化下获得流量和声誉的双丰收,离不开该节目多触角的创新探索。本文将从《国家宝藏》的“现象级”成功入手,探究其多角度创新的可取之处,从而为今后的文化类节目创新提供借鉴。

2 《国家宝藏》的多角度创新

2.1 内容角度的创新

长久以来,大多数文化类节目习惯通过构筑诗情画意的情境来营造浅层的文化意象,为观众创造了一种借传统文化以逃避现实的“媒介假象”,这种将传统文化象征化﹑符号化的行为,一方面迎合了消费主义文化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文化传统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失灵’的困境,把对传统文化的研习进一步化解为大众情感共鸣的取得”[1]。

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文化意象匮乏,普罗大众对中华文化毫无兴趣,传统文化的吸引力直线下降,文化类节目也陷入了关注度持续走低的困境。如何让扁平化的传统文化丰满起来,如何找到传统与现实的对接点,妥善解决精英文化语境要求与消费文化的矛盾,成为当今文化类节目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内容创新方面,央视的《国家宝藏》就为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优秀的答案。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国家宝藏》是传统文化“去符号化”的创新,虽然之前荧幕上也有文博类节目出现,但《国家宝藏》没有将目光放在品鉴文物真伪等传统角度上,而是以综艺节目的视角带领观众探索文物的“前世今生”。这种摒弃曲高和寡的亲民路线,打破了观众对传统文化在电视上形成的刻板印象,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表达方式。

为让“文物说话”,使节目更富有厚度,《国家宝藏》找到了一个绝佳的载体——戏剧。在每件国宝出场后,节目都会邀请明星出演话剧,讲述国宝的前世故事。通过戏剧这种合理虚构的解构方式,在真实的历史大框架中加入娱乐﹑休闲元素,让国宝成为呈现历史﹑渗透情感的载体,既寓教于乐又深入浅出,做到了主流文化“亲民化”的传播。

除通过戏剧讲述文物“前世传奇”外,《国家宝藏》还创造性地设置了“今生故事”这一节目模式,邀请当今社会与国宝息息相关的学者﹑工作人员“拓展人们欣赏文物的渠道与深度,更好地发挥文物教育﹑文化传播的作用。[2]”一系列充满仪式感的环节构成了多角度的叙事场景,改变了主流文化单一的模式,从不同层次讲述了国宝与古今人民发生的精彩故事,真正做到了“让文物说话”。

在内容呈现方面,《国家宝藏》运用大量数字技术手段,为观众呈现了气势恢弘的舞台。舞美的感官刺激带给受众以“沉浸式”的体验。例如,在展示《千里江山图》这一名作时,半包围式的舞台立体呈现了该画作从墨稿到着色的复杂过程,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2 受众角度的创新

在综艺类节目“批量化生产”的当今社会,综艺类节目千篇一律的问题愈发严重,观众对真人秀和大多文化类节目产生审美疲劳的现实早已显而易见。《人民日报》评论中就曾指出,真人秀节目扎堆﹑个性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国家宝藏》突破了惯于模仿﹑价值失衡的综艺类节目固有弊病。主持人张国立在每期节目的开场白就说到,这是一档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也就上下五千年而已。强烈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油然而生,实属当今电视节目中的一股“清流”,成功打得一手“原创”牌。

“人文关怀”是《国家宝藏》每一期节目都离不开的大主题。古文物与普通人之间的纽带通过戏剧的形式得以呈现,尊重了当今受众的审美习惯,文物成为连接古与今﹑历史与现实的精神纽带。不仅是“前世传奇”,通过“今生故事”的讲述,一些默默为国家文博事业作出贡献的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当代画家苦心孤诣寻找古画颜料最终完美复刻《千里江山图》,新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终其一生守护河南妇好墓,今生故事讲述人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人生却都与国宝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观众也在今生故事中找到了历史文化担当的使命,承载的更是人性相通的家国情怀。

除在情感上找到共通之处外,《国家宝藏》也力求在节目环节中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节目发起了网络投票,鼓励观众在27件国宝重器中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国宝,截至2017年12月24日,已有12万观众通过微博投票参与进国宝评选的活动中。将节目的触角延伸向移动终端,观众作为平等话题的参与者,“不仅与换了一种形式传播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协调﹑保持一致,而且在其中感受到了驾驭知识﹑对朗读文本进行自我解读的快感,受众与传者之间的距离也在无形之中被拉近了。[3]”

2.3 传播方式角度的创新

节目的成功离不开各种传播主体的通力协作,传播过程中的“造势”对节目口碑的好坏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宝藏》在媒介选择﹑宣传推广等方面同样为今后的文化类节目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央视承办的系列节目,《国家宝藏》依托权威性的媒体首先圈定了一定范围的受众。而早在节目播出之前,新华网就曾发表过通讯力求为节目预热,《国家宝藏》播出后,更是引起了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为其发表长评,高度赞扬了节目勇于担当传承文化重任的做法,新华网﹑光明网等多家媒体更是发表数篇评论,探讨《国家宝藏》的流行之势。专家学者也纷纷为节目点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点评说:“文物讲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明星与戏剧形态结合,实现了文化类节目从抽象感受到具象表达的转化,国宝为载体,回望历史,诠释文化,可以说是真正中国式的节目创新。”

在网络媒体上的广泛传播也是《国家宝藏》掀起热潮的重要原因。没有局限于单一的传播媒介,《国家宝藏》可以在各大视频平台免费播放。全媒体的互助推进,加之节目本身内容过硬,《国家宝藏》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节目首播便引发了广泛热议,其关键词也在微博热搜的榜单上高居不下,更是受到了年轻人追捧。观众开始自发地为节目宣传,可以说产生了“自来水效应”。

3 结语

“如何让文物说话,《国家宝藏》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这档节目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语言,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4]”《国家宝藏》通过传者﹑受众﹑传播方式等方面多角度的创新,实现了口碑和人气的双丰收,没有一味地迎合受众需求,而是“用先进的文化凝聚人﹑引导人﹑激励人﹑塑造人”,注重社会效益,这样的节目才会具备长久的生命力。但不可忽视的是,《国家宝藏》文物之间关联性较弱﹑难以形成构建历史“文脉”的弊端也暴露在公众面前,如何扬长避短,发挥电视节目对观众的引领作用,应成为当下文化类节目思索的焦点问题。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国宝宝藏
“国宝”竞拍会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漫话国宝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