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特征及价值
——以《国家宝藏》为例

2018-02-21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4期
关键词:守护人国家宝藏国宝

宋 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近年来,我国电视综艺呈“井喷”之势,2014—2016年,网络综艺数量从47部上升到111部。2017年上半年网络综艺新数目为159部,全网播放总量为538亿[1]。但综艺娱乐节目却是良莠不齐,受众很难从娱乐化的综艺节目中汲取营养。

2017年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是一档将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结合起来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节目形式由讲解员﹑国宝守护人﹑馆长天团三部分嘉宾组成。讲解员由张国立担任,主要负责介绍国宝;国宝守护人则是由众多流量明星担任,为观众演绎国宝的“前世今生”;馆长天团负责专业方面的知识。节目最后精选出来的9件“精品中的精品”,将以“国家宝藏”为主题在故宫举办一场特展。《国家宝藏》从媒体到现实生活中的互动,为此类型的综艺节目开辟了一条从未有过的道路。

1 节目形式衍生的多样创新

《国家宝藏》是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讲述的是9大博物馆中27件镇馆之宝的故事。节目中国宝通过守护人的讲解,明星化身历史人物演绎国宝背后的故事,让国宝不再是历史悠久的文物,而是以视听语言的形式让国宝“活”起来。

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博题材的电视节目平铺直叙的方式,借助综艺的形式,也有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将冷冰冰的馆藏文物搬上综艺舞台,让文物“活”起来,给予观众极大的视觉享受。节目开播就拿下了豆瓣9.3的超高评分,移动端播放量更是超过2000万。正如节目的总制片人于蕾写道,播出那天,“像是与自己的理想,谈了一场虐心的苦恋后,终于盼来了洞房花烛”。她的一番“苦恋”并没有令她失望,而是迎来了花开烛明。

《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就外而言 “焕然一新”的节目形式是其成功的助推器,就内而言是节目蕴含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通过这档节目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儿女的勤劳和勇敢,中华民族的伟大卓绝。因为它们的存在人们才愈发坚信,文物只有历经时间的检验,才能彰显文化传播的永恒魅力。

2 多媒体实现的互动营销

传者发出的信息经由媒介渠道的传递到达受众,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态度的改变,这便是传播效果[2]。《国家宝藏》也影响了许多年轻人,“90后”“00后”看完竟然都有“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生中华家”的感觉。这才是文化自信的真正展现。

《国家宝藏》采用多媒体同步,多屏联动共振,依靠参与互动增加观众黏性。央视在B站上传了《国家宝藏》的节目,并在微博上发布公告,引导B站用户用弹幕的方式评价节目。其在B站的网播量已超过37万,弹幕也多达4万余条。微信搜索关键词的内容显示,关于《国家宝藏》的都是“文化”“传承”“国宝”等正能量词汇。

3 文化需求下的内容为王

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名为《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报告(又称“麦克布莱德报告”),在基本面上确立了“发展传播学”体系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必须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己任;满足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求;在内容上应该优先传播本民族文化,推广本国语言[3]。《国家宝藏》以文化与历史为核心,通过对历史文物的立体化的呈现,让观众深刻地意识到文物是真实生活在人们身边的,并不是冰冷不可感的,真正地让国宝“活”了起来。节目播出后,观众和网友的评论炸裂:“我看着这些文物……看哭了!”“愿我大国浩瀚,愿盛世流转!”“多幸运,我是华夏子孙!多自豪,我是中华儿女!”激发了观众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国家宝藏》符合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弘扬中国精神,是建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主流媒体更应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加工,传播与当前民众生产生活相融合的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守护人国家宝藏国宝
李小龙:传统文化的守护人
金龟子 快乐童年守护人
青山守护人
“国宝”竞拍会
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漫话国宝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