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中国高职教育体系的注册课程管理模式探析

2018-02-18孟祥忠

装备制造技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职教职业高职

孟祥忠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职业院校教育创新、素质教育以及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提出新要求,课程改革问题愈发引起职业教育界广泛关注。职业教育对国家来说很重要,国家把职教改革作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特别是2007年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更使高职教育迎来发展“春天”。在高职教育高速发展过程中,课程管理模式须不断探索和完善,其是否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规律,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管理模式改革已成为保持高职教育先进性的重要手段[1]。

1 注册课程管理框架体系构建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课程管理模式进行了很多探索和研究,凝练出一些模式,但对各种模式的界定不十分清晰,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四段式管理模式,把课程列为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四类,并按顺序进行课程管理的模式;二是平台式结构模式,是指分层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或专业方向课、特色课程等课程平台,按上课时间的前后安排课程的模式;三是模块式结构模式,从岗位所需知识、岗位所需技能、岗位所需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课程所需要的能力模块和知识模块,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式构建要以能力为主线;第四种模式结构是开放式的,把课程体系的实用性放到首位,通过技术革和企业紧密联系,形成现代师徒关系的课程模式。

上述模式存在诸多弊端:第一,因人开课、设课重复、开课不严谨;第二,教学计划固定,实施过程中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第三,课程开发资源分散,课程建设团队分散,不利于将课程做强做精;第四,课程由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主体管理,易导致效率低下和人力成本增加。

为最大限度解决存在问题,本文探索构建注册课程管理模式,其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注册课程管理模式框架

注册课程管理模式框架分为制定课程标准、注册课程形成课部、提升职教能力三部分,其中制定课程标准和提升职教能力属于软件建设,注册课程形成课部属于硬件建设。制定课程标准包括根据学习对象需求,分别制定学习任务标准、知识标准、实践能力标准及学习能力标准,标准的高低直接影响受教育者职业能力水平;注册课程形成的课部是规范教学的平台;职教能力是该模式运行的核心,包括知教、执教和治教能力,其中又以教师执教能力为重点。

2 注册课程管理已成为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管理模式精髓

以澳大利亚高职教育为例来说明注册课程管理模式的科学性。

澳洲国家的职业教育培训包是澳洲教育部门(相当于我国的教育部)带头和各州教育部门研究制定,培训包的特点是提高教学效率,加大所获得的技能和资格证书在澳洲的含金量,并得到各个企业的认可。培训包是由各行业专家在广泛征求各企业工程师的意见的基础上完成的。

被认可的部分国家职业培训包,有三个获得全国认可的部分,即能力标准、测试纲要和证书类别。某项培训计划要获得认可,必须组合得当,且能有效指导形式灵活的培训和测试。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分析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以证书为导向的课程管理模式,这是“课程超市”理念的体现。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文凭由政府颁发,这与我国高职教育主体——公办高职院校相似,因此其课程设置与管理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管理模式的构建,尤其是研究课程超市运行的可行性,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3 注册课程管理模式是高职教育课程管理的有效模式

1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但仍有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最主要的是人才培养系统性不够,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造成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课程管理存在问题。

本文所搭建的注册课程管理模式主要目的就是解决上述问题,其具备以下特点:

(1)课程按照行业能力标准设置并严格履行注册程序

“注册课程管理模式”形成的动因是建立有序职教市场的需求,要按照行业能力标准设置课程并形成独一无二的教学规范。

行业能力标准是学生未来从事本行业工作必须达到的专业技术能力考核标准,标准中的每一项内容都分散体现在该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课部与专业管理委员会按照行业能力标准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课部制定出课程实施方案,经专业管理委员会审批后,进行课程注册。课程注册完成后,建立我国的证书资格标准,让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硕士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制定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标准;以就业为导向,保证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实现职业教育教育文凭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衔接,通过教育部统一管理、行指委与教育机构共同管理,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协调统一;在全国建立规范、有序、统一的职业教育市场。

(2)按专业大类形成课部,共享教学资源

“注册课程管理模式”要求按专业大类形成课部,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进行梳理,课部设置的课程数量应大于或等于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需课程数量。以电子专业为例,电子课部须设置电子技术、电子工艺、汇编语言编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用于强化学生电子控制编程能力、电子设备维修能力,同时该专业学生还可以从自动化课部选择PLC控制技术或电气控制类课程,如此避免了课程重复设置,课程资源得以更有效利用。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处理好社会人才需求多样性与教学目标相对稳定之间的关系,开设课程的目标要更加明确,有利于构建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处理好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与院校现有办学条件的关系,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开设课程目标[2]。

(3)提升教师职教能力

在注册课程管理模式中,教师职教能力直接关系到开设课程的质量,是决定注册课程管理模式成败的关键,包含知教、治教、执教三方面能力。

知教能力最早出自于《尚书·学记》,解释为知道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了解教育的真正涵义。《尚书·学记》对教师知教有明确要求:“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意思是教师只有懂得教育成功或失败原因,才能胜任工作。对职业教育来说,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

治教能力主要体现在院校治理结构中,这里不做探讨。

执教能力是职教能力建设的重点。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有助于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是高职院校快速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关键。随着高职教育规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教学理念“由教为主向学为主”的转变,高职教育对教师执教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1)要有保证教育先进性的能力。此能力是教师适应职教市场,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出独到见解,并积极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创新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3]。

2)要有将教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课堂的能力。此能力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保证。教师不仅要能对本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研究,还要有应用专业知识的丰富经验,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3)要有按照标准进行课程开发设计的能力。教师应善于将课程与社会、市场有效对接,设计出涵盖学生就业所需知识以及岗位所需技能的课程[4]。

职业教育主要为经济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由于对这句话的理解存在片面性,某些高职院校在教师执教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了重能力、轻知识的现象,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对于教师的知识及其结构,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教授提出的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理论影响最大。舒尔曼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进行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批判,提出了教学需要七类知识的支撑,它们是: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学生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教育宗旨目的等知识、课程知识。根据舒尔曼的观点,结合高职教师必备素质要求,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也就是注册课程管理模式的实施关键应该是知识与能力纵横交叉的网状体系,如图2所示[5]。

图2 知识与能力纵横交叉的网状体系

本文提出的注册课程管理模式只是一个基本的思路框架,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架构及具体的操作办法,其深度建设还需政府、社会以及高职院校等共同参与和推进。建议有关部门制订包括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原则、目标等内容在内的指导性实施方案。

猜你喜欢

职教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我爱的职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