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城融合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以重庆万州江南新区为例

2018-02-15刘燕妮许文

西部皮革 2018年3期
关键词:产城万州江南

刘燕妮,许文

(江南大学法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

1 引言

新型城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国家级战略,它是以统筹城乡、产业互动、生态宜居、互促发展等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着力推进城市、城镇以及农村街道社区协调发展、互补共进的城镇化。但在城镇化高速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如前期发展的城镇化过于关注对土地的开发建设,使得目标浮于表面,并没有以人为核心做到对人的城镇化;同时,在前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中对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于关注,从而忽视了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环境被破坏,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带动的城市发展;此外,在城镇化过程中过度强调产业入驻,不重视城市客观条件是否与产业相匹配,进而造成产城分离,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强调产城融合的指导理念就显得十分重要。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城镇化发展中的产城分离现象所提出的发展新思路,要求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相融合,最终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1]。产城融合作为一种将产业进步和城镇发展相融合的新理念,越来越得到理论界和政策制定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推进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实现高水平的产城融合,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运行,这是学界内和政府部门共同亟待解决的理论及现实问题。

产城融合是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运行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推动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将以重庆市万州江南新区为考察对象,重点分析其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产城融合实践路径。

2 理论界定

对产城融合的定义,学界内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刘瑾、耿秋和王艳[1]认为,产城融合是针对于我国城镇建设发展中的产城分离现象所提出的一种发展新理念,力求产业与城市在功能上融合、空间上整合,达到以产业促进城市发展、以城市兴盛产业进步,进而实现产城融合。刘畅、李新阳[2]利用城市新区解释产城融合,认为产城融合的核心即功能复合、配套整合和空间融合三个方面。李文彬、陈浩[3]通过产业园区来解释产城融合,认为产城融合即是将产业园区与城镇社区有机结合,将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由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兼并生产、服务、消费功能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创新型产业进步,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城市活力,这是一种以城市为基础、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自我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从而形成产业、城市和人之间富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卢为民[4]通过工业区与城镇的内外关系来解释产城融合的内涵:从外部来看,工业区与新城之间实现联动发展;从内部来看,实现工业区内部居住、工作、生活之间相融合。潘锦云、丁羊林[5]则认为产城融合可以通过产业和城镇化两个方面来解析,无论是产业还是城镇化发展都离不开人、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故产城融合的内涵应当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质量提升这两个方面来展开。

3 万州江南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现状

万州江南新区成立于2003年,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城市开发为主的市级开发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江南新区位于万州长江以东、五桥河以北的沿江地带,与万州老城隔江相望,是万州城建规划的八大组团之一,辖区幅员面积34.75平方公里。成立10余年来,江南新区按照万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加快江南新区开发建设”的战略要求,把握“生态江南、宜居新城”的科学定位,统筹开发建设与生态涵养的发展格局,着力把江南新区打造成一座城市开放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生态文明的滨水宜居新城区。

3.1 产业入驻初见规模

江南新区实施“产城融合”战略,充分利用渝洽会、支洽会和对口支援等平台,开展各类招商推介活动,以达到发展城市经济的目的。目前,江南新区累计引进地产开发企业17家,并对入驻新区服务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引进餐饮企业、便民超市、汽车美容、海宁皮草城等服务企业300余家,引进上海老凤祥、陕西秦经实业等总部经济企业10余家,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5余亿元,除此之外,还有长江之星、驿鑫商业广场、雷士商业综合体、红星美凯龙、万州澳门街和金融街项目也正在进行建设进行中。

目前,江南新区有大型商业体主要有海宁皮草城、保税商品展销中心,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未来其他商业体的投入使用,将提供上万个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就业岗位,真正实现居民商住一体化,提升新区城市活力。

3.2 人口集聚效果逐渐显现

得益于新区生态宜居的环境,地产商在江南新区的楼盘被人们大为看好,置业新区的居民越来越多。此外,商业的逐渐入驻和开发,为新区提供了上千个就业机会,人口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江南新区于2003年正式成立,至今已有10余年时间,人口集聚具有时间序列上的特点。在新区建设初期阶段,人口集聚的特点是与交通便捷程度相关,主要是在长江二桥桥头和南滨路上,人口集聚程度比较高;随着新城建设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人口集聚渐渐往商业和产业地块变迁,在这一阶段,新区道路交通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一些商业规划也开始开发建设,人口集聚就有逐渐向商业板块移动的趋势,出于未来长远发展的考虑,商业体周边会逐渐繁荣;在新城建设后期,人口集聚程度的特点开始分散,有了更多对未来发展规划的考虑,如向学校周边、公园周边以及体育馆、文化馆周围的人口集聚。

3.3 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

万州江南新区城市依山傍水,生态优势得天独厚。新区政府以此为依托,科学规划环境建设,着力维护和保障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处。在城市绿化方面,合理规划与布置公共绿地、居住区绿以及景观工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园林绿化生态空间。累计建造绿化面积127万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42%、45.7%,位居全区首位。在公园广场建设方面:已累计建造公园6个、广场3个、景观梯道3条,新区人均公园面积35平方米,为全区平均水平的6倍。在山水景观方面:将翠屏山自然山体和长江水体的天然景观优势充分利用,控制视线走廊,规划布局并建成了南滨公园、南山公园、新兴公园等景观工程,建成了两条横纵相连绿色景观通道,构成层次分明、山水相映的城市绿地景观体系。

在市政配套方面,新区政府遵循城市开发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原则,把建设基础设施作为开发建设的基础,优先市政道路、管网建设,不断完善市政设施配套。在市政道路建设方面,全面建成了以南滨大道、江南大道等城市主干道为主的20多条连接周边、便捷畅通的开放式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建成以南滨大道、江南大道、翠屏大道组成的等3条主干道,南山路、洄澜路等27条次干道和支路为骨架的城市交通路网和以步行梯道连接的慢行系统,累计建成城市道路46公里。其中,南滨大道获得“重庆市最佳森林市街”和“重庆市最佳绿化市街”命名,江南大道先后获“重庆市最佳绿化市街”和“重庆市园林市街”命名。在市政管网建设方面,累计建成雨水管网30公里、污水管网50公里、铺设10KV埋地电力电缆21公里,建成铺设通讯电缆19公里,自自来水管道20公里、天然气管道35公里。

在城市服务功能方面,江南新区着手实施“名校、名院”南进策略,抓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培育引进。实现重庆一中与江南中学合作办学,引进名校鸡公岭幼儿园江南分园、电报路小学江南分校、红光小学江南校区等,牵头三峡中心医院妇女儿童医院入驻新区,着力满足入驻群众的教育、医疗需求。在地产商的建议下,协调开通6路、18路、22路、27路等6条公交线路,基本实现辖区公交全覆盖。

4 新型城镇化产城融合的现实路径

4.1 打造便捷交通和完善公共配套

公共服务配套是新区吸引人口集聚的保障,商业可能会在短期内立刻带来巨大人流量,但由消费吸引的人群不一定是稳定的,以发展的眼光看,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口集聚的稳定性。

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新区综合承载力。一要强化城区道路交通网络建设。二要建立完善的城区水、电、气、热供应系统,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完成城镇电网改造,提高供电质量和稳定性。三是建设优美舒适和谐的城区生态环境系统。要加强城区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排水系统,抓好城镇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积极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四是统筹建设新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视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急能力和防灾救灾能力。五是加快城区信息网络建设,抓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开发,逐步打造区域性信息高速公路。

4.2 产业引入和城市环保相融合

加快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环保节能型的高新技术型产业。新城建设不能按照老一套的发展方式,以牺牲化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未来也终会达到城市发展的瓶颈。所以,新城建设吸引人口集聚,也要站在人本角度考虑,城市不是单纯的发展,也必须保证城区环境,注重绿色生态发展。在产业引进的时候,也必须要注意引进无污染的、高新产业前来入驻,如江南新区引进了物流产业园、保税产业园、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商业区,以及各大地产开发商,这些绿色产业既不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反而还会考虑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协调,共同打造绿色新区,宜居宜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进而扶持信息科技、文化传媒、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以资源节约、清洁生产为指导,积极发展循环生产、低碳经济,建设节约型经济产业。

4.3 注重人口集聚和商业产业相融合

新建城区要实现人口集聚,必须要构建起商业和休闲体系,才能够留住人口,。新城在规划和建设时要重点增强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在产业布局和商业布局上充分展现新城与老城的比较优势,实行错位发展。所以,新区要构建起自己的商业与休闲体系,以发展的眼光看,在未来或许这个商业中心就将成为新区中心乃至整个城区的中心地带。商流的繁荣带动人流的聚集,且商业的持续发展也能保障人流量的持续增加,稳定人口集聚状态。

在产城不融合的新城,人们的工作和居住往往是分离的,人口不能实现集聚,一味注重的房地产开发,没有商业和产业,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所谓的“卧城”,虽然分担了城市的部分居住功能,但却会增加大量潮汐式的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附加城市效应。新城建设要达到一个居民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生活的目标,所以不仅仅要大力发展地产,还要通过发展商业产业创造多样化的就业岗位,从低端服务也到企业高管,满足居民各式就业需求,提高新区人口集聚黏性。

[1]刘瑾,耿谦,王艳.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东区为例[J].规划师,2012(04):58-64.

[2]刘畅,李新阳,杭小强.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J].城市规划学刊,2012(S1):104-109.

[3]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S1):99-103.

[4]卢为民.产城融合发展中的治理困境与突破——以上海为例[J].浙江学刊,2015(02):151-154.

[5]潘锦云,丁羊林.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产城融合理论与发展路径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102-106.

猜你喜欢

产城万州江南
丘海雄 产城融合+创新驱动 海珠创新湾擎动下一个产业风口
万州面的乡愁味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我困在这座小城二十年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
加快产城融合 建设优质园区——以南昌市为例
万州有个『草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