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现象

2018-02-15康歌

西部皮革 2018年3期
关键词:画家艺术家艺术

康歌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 333000)

本想着既然是发表文章,必然是说些冠冕堂皇,写来夭寿的死字一篇,然而却又不想将就,那便站在我等并不高端的平台上,说些大言不惭的话,聊一聊仅代表我自己的意见看法,说说我看不惯的当今艺术现象吧。

当今社会,艺术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学科,任何人都可以选择学习纯艺术,这样虽然没什么不好,但是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国人对物质的崇拜与追求还很强烈,虽说我们国家一片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但是人口大国的问题犹在。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大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去解决民众的生存问题,而不是让更多人从事艺术。我们国家的艺术家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家真正需要的艺术家数量。就像著名画家和文化评论家陈丹青说的那样:“在今天的视觉环境下,绘画甚至是过时的,我自己就从来不办画展,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东西是圈内欣赏的,大众不需要我的画。大众需要的是连续剧、卡拉OK和大片。我反对现在的美术教育,它还在传递一个信息,就是绘画还很重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庞大的美术教育国家,这么庞大的美院系统每年还在成百上千地招生,这个供求关系是畸形的,我不相信中国需要这么多画家。实际上他们一毕业就面临失业,一定会去干别的,比如装修之类的。当然市场会调节,但这个调节很痛苦,因为年轻人把最美好的时光耗在这个上面了。”

所以说中国需要的是真正的艺术家、画家,而不是自己称作自己的画家,艺术家是要经得住孤独、艰辛!像陈丹青、忻东旺这样当前比较有影响的油画家,从小插队、要不进工厂、到工地到农村,磨练了意志,坚定了信念,更重要的是学习了绘画本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年轻人要认识自己,学习美术的实用能力是无可厚非可以提倡的,但是千万别盲目追求成为艺术大家,不要迷失方向。

此外,当今社会上各种艺术组织层出不穷,大量所谓艺术家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却凭着自己高明的社交手段,依靠人脉抢占机遇,拉帮结派自诩大师,想混“圈子”的人越来越多。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创作了很多几乎毫无价值的艺术品。我知道的一个艺术家就是这样,名字自然不好提及,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一些看不出任何思想倾向的作品,想标榜为现代艺术之名,却说不出作品包含的任何一点有深度的意义。

大多数人应该都知道,作品的创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要有思想存在。空有形式不是艺术,容易流于肤浅和表面,作品本身也不具有生命力。你可以从事中国画、西洋画,也可以从事传统艺术、当代艺术,都无可厚非,但关键要有属于自己的艺术思想、理念、见解和主张。其实艺术就是艺术,它的纯粹性不容被忽视,更不容被亵渎与玷污,它不允许,也不依附任何非艺术的因素来对其进行专业上的操控和干预。它唯一需要依附的就是思想,艺术家自身的、独立的思想。而艺术家首先要保持人格的独立,只有人格的独立,才有真正思想的独立和自由,其作品才会有完整的独特性与思想性。而那些靠着一切非艺术因素成名的所谓艺术家的作品,往往很难从中找到深刻的思想。

还有些艺术家,早期刻苦钻研追求自我提升,却在成名后开始享受物质的优越,落下了自己的对艺术的追求,开始一遍一遍的重复自己的作品,如同复制,从此作品再无看头。画商郭庆祥就曾在《文汇报》发文指责画家范曾的作品如同复制,因此格调低下。并表示“艺术家最重要的是真诚,像这样不断复制自己,既是对艺术的侮辱,也是对收藏家的不公平。”且不说范增的作品如何,我不了解所以也不评论,但是郭庆祥指出的这个现象却是在艺术圈里普遍存在的,就算我不指名,想必您心里已经浮现出来某个艺术家了吧。

说到画商就不得不提另一个在艺术圈子里存在的普遍现象。在当今火爆的书画市场中,谁得利最大?很多人都知道,并非画家,而是画商。有实力的画商通过宣传造势,足以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画手鼓吹成“名人”、“大师”,再趁机高价抛出手中低价收来的存画,大赚一笔。许多大画商依仗手中拥有的庞大客户资源,强迫画家以低价供给作品,转手就是几十几百几千倍的利润。如若画家不从,画商大手一挥,此画家的名头就会从圈中消失,任你画得再好,却也一张也卖不出去。当今除了几个真正的名家可以摆脱画商的操纵外,中小画家为了保证作品的销路,谁敢得罪画商?为了更好的卖画,画商常会对画家诸多要求和限制。诚然,画商中确实存在眼光高明、识见卓越的行家,但这样的人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单纯的资本家。这群人懂得如何经营,如何炒作,如何囤积居奇,却完全不懂绘画为何物。可悲的是,他们却利用自己掌握着市场的巨大优势,左右着画家的艺术水准。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样一门高深的学问,却被无知画商随意操纵,想来就令人扼腕叹息。

说完了传统艺术,关于前卫的行为艺术,我也有些话说,行为艺术的标准是什么,至今也没明确的定论,我一直认为这是个还很不成熟的艺术门类,似乎任何异于常人的举动都可以称为是行为艺术。从形式来看,中国最早的行为艺术家要数庄子了,老婆死了,他不但不难过,反而“蓬头赤脚,鼓盂而歌”,够出格够酷的吧;东汉出了个狂傲不逊的祢衡,在曹操举行的歌舞晚会上裸身击鼓,羞辱阿瞒的阴险狡诈,够大胆的吧;最放荡不羁的要数“竹林七贤”中的那个刘伶,整日裸身醉酒,遗世独立,每次坐车旅行,携一壶酒,一把铁锹,出发前, 便嘱咐仆人:死,便埋我,够痴迷的吧;他们的行为,貌似疯疯颠颠,其实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他们用这种行为来表达内心深处最隐秘、最深刻的愤懑和痛苦。他们的艺术行为与今天那些在街头巷尾装疯买傻招摇撞骗的“行为艺术家”们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正如林语堂在《中国人》中所批判的:这种人偏偏不好好地做人,别人理发,他偏不理,还骂别人没有个性;别人雨天打伞,他偏要淋雨而行,还骂别人是疯子。突然来一次灵感,把自己好端端的衣服给撕得稀巴烂,第二天,摇身一变就成了“行为艺术家”,让人哭笑不得;突然像抽筋似的,在大街上赤身裸体旁若无人,扮个雕塑模样呆立良久,然后就成了报纸电视台争相报道的新潮流倡导者,让人莫名其妙——好像这个时候就鼓励着越出轨就越新潮,越变态就越艺术。在很多时候,行为艺术成为人性中残酷和变态的护身符,成为沽名钓誉玩弄噱头吸引眼球的遮羞布,在闹市中胡闹的所谓个性表现的行为艺术也是这种逻辑的产物——十足的伪先锋、伪叛逆。污七八糟的颜料浇向裸女就能表现环境保护意识?在手术台上把猪的胸腔打开,露出跳动的心脏,然后再缝合好,就能展现一种人与动物间的良好关系?将10吨苹果倾入水池中,就能演绎生命从新鲜到腐烂的过程——难道只有心理变态、行为怪异才能求索人性的深度。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假借艺术名义在招摇撞骗。

那些伪行为艺术家们在摧残着艺术。片面追求行为形式越夸张、越残忍、越恶心的艺术方向,已经使行为艺术仅仅成为一种虚假的文化姿态,一种哗众取宠自欺其人的作秀。而行为艺术的终极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都变得不再重要,代替这些的只有调侃、滑稽和怪诞。行为艺术变成玩乐和刺激和性的哗众取宠的艺术,热衷于感官刺激,津津乐道于残忍的凶杀和血淋淋的恐怖、赤裸裸的性表演,过分地张扬震撼和媚俗,加上许多“行为艺术家”衣着古怪、言行粗鲁、吸烟酗酒、性欲混乱、暴力吸毒,行为艺术已经从警醒般的精神革命走向玩弄精神,亵渎艺术,走向彻底的虚无主义和病态的自恋主义。而这一切,都是以艺术的名义。

这种病态的行为艺术也在影响着年轻的一代,有女大学生裸坐在图书馆前自称行为艺术,还有曾经就看过一则新闻,一个国外大学生食用自己胯骨上肉作为行为艺术作业,还有些之前看过的新闻,那些大学生所谓的行为艺术,低俗到我都难以启齿。这些年轻的一代不应该被这些血腥暴力色情的行为艺术形式带歪,做出这些让人看不懂的行为,这种行为艺术只是哗众取宠,他们应该用更理性,更积极的方式去展示自己的想法,释放自己的天性。

说了以上这么多,关于纯艺术的需求,大大小小艺术家的泛滥,艺术家一招鲜,书画界交易不正之风,真真假假的行为艺术,这些需要我们这些多多少少和艺术有关系的人引起注意了,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绕不过三个字“钱”“名”“权”。国人对这三样东西的追求是强烈的,这也是因为我国当下的国情导致的。解决的首要办法就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民智,不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应该首先端正自己的想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认清自己的能力,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要盲目追求名气,地位,金钱。在此,我希望国内的艺术风气能在不久的将来变得好一些,希望以后大家做什么事都是听从自己心里的声音,是被浓厚的兴趣指引因而才从事艺术,也希望重新艺术变得纯粹起来。

猜你喜欢

画家艺术家艺术
酷炫小画家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