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改饲”催生我州旱作农业新革命

2018-02-15孙爱华鲁鸿佩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临夏州旱作饲草料

孙爱华,鲁鸿佩

(1.甘肃省临夏州畜牧站 甘肃 临夏 731100;2.甘肃省临夏州农牧局,甘肃 临夏 731100)

临夏州常年干旱少雨,年平均降雨量537mm,蒸发量1198~1745mm,自然灾害频繁。全州农村人均1.4亩的215.3万亩耕地,近一半属于旱作农业区。如何在坚持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深入推进“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农村“三变”改革,实现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提质增效,助推我州脱贫攻坚步伐是州委州政府一直着力破解的重大问题。我州以“粮改饲”为抓手,把籽实玉米改种饲用玉米,通过玉米全株青贮、秸秆黄贮将以前废弃的秸秆变废为宝转化为优质饲料;把农民的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和村级组织,使土地资源变为股权,从中获取股权分红和经营收益;农民从以往的分户单干变成了企业、合作社的股东,这些做法其实就是农村“三变”改革的重要体现和成功实践。如果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引发了甘肃省旱作农业的一次根本性革命,打破了甘肃农业生产多年来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遭灾、年年抗旱的困局,那么,如今依托的“粮改饲”和秸秆饲料化利用新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在临夏州旱作农业领域掀起新的革命。

1 重要意义

“粮改饲”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的农耕文化以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展开的一场伟大变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粮改饲”概念的重要内涵是将现有的种植业“粮-经”二元结构提升为“粮-经-饲”三元结构,使土地资源和产业要素在农牧业间进行合理配置,将有效提高土地生产效率,推进农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牧产业升级。通俗点讲,就是在籽粒玉米集中种植区,引导种植全株青贮玉米,同时也因地制宜的在适合种植优质牧草的地区推广牧草,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具体实现路径上,要以发展规模养殖为载体,以提高种养效益为目标,抓好“种、管、收、贮、用”等关键环节,大力实施“以养定种、种养结合、草畜配套、草企结合”发展战略,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循环发展、生态发展、绿色发展、链式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2 成效和启示

2.1 “粮改饲”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我州从2005年开始推广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通过12年的发展全州玉米种植面积由2004年的4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37万亩,占粮播面积的69.2%,玉米产量达到50万吨,占粮食总产的62.4%。同时,牛羊养殖的快速发展,对优质饲草需求量逐年增加,玉米种植面积过大,一方面造成秸秆资源的浪费,种植效益下滑,另一方面又挤压了饲草料种植,导致优质饲草料短缺,养殖成本过高、养殖效益不高。实施“粮改饲”,就是把生产籽粒玉米的面积调减下来,生产市场急需的优质饲草料,为养而种、以养定种,增加有效供给,提升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质量。

2.2 “粮改饲”是优化种养结构的有力措施

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我国农业一直在围绕“吃饱”做文章,种植业首先要满足口粮需求,畜牧业处于从属地位,只能用剩余的粮食和农副产物作饲料。近年来,我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人均口粮消费持续下降,饲料粮消费快速增加,特别是牛羊养殖的快速发展对优质饲草料的需求进入快速增长期,优质饲草料不足成为制约草食畜牧业发展瓶颈之一,实施“粮改饲”正好补齐了这块短板。“粮改饲”的起点是粮、方法是改、目标是饲、关键是用,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种养结合方向,打破原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割裂的状态,统筹考虑种养业的协调发展,建立完整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增加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的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打通种养业循环渠道,按照为养而种的原则,推动种养关系和要素的第二轮调整,构建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种养一体的和谐格局,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

3 总结

以“粮改饲”为主的玉米秸秆饲料化工作,顺应了农牧业发展新形势,有力拉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节本提质增效,为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动能,促进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加快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有效连接了种养双赢链条,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立草兴牧、农牧互补、草畜联动、循环发展、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新路日渐明朗。

猜你喜欢

临夏州旱作饲草料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反刍动物饲草料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估
饲草料产业体系构建的瓶颈与突破
浅谈发展饲草料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临夏州走访纪实
三个“百亿”产业撑起脱贫梦
清丰县奶牛饲草料霉菌毒素污染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