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异质同构特征

2018-02-14赵鹏飞

西部皮革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西竞技传统

赵鹏飞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将体育视为一种文化,这本身就是体育研究的一大独特视角,它摆脱了以往 “以教育观体育”的思维束缚,开辟了多层次、多方位研究体育的先河。中西体育研究的不断深化就反映了这一点。在研究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中西方体育文化异质同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1 中西体育文化的异质性

中西体育文化以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以往对于中西体育差别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以文化三层次理论为基本思路,对中西体育的思想理论层面进行比较。

有文认为,中西体育在各方面的差异都非常显著。中国传统体育思想植根于阴阳、八卦、五行理论等之中,而西方体育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而中国传统体育思想重人体自身与外界的统一及自然界的和谐,西方体育是解剖学、生理学等各种学科的综合运用;中国传统体育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西方体育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形体美。

二是对中西体育进行体育性质的整体比较。如李力研认为以中国传统体育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是哲学体育,其实质是对宇宙的把握;西方体育则是一种物理体育,其实质是对生命的展现。

2 中西体育文化差异原因探微

2.1 西方文化特征

2.1.1 竞技与冒险精神

西方体育文化发祥于古希腊。希腊文化对西方近代竞技体育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希腊三面环海所形成的海洋文化使他们形成了善于竞争的民族性格。西方体育文化与其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相适应,从而形成了重视“练形”、健美,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透出了强劲的阳刚之气。西方体育的竞技观是对力量的崇尚和对肉体的赞美为基础。其体育文化是一种征服型文化,他强调通过挖掘身体的潜能,不断突破身体的极限。西方体育主张通过身体锻炼,促使肌肉,骨骼的强大,从而促进机体机能的健康。西方体育注重竞技力的培养,注重肌肉与身体的发达,却忽视了精神与外形的和谐。

2.1.2 进取,独立和拼搏意识

西方家庭从小便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和自我拼搏意识,很多小孩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离开父母,体验生活。因而在同龄的中国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式生活模式时,西方孩子已经仗剑走完天涯,他们开始毫不含糊地跟母亲谈论“我想去月球看看”的想法。我们可以从目前及其有影响力的美国职业男子篮球联赛(NBA)中可以看出西方运动员的那种拼搏精神,那种对于胜利,对于荣誉的渴望。让我们肃然起敬,也让我们国内的某些篮球运动员羞愧难当!这是我们体育人必须要学习的一种精神!

2.2 东方文化传统

2.2.1 内敛与静养模式

中国人向来提倡内敛,主张静养,因而在公园很容易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练习太极。加之东方数千年积淀的传统保健观念,蕴涵着人体生命科学的丰富内容,对指导人们的保健活动,有很大地意义。在奥林匹克运动文化风靡世界的今天,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逐步被世界所熟知。从审美上看,中国人崇尚超人的智慧和唯美的道德情操。中国人讲的形体美,首先是“生而长大”,即是父母给定的而不是后天练就的;其二是讲貌美与神韵。在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思想里,中国人崇尚的是仁、义、礼、智、信,而不是体育运动本身。倡导的是君子之间以礼相待的礼仪规范而并非像西方体育文化一样钟情于对各项身体素质的比拼。在这种重道德轻肉体的观念之下,国人的身体素质只会每况日下。这说明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使体育尤其是古代军事体育为仁义礼乐服务。

2.2.2 底蕴与优秀传统

世界体育的发展史表明,世界体育率先发端于于东方。早在公元前5千年,东方体育就开启了其文明进程并领先于西方,这一时期的东方体育不仅对后来的西方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对整个世界体育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方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底蕴,儒家文化在此基础上生根发芽,“顺天应时”、“不违天命”便是儒家文化最基础的内涵,因而造就了东方人性格中的“随和”、“谦卑”,并以此为主导去支配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繁衍出中国体育文化不以竞技为主,多作为交流感情增进交往的媒介与桥梁。诸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标语在中小学校园随处可见。这一传统在东方一脉相承并发扬光大,成为东方民族的一大结构稳定、形态独立的体育文化体系。

3 中西体育文化的趋同

目前,世界文化在互相开放和交往中日益趋同,中西体育由当初的相互排斥转为互相学习与融合,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体育开始了与西方体育的冲突与交融。

3.1 练养结合,动态平衡

中西体育文化中人们对竞技观,对保健养生的不同认识而决定了其活动内容,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基本运动模式。西方重视体格,喜欢挑战极限,渴望胜利,注重竞技,其主要运动竞赛大都属角力、跳跃、拳击、赛跑、掷铁饼等力量型的运动,其竞赛以展示体能的高低为特征。而中国运动方式大多呈技术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力量型的竞赛中崇尚“四两拨千斤”的技巧,以展示技术技法的娴熟程度。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极大满足,人们转而渴望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并且更加注重对自己身体的保养。而东方的体育思想中正好提倡修身养性,所以西方一部分人逐渐开始了解中国养生理论与保健方法。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分享人类智慧的结晶,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3.2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如今,西方的网球、游泳、篮球、足球等项目已成为中国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以及全名健身的主要内容,西方体育中的平等竞争等竞技观念已深入人心,并且影响了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一部中国近现代体育史相当于中西方体育文化相互排斥到相互学习的历史演义。中国传统武术吸取了西方体育竞赛方式,形成了散打竞技,气功引入了现代科学理论,龙舟、风筝等老少皆宜的休闲运动,逐渐得到西方人的接受和认可,成为了中西方共同的娱乐和比赛项目。这体现了中西方在体育文化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有逐渐融合的趋势。研究者指出,以奥林匹克主义为主的西方体育观念“和平与友谊”、“平等地公平地竞争”、“体育为大众”、“重在参与”等思想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健康长寿观、自然养生观、形神相关论、动静相关论、人天相关观等体育观念被西方体育不同程度地接受;由于文化的传播,中西方在体育活动方式,锻炼方法与手段上都不断的趋向一致,西方的摔跤、举重、拳击被中国接受。网球、橄榄球也被引入。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冲撞与融合,必然导致新一轮人体生命科学的革命,其最终结果必将是促进了人们身心和谐发展。东方体育文化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融养生健体、道德教育、娱乐竞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在西方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影响下,东方体育文化不再是封闭环境里的自足体,而是在同西方体育文化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的汇流中迅速发展。

3.3 内外兼修,融会贯通

东方体育文化讲究内养,内练的途径以强身健体,西方体育文化强调绝对的力量,强壮的身体,注重不断的挑战自我,锻炼自己的体格。我们应将这两种不同的能力培养和教育融为一体,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健身锻炼能力、竞技和竞争能力、自立和应变能力、娱乐消遣能力,还应从学生的精神面貌,意志和品格中去探索其内在涵义都更为深刻的内容和实质,内外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体育有新的理解并且更加热爱体育活动与竞赛,可以为终生体育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体现“因才施教,全面育人”的内涵,为培养和塑造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青年一代打下了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中国的文化自殷商以来,代代相传,不断地创新,向前发展,虽多有曲折,却从未中断。世界体育文化如此,我国的体育文化也是如此,因而在全球化模式下进行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就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

[2] 袁敦礼,吴蕴瑞.体育原理[M].上海:上海勤奋书局,1933:150.

[3] 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4]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5] 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6] 吴键.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关系问题的探讨[J].体育教学杂志,1999,(2).

[7]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

[8] 王占春.体育课教学改革实验教案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4.

[9] 王则删.学校休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6.

猜你喜欢

中西竞技传统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竞技精神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花与竞技少女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