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荆州花鼓戏发展与传承

2018-02-14汤俊峰

精品 2018年5期
关键词:潜江花鼓戏荆州

■王 檬 汤俊峰

武汉东湖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与作用,将其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文化遗产的思想理论占有重要位置。

2006年,潜江市申报荆州花鼓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经仙桃市申报,荆州花鼓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荆州花鼓戏的起源与形成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是我国长江流域古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荆州花鼓戏的历史渊源缺乏文献记载,其最早的起源记载在屈原的《九歌·礼魂》,民间歌舞与田歌和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源头。早期民间百姓用锣鼓的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相应变化,表达对生活的感受情绪等。随之传唱的民间小曲与民间活动融为一体,构成了荆州花鼓戏的起源,正是在荆州这块腹地上孕育着各具特色的民间活动,成就了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荆州花鼓戏。

1955年改革音乐唱腔,由一唱众和、锣鼓帮腔改为弦乐伴奏,表演艺术水平大为提高,演出规模和地区扩大得到了更多地区的政府的关注,先后建立了天门、潜江等第一批县级花鼓戏剧团,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性的发展,花鼓戏的内容和表现更为丰富。“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 ,各县花鼓戏曾被撤销,阻碍了正常发展,直到80到90年代,花鼓戏发展到鼎盛时期,其中潜江花鼓戏剧团,根据曹禺名著《原野》改变的荆州花鼓戏两上北京。荆州花鼓戏作为江汉平原戏曲文化的代表,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 荆州花鼓戏的发展与创新

一部戏曲就是不断创新、不断积累、不断发展的流变史,只有不断创新,戏曲这门古老的艺术才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荆州花鼓戏此次创新重在创新内容,即是表演、导演方面的借鉴于京剧和其他剧种,主要表现在形式与手段上:音乐与台风。在艺术生产方面,如表演、导演、音乐、舞美都要做到以我为中心,兼收并蓄,不断提高生产的质量和数量,满足各个层面的审美需求。传播以及宣传荆州花鼓戏文化的途径的创新:以专业剧团为轴心发展民间业余剧团,因长期活动在民间,是繁荣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借助电影、电视等现代科技广泛传播戏曲艺术。

3 荆州花鼓戏的传承

荆州花鼓戏,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生命力的独特价值,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史、中国音乐史以及挖掘荆楚民间文化艺术,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与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借此机会我们“初心”暑期实践队特地赶赴湖北潜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深入当地民众,亲身感受花鼓戏文化在潜江的发展与传承。通过与当地花鼓戏传承人、文化馆的拜访与接洽,系统地了解花鼓戏的历史、文化与现状。而在与花鼓戏传承人的聊天中,我们才真正地领略到了花鼓戏的精华所在,亲身地感受了花鼓戏文化的内涵,开阔了视野,不再局限于文字描述的苍白,其唱腔悠扬、甜美、悦耳;表演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湖乡生活和湖乡风貌,又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观看了花鼓戏演员表演的乡村爱情戏《十二月等郎》,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此剧非常有特点:一是写实,真情实感,贴合百姓生活;二是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由此可以看出,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泉,脱离生活去玩技巧是没有出路的;剧本,仍然是一剧之本,没有好剧本,即使一流的导演也无用武之地;变革和创新是戏剧的生命,守旧,生命就会枯萎。实践队员非常荣幸能得湖北花鼓戏大剧团孙世安亲身传教,感受到了花鼓戏的一些唱腔(比如颤音)以及入场的步伐姿态。花鼓戏确实有一种让人为之着迷的特点,通过此文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种文化,也想让更多的人融入保护传统文化花鼓戏的行列中来,做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戏曲它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具有它真正的灵魂。其实不论是戏曲还是其他的传统文化,都需要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广博的知识、鉴赏美的心灵去欣赏、去体会,发现它们其中的美妙与艺术。

猜你喜欢

潜江花鼓戏荆州
论数字时代湖南花鼓戏的整合传播
潜江小龙虾:一筐拍出28万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特征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潜江小龙虾盛装出国了
大集团坐阵,潜江汇联将携手4家基地公司,重点发展华中小龙虾料
小龙虾成为国际新“网红”
当代情境中的乡村牧歌——评花鼓戏《虾戏稻香》
崛起的荆州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