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企业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2-14■黄

精品 2018年5期
关键词:投融资基础设施建筑

■黄 鸣

广西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近年来,随着国家交通事业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除了专业承接基础设施项目的交通建设集团、路桥建设集团等,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行业也充分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长期以来,承接由各国有投融资平台发包的基础设施项目是建筑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式。然而,随着《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即“财金〔2018〕23号文”的实施,各类金融企业不得向包含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内的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提供债务性资金,地方企业要想深化融资渠道,就只能购买地方政府债券;对建筑企业而言,财金23号文的实施改变了其基础设施项目的承接方式,充足的、大量的资金投入是其能够分享基础设施建设板块的有力保证;但同时又使得施工过程资金风险进一步加大。对于建筑企业而言,科学分析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并做好有效的风险把控刻不容缓。

1 建筑企业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必要性

1.1 拓展新的市场领域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这就使得在很多行业中存在着一定的进入壁垒,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也不例外。对建筑企业而言,一方面,其通常会通过投融资的方式参与到基础设施项目中去,获得市场领域的进入权;这种通过投资拉动施工承包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建筑企业的业务层级,并扩大了其业务范围。另一方面,这种投资渠道在避免市场及行业壁垒的同时,充分地掌握了一定比例的市场资源,为企业发掘并储备了发展所需的投资项目,有利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2 延伸企业高端产业链

低端的产业链利润普遍较低。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建筑行业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很多中小企业在大型项目中的设计、施工、承包业务尚不成熟,这就使得其只能以分包的形式处于建筑产业链施工业务的微利阶段。近年来,在市场化作用下,建筑企业的竞争十分激烈,以资产经营带动施工生产已成为很多施工企业解决经营难题的重要方式。其通过多种资本运作方式使得企业由传统的专业工程施工变为多元化项目经营;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自身具有了承包商和投资商的双重身份,使得企业的业务逐渐向产业链高端转移。

1.3 实现项目投资利润最大化

资金的充裕程度对于建设项目的作用十分明显。其不仅能保证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材料支持,更能促进建设施工的过程发展,保证施工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越来越多,而在财金23号文的影响下,施工过程的资金来源相对紧张。此时,投融资在建筑项目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建筑企业要想在成本把控的基础上,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通过投资带动施工生产,做到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联动及承包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项目投资利润的最大化。

1.4 避免产业政策调整对单一业务企业的影响

经济的波动会对建筑行业造成直接冲击,而政策调整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一旦企业的业务比较单一,仅进行施工承包的话,面临政策调整而引起的产业链利润变化时,其抵抗能力较弱,不利于企业的风险把控。而一旦充分参与企业项目的投融资环节,其市场效益的回收渠道较多、利润空间扩大,有效地避免了产业政策调整对企业造成的经济影响。

1.5 国家PPP项目规范化的需要

作为一种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运作模式,PPP模式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由国家政府、社会资本等共同参与,一起完成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部分省市PPP项目发展缓慢。有专家指出,承包商融资不利是PPP项目建设受阻的重要原因。为促进PPP项目的创新与发展,国务院于2017年开始,正在将PPP条例作为立法工作的重点,开始对PPP项目进行规范化控制。具体来说,国家采用法律性的条例对PPP项目的主体责任、债务风险、发展规范、奖惩机制等进行了控制,譬如,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当国有金融机构向企业或PPP项目提供融资时,将以 “资本金穿透”的原则对项目资本金进行审查,确保融资主体的资本金来源合法合规,因此,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有效及时地参与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前期投融资环节,是保障企业基础设施投资现实落地及后期获取收益的重要工作内容。

2 建筑企业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风险来源

2.1 市场风险因素

政策的调整、经济的波动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都会引起一定的投融资风险。当前环境下,建筑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融资受“财金〔2018〕23号文”冲击较大。在23号文中,为避免建筑企业捆绑国有金融企业,造成政府债务堆积,国家要求国有金融企业落实《金融法 》等相关法律要求,譬如,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方式,金融企业都不得向地方投融资平台提供债务性建设融资。这使得建筑企业传统获取工程款的渠道发生重大变化,间接造成企业投融资风险的加大。另一方面,国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渠道的收紧,使得建筑单位市场融资难度加大,且加之行业壁垒的影响,容易陷入多个企业恶性竞争的局面,不利于行业的规模化良性发展。

2.2 非市场风险因素

建设施工是建筑企业的基本业务。对于基础设施投资而言,此环节也是其主要的非市场风险来源。基础项目设施直接影响国计民生,一旦企业参与其中的投融资,就必须确保施工质量的高效性、高质性。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巨大,周期较长,因此就需要项目的决策、施工、竣工等环节做好风险把控。具体来说,设计是否合理、机制是否健全、筹备是否完善、施工是否标准等都会对其在基础设施项目中的投融资造成影响。只有正确把握这些非市场风险因素,才能确保建筑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确保其投资获得合理的回报。

3 建筑企业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对策分析

3.1 策划决策阶段对策分析

(1)关注政策导向,实现企业投资区域战略化

“财金〔2018〕23号文”虽然对建筑企业的融资造成一定风险,但同时,建筑企业应当认识到基础设施项目多属于重大建设项目,国家仍然高度重视这些项目的投资与发展。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在这些方面做好风险的预防和处理,并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融资能力和渠道。譬如,充分理解国家金融体系和财政政策安排,制定好PPP项目类型控制、伙伴选择、合同管理、绩效评估和退出机制,以及和工程结算等进行重点把控。同时,针对投资领域的重点,做好区域、市场等因素的划分。目前,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等板块都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来源,企业要想搭上国家发展的“顺风车”,就必须要对自身的资金能力和作业能力进行测评,确保其投资的类型对口,有利于实践过程中操作把控,只有这样,才能在增强自身投融资能力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自身的投资风险。

(2)细化投资合同签订及风险转移

公平、公正的合同内容是保证企业投资效益的主要法律手段。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过程中,建筑企业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法律服务团队,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合理策划各方的责权利、对风险点进行明确规范和细分,确保风险承担的合理性。同时,要做好风险转移等补偿条款的内容规范,譬如,以可调价的方式进行总价控制,基础设施中的拆迁补偿一旦超出预支款项,应与政府协调获得一定补偿等。通过这些方式的控制,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投融资风险,保证企业利益。

3.2 设计施工阶段对策分析

(1)注重设计勘查

施工现场勘查是确保施工设计科学合理的重要保障。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言,其项目的勘查设计一般由政府进行。但在实践过程中,一旦这些设计可行性不高,就会造成建筑企业施工难度的加大,造成施工参与投资风险。因此,在设计勘查环节,建筑企业应当组织专业的勘测人员实际勘查现场环节,结合政府建设要求做好内部的施工设计,然后通过与政府的协调,实现设计内容错、漏、差项的技术更正,进而确保设计内容的科学合理,为后期的项目预算,操作施工等打下良好的基础,避免了设计环节的风险影响。

(2)完善变更机制

对于基础设施,尤其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施工区域往往集中于城市人口集中区或是占用大量沿线农田土地、村庄,建设过程和建设质量对于周围人员的影响较大,因此,为充分保证施工的经济性、合理性,在实践过程中就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此时,必然伴随着一定的设计变更。此时,建设单位应做好变更机制的完善,具体来说,核定变更材料的使用、确保变更审批的流程规范、把握变更签证的科学及时等都是机制变更的重要内容。

(3)规范施工过程

施工过程的规范包括施工筹备和施工进行两个环节。在筹备环节,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能够确保施工过程的有效进行;在施工过程中,人工、利率、税收、材料等都会对施工的进行造成影响,导致工程结算超出预支,造成一定的经济风险。因此,在筹备环节就必须对各种材料的费用及设备、人工等做好正确把握。而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组织的高效简洁化、施工过程的规范严谨化,以及造价控制的科学合理化等,都可以有效地降低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风险。

3.3 竣工验收阶段风险控制

竣工验收属于项目建设工程的最末端,做好该环节的决算控制能够合理地把控工程风险。验收过程中,建筑企业只有准确计算工程量,合理、科学地做好竣工审计的每个环节,才能确保工程决算的顺利通过,避免发生工程决算风险。但就实践过程来看,目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多采用PPP模式,涉及建设环节多、任务量大,专业众多,工期较长,这些因素为工程的竣工验收带来较大风险。竣工验收过程中,投资者要根据项目设计的图纸信息、变更信息、工程量清单做好工程量的准确把控,并且,科学的根据计价方式、合同条例等内容进行风险转移与分担,从而实现竣工阶段风险的合力把控。

3.4 回收投资阶段对策分析

回收投资是整个投融资运用互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回收投资环节的风险把控是投资风险把控的重要内容。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回收投资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工期。通常,PPP项目的工期普遍较长,这就使得在回收投资阶段,部分项目中规定的条例缺乏可操作性,加之计价方式、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使得企业投融资回收阶段风险较大。在实践过程中,回收阶段的防线控制应从两方面落实:第一,在投融资前就进行工期的预算,并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拿出预案,将风险控制在一定区间。建筑企业还应对现有的投资资源进行划分,确保短、中、长期相结合的投资模式得以实现,从而实现企业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风险的分散;第二,建筑企业要注意培养专业化的投融资人才,使得包括回收投资在内的整个投融资过程专业化、复合化和规范化,从而降低投融资过程的风险。

4 结论

鉴于财金〔2018〕23号文的落地实施,国内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冲击,但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实施以及规范化又为具有投融资能力的建筑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只有充分认识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重要性,并科学合理地把控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研究各个阶段环节的风险控制对策,才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实现企业转型过程中的优质、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投融资基础设施建筑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投融资关注榜(2019.6.16-2019.7.15)
6月投融资关注榜(5.16-6.15)
4月投融资关注榜(3.16-4.15)
3月投融资关注榜(2.16-3.15)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