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下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探究

2018-02-13林蔚

精品 2018年1期
关键词:政治传统思想

■ 林蔚

广州商学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势在必行,高校需把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融入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为培养文化自信开辟有效的新途径。

1 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性

1.1 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应对复杂的世界文化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等碰撞出了强烈的火花,西方国家从未停止的“和平演变”,资本主义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植入等,不断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想。而文化自信于国家而言是抵御不良思潮的法宝。我们不能盲目崇拜外来文化,也不能作茧自缚,要以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加强对自身文化精髓的传承、弘扬和创新,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应对复杂的世界文化环境。

1.2 有了文化自信,才能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组成一个国家文化实力的重要部分,它体现的不仅仅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化自信不仅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更能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推动国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

2 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2.1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更佳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在培养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让大学生了解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同时对党的优良革命传统有更好的认识,提升他们的辨别能力,增强对先进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在文化中不断促进自我的完善,提升个性修养和个人精神境界,也更好地促进高校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2 文化自信培养的平台更广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对学生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的思想、行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其中传统文化和优秀思想的教育必不可少,这就为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充分整合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优秀文化,让传统文化涤荡灵魂塑造大学生自信坚强的品格,让优秀文化成为火炬和灯塔照亮大学生前行之路,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

3 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

3.1 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视程度不高

在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存在轻视,导致文化自信培养的缺失,归根结底这是对文化自信在学生成长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集中在综合国力上,而文化竞争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所以作为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以更好地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其次,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关于文化自信的培养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在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无法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效果不甚理想。

3.2 对民族文化认识不到位

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传承与发展流传至今,是珍贵的历史记忆和重大的精神财富。但受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盲目地崇拜外来文化,比如对一些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十分热衷,反观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重阳节等却不感兴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认同和传承。在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无法清醒地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由来、发展历程,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认识不足,文化情感自然而然就会比较淡薄,文化自信心更无从谈起。

3.3 理想信念的缺失

文化自信与理想信念两者紧密相连而理想信念的缺失造成大学生迷失了价值理念。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思想还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西方一些不良价值观念考验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严重,弱化了对本国文化的认同,这也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在纷繁复杂的文化取向中,由于缺乏文化自信的支撑,大学生容易走进严重的自我误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人生目标和信仰的缺失等情况极易出现。因此迫切需要当代中国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脊梁。

4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下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途径

4.1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近年来由于受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不良文化的冲击,使得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和耐心逐渐消失。很多大学生对于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了解不多,真正认真阅读古典四大名著和优秀文学作品的也不多,只是知道细小甚微的一部分,这是很令人堪忧的。因此培养文化自信就要探寻文化自信的源泉。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灿烂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自信的源泉,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书法、茶艺、戏曲等的课程,利用这些课程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领悟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对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树立、培养文化自信。通过课程的开展,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的进行将传统的的优秀道德和行为输入到学生的意识中,得到他们的认同。让学生充分感受我国文化的精华,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

4.2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培养相融合

通过融合促进彼此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思想道德建设既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文化自信培养的支撑点。因此,通过教育内容的整合,发挥出更佳的效果。要注重选择和分辨教育内容,不是一味地进行内容的融合,那样反而会影响教育效果。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契合点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做到与时俱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积极传播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力量为推动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在文化自信的培养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让学生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其次,在文化自信培养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现实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有着引领作用,与时代同行才能更具活力。

4.3 丰富教育手段,搭建多样教育引导平台

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通过教育手段和方式来实现。一方面要抓住课堂这一主阵地,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将中华文化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共鸣,潜移默化进行引导,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要抓住第二课堂这一载体,使课堂得到有效的延伸和拓展。在重大的节庆日和纪念日来临的时候,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纪念活动,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传统的优秀道德和行为深深贯彻到学生的意识中,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利用好节日这一平台,设计相关的教育活动,这样可以使得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文化自信的培育更加有效和突出。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文化自信培养的有效载体。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利于学生去感悟、感受文化,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文化自信,同时也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4 注重开辟网络阵地

新媒体的发展给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渠道,高校应该抓住新媒体这一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的渗透。时代在进步,教育领域也不能只抱着一根粉笔、三尺讲台的传统授课方式了,也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网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网络不仅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双方的互动更加便捷,同时在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方面更加贴近学生,教学方式更加生动灵活,所以更能激起大学生的兴趣。因此高校教师要从强化思想引领、打造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工作方法方面入手将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新时代特点,选择合适的文化教育载体,设计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得到学生的认可,充分发挥出网络阵地的作用,使文化自信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结语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基石,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多元化的思潮强烈的冲击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尤其是正处于三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文化自信的缺失,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不仅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强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范晓慧,金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32)

[2]孙桂林.高校育人路径新探— —将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J].教育现代化,2016(19)

猜你喜欢

政治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