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

2018-02-12肖龙兴

精品 2018年2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大学生

■肖龙兴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1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与成因

1.1 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最突出的特点的是主体身份的特殊。因为参与高校网络舆情的人员以大学生为主,他们所在的年龄段、心理等,让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特有的生活状态,这些决定了他们表达自身观点方式的特殊性,与其他群体有明显差异。把大学生作为主要主体,与社会其他主体的相同点是,身份的不确定,且也较为隐蔽,会形成聚众效应,即互联网中,建立了多个虚拟社区,用户登录这些社区均用虚拟的身份,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没有身份、背景的差异,宣泄内心的情感,由此,引发的现象是,增加了网络语言的挑逗性,有些语言甚至会用低俗的方式表达,语言沟通中放荡不羁,有时也会出现为坚持个人意见,在网络上争吵的情况,让网络环境变得无序,致使不实的言论大量传播。此外,用户查看对方的身份时,得到的信息只是代码,且代码是在过程中随机生成,用户用某一代码发表言论后,可更换身份,用另一个身份浏览信息并发表言论。但舆论的主体会因为共同感兴趣的内容聚集在一起,共同发表意见,这些舆论集合后,会形成大范围的舆论思潮,让舆论具有集合性的特点[1]。

针对这两点,要求高校实时关注校园网络舆论的变化,且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发展呈现为两个发展趋势,独立、现实,凸显出个性化的特征。

高校所在的环境是社会的大环境,而大环境也在网络环境中,所以,大学生可在网络的环境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当下,各地区与各国之间的沟通更为紧密,多方面的交流不断深入,信息传播的渠道随之增加,大学生接收并阅读这些信息后,个人的意识形态会有稍许改变,逐渐形成多元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下,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更为独立。

1.2 成因

对成因的分析,可为高校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提供辅助,而经过分析后,可以把成因定义为以下两方面:

其一,常规渠道的不足以及信息传播的不通畅。因为常规观点表达渠道的不通畅,学生不得不更换观点表达的渠道,比如网络。一般情况下,舆论观点的表达有主体、客体的区分,会通过常规和非常规的方式表达,常规渠道包括报纸、广播等,非常规即为网络论坛。由此,高校会在校园中开设两种渠道,其一是学生主动表达的渠道,其二是被动表达可使用的渠道,前者是意见箱,后者是座谈会等,高校大学生的年龄段多在20左右,有特殊的意识形态,会为了未来的发展设立理想,并愿意为理想奋斗,但因为社会正逐步转型,一些机制还需完善,且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正确、积极地引导,一旦遇到社会问题后,经常会在未经思考的情况下随即发表言论,同时,内心也会承受社会为其施加的压力,因此,大学生群体有大量潜在的问题,特别是个人观点很难从正规渠道发出的情况,就会在网络上发布,形成网络舆情[2]。

其二,高校内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影响。高校为保持校内管理的有序,会制定相应的制度,这些制度可被认为是中介性事件,对应的对象是校内的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涉及学校与学生的利益。在中介性事件与学生利益直接相关后,学生必然给出反应,但制度、规范不是既定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出更改,给学生带来“刺激”,其可细分为不同的分类,包括“显刺激”、“隐刺激”、“大刺激”等,其中“显刺激”是事件直接影响舆情的发生,且学生认识到,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服务质量变差,而如果是“隐刺激”与“大刺激”,则是一段时间后,学生才有这一意识,或是给学生带来了长时间的刺激。从某项研究得出,如果出现某个舆情,它的出现是多个因素整合后的结果,而这会受对应事件透明度影响,也就是,如果学校制定某项规定后,并让制度内容高度透明,会便于学生认识,也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也就是,基于双方利益的冲突,大学生受事件刺激,会形成小的群体,共同表达言论,形成网络舆情。

2 高校网络舆情的危机与应对

随着高校网络舆情的出现,大学生可能会在舆论的引导下,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同时,形成新的社会理念,有对社会事件错误的理解,特别是出现信息异化后,会对言论发表的主体、客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影响校园环境的和谐。

2.1 危机的表现形式

对于危机表现形式的阐述,是基于云南某高校,分析了其网络舆情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了解网络信息的渠道,参与网络评论的方式等,以及高校对舆论的处理,其一,对于大学生信息获取的渠道,是学生会借助网络平台,从网站和网页内得到信息,完成信息的沟通,让双方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且调查后,发现微信等聊天工具、微博等均是学生得到信息的重要途径,从报纸、杂志等得到的信息较少,从这些信息中,可以了解到社会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但信息内容真假不一,一些学生被虚假信息影响,导致对事件产生了理解错误,形成小的团体后,在网络上发表舆论,形成网络舆情,影响校园环境的稳定;其二,学生参与评论的方式,现在,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讨论社会事件的主要平台,同时也包含其他网络,在某个事件的发酵中,持续讨论,评价对方的观点,因为双方一致的不一致,出现网络语言暴力;其三,大学生对信息评论倾向,收集事件信息,并从不同角度分析,是大学生对某个时间评论的方向,经过调查后,发现大学生对各类问题均有较高的关注度,但可能因为对具体规定与内容的了解不足,发表错误言论;其四,高校对舆论的处理,实现高校网络舆情的优化管理,是基于大学生心理的变化,以及专业人员与网友对事件的质疑,采用相应的对策及时处理,避免舆论进一步扩散,但该高校对信息的处理并不及时,导致信息异化。

由此,对危机表现形式的介绍,是从得到信息的渠道、参与评论的方式,以及高校对舆论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讨论,而这几方面最终的表现均为信息异化。其带来的危害如下:

2.1.1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思维

它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计算机与网络为学生日常学习与工作带来了便利,但如果大学生上网时间过长,学生的视力与身体机能会受到影响,身体健康下降,同时也影响个人的心理,出现错误的思想与意识。求知欲是大学生探索信息的动力之一,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接收网络信息,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让大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影响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属于思考,个人创造力很难发挥。

2.1.2 影响校园和谐

网络是大学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平台,会通过网络了解社会时事,查阅与学科相关的资料,但若是过度沉溺,将影响个人的自主探索,基于错误的信息形成错误的理解。即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如果虚假信息大量传播,会让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意识,同时,大学生对信息的辨识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校园网内有害信息的增加,会在无形中增加校园网信息处理的工作量,且又因为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学生无需顾忌自己的真实身份,可以说出与社会道德、规范不一致的言论,一段时间后,学生之间真实生活的交流减少。所以,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过度沉溺,以及事件舆论的发表都会影响,以及校园网内信息的真假,都将影响校园环境的和谐[3]。

2.1.3 影响社会稳定

网络舆情是当下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某些社会事件发生后,可以通过网络舆论,评价事件,并从事件中引申出与社会相关的内容,引起社会群众对这个事件的关注,但大学生过激、错误的言论,可能让人们产生错误的认识,向错误的方向引导舆论,影响社会稳定。

2.2 应对方案

2.2.1 大学生身心健康与思维危机的应对

补充校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高校网络舆情出现后,校内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改变价值观念,对此,各高校必须根据现有网络舆论出现的特征,完善校内的网络环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的改变,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引导方案。同时,也可建立网络舆情运行机制,控制网络事态的发展与舆论的传播,筛选观点,进而保持学生的思想健康,控制网络舆情的出现。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提升信息素养。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对某一事件认知的曲解,或是思想偏激下给出的言论。心理健康是人的心理不会被事件影响,在面对不同情况时能够保持理智,有积极的心态,所以,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引导,是积极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把心中的不解、困惑表达出来,给予解答,缓解其内心抑郁的情绪,对与社会事件相关的观点有正确的看法,也就是,让大学生有正确的情感与意识,会用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提升个人的自觉性,不会盲从信息。而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通过教育,强化其信息意识,拓宽其了解的知识领域,同时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形成信息道德,其中信息道德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信息伦理,具体的引导方案是,开设专业课程,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完成实践,让学生正确辨别信息。

2.2.2 影响校园与社会和谐的应对

开展网络教育,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高校学生在网络舆情中既有从众性,同时又有自觉性,拒绝接受某些信息,同时,高校也会用规范、制度对学生进行强制管理。但最佳的方式是,由校内提供网络教育,通过相关内容的教育,让其增强个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个人的自觉性,在校内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建立网络阵地,增加工作的针对性。目前,网络媒体已基本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而它的影响也已经深入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等,因为网络传播具有自由性,可建立信息的交互,所以在已经建立的论坛 内,人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具有自由性,所以,对这一情况的处理,是教育工作者应树立阵地意识,把互联网变成新的工作阵地,展开预防与处理工作。同时,因为舆论的内容多元化,所以为优化舆情的处理效果,应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处理,以真正解决问题。当下,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存在空、大的情况,理论多于实践,现实性的管理与教育方案不足。而网络环境是多元的,是多个思潮存在的主要空间,为保证大学生给出正确的舆论,教育人员必须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分辨信息[4]。

结语

对高校网络舆情相关内容的阐述,可总结出网络舆情出现的特点与成因,以及危机的具体表现形式,这一形势下,要求各界教育人员与高校管理者应从大学生的角度入手,给出危机预防与控制的最佳方案,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保持社会与校园环境的和谐。

[1]孙莉玲.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治理[J].江海学刊,2016(03):204-209+239.

[2]贾国强.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制、变动规律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02):69-71.

[3]吴彩虹.高校网络舆情演变中的学生思想动态引导机制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04):100-103.

[4]唐亚阳,李亚斌.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2(02):98-104.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大学生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