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大荔设施农业发展经验

2018-02-12王金圣黄麦玲

西北园艺(综合) 2018年5期
关键词:冬枣日光温室全县

王金圣 黄麦玲

陕西大荔专注设施农业发展20多年,已成为“西北设施农业第一县”,享有“东有寿光、西有大荔”的美誉,设施农业成为大荔对外宣传的名片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截至2017年,大荔设施农业面积已发展到38万亩,其中日光温室4.3万亩,拱棚33.7万亩。

1 发展历程

1.1 启动 1993年,位于洛河畔的冯村镇船舍村,作为全县设施农业第一个示范点开始启动。该村两委会领导带领部分村民赴山东取经,回来后50天时间,建成164座日光温室,当年大棚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仅此一项,人均增收400余元。当穷惯了的人们数着大把大把的钞票时,心里那种激动就甭提了。1996年该村又建设了276座日光温室,总收入达42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达2 200元。船舍村由过去有名的烂杆村一下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也成了村村学习的榜样,全县上下开始发展设施农业。1998年,全县设施面积发展到5.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0.61万亩。

1.2 扩张 1999年,县里新一届领导班子确立了发展红枣、设施农业、畜牧、果业四大产业的目标,并把以生产反季节果菜为主的设施农业作为四大产业的重中之重。2000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 《关于大力发展四大产业的决定》,主攻产业规模扩张,在重点发展日光温室的同时积极发展大中棚,当年新建日光温室7 500亩。随后几年,设施农业发展形成有规模、有基地、有示范园、有专业村的生产格局,产业聚集,特色凸显,每年以万亩的速度递增。到2003年,全县设施面积已达10.3万亩。特别是2008年以来,设施农业发展突飞猛进,规模大幅度扩张。县政府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加快设施蔬菜发展的意见》,省政府提出实施“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这为大荔设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定计划、定目标、定任务,通过学习培训、外出参观等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全县出现第二次建棚高潮。当年全县新建日光温室2 500亩、大棚8 150亩,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2008年底,全县设施种植涉及24个乡镇、212个村,面积达15.5万亩,总产达45万t,产值5.1亿元,其中日光温室2.4万亩,产值2.6亿元。仅设施农业一项,全县人均增收500余元,专业村人均增收4 200余元,最高达5 300余元。

1.3 提升 2007年以县政府名义下发了《大荔县农产品绿色行动意见》,产业局制订了哈密瓜、西瓜、黄瓜、油桃等无公害栽培技术,2007年底,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3万亩,冯村黄瓜、羌白西瓜、双泉哈密瓜、埝桥油桃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009年以来,先后推广了“宽墙体、大跨度、半地下式、全钢架”“水肥一体化”“病虫绿色防控”“锅炉促早”等栽培技术,拱棚建设由“中小棚向大中棚”发展,发展标准化示范园、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化育苗站。截至2012年,已建成冯村温室蔬菜、双泉大棚哈密瓜、羌白大棚西瓜等3个万亩镇,船舍温室黄瓜、西埝大棚葡萄、北黄温室油桃、红星大棚冬枣等15个专业村,以及26个专业化育苗站、1个工厂化育苗中心,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注册了“露泉”蜜瓜、“同州”西瓜、“洛水”黄瓜、“高石脆瓜”、“红星”冬枣等20余个品牌。设施农业面积达21万亩,总产73万t。

1.4 转型 2012年以来,大荔坚持“旅游+”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三产融合”和“三农”转型,使现代农业园区向“休闲农庄”“休闲农园”等多元融合方向发展。建成的冯村现代农业园区集“温室采摘、科研推广、工厂育苗、冷链物流、科技培训”于一体,官池牡丹休闲农园集“温室采摘、牡丹观赏、旅游娱乐、生态餐饮、农耕体验”于一体,中节能光伏大棚科技园集“大棚采摘、光伏发电、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小坡万亩冬枣科技园集“大棚采摘、农耕体验、冬枣文化、现代物流、旅游观光”于一体。全县8个现代农业观光园,年接待游客110万人次。

2 发展措施

2.1 抓特色,明晰产业发展方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农业全面走向市场,大荔粮、棉、油、果等传统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问题,效益持续下滑,农民增收缓慢。对此,县委县政府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摆脱农业效益低下的困境,就必须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发展特色农产品上谋出路、求发展。针对“船舍现象”的成功示范,2001年对全县设施农业进行了全新筹划,按照高起点、现代化、专业化的要求,制定了《大荔县设施农业十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东有寿光、西有大荔,创建西北设施农业第一县”的宏伟目标,把设施农业的发展作为农民增收、地方工作的重心来抓。加大项目、信贷、土地、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使设施农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2.2 抓示范,推动产业规模开发 “干部先示范,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是推动产业规模扩张的有效措施。为了抓好产业规模扩张,2001年县委、县政府把创建示范园、搞好典型引路作为推动产业规模发展的突破口来抓。按照“因地制宜、适当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开发”的思路,建立了一批具有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示范园区。当年,全县90个科级、副科级单位共建示范园90个,新建日光温室4 200座,分布在24个乡镇90个村,联结农户3 500户,是大荔建棚数量最多、档次最高的一年。在设施农业发展上,县政府不强推上马。县级主要领导都有自己的“指挥田”和示范田。乡镇领导也有自己的示范点,县设施农业局建立了试验基地,对新品种、新技术先行试验,成功后再向群众推广,让典型引路、效益说话。通过示范,把风险留给政府部门,把经验送给群众,打消了群众的顾虑,调动了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从而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大荔设施农业连片种植、规模开发。成功的示范,效益的驱动,让农民的观念从被动的认为“要我发展”,变成积极的“我要发展”。2007年利用财政整合资金,积极推动冯村、埝桥产业规模扩张,当年新建日光温室面积1 100亩。2009年趁借“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项目资金,提升产业发展,先后在15个乡镇的70多个村新增设施面积1.1万亩。建成1个工厂化育苗中心、15个专业化育苗站、2个省级示范园。全县建成2个万亩乡镇、5个千棚乡、52个百棚村,基本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双泉的大棚哈密瓜,羌白的中棚西瓜,船舍、平王、党川的温室黄瓜,黄营的温室樱桃番茄,北黄的温室油桃,西埝的大棚葡萄,范家的温室小黄瓜、红星大棚冬枣等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名特产品,畅销省内外市场。

2.3 抓服务,促产业升级发展 搞好服务是促进设施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1)建立产业班子,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班人马、一个考核办法”的工作思路,县上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的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门的产业局,在产区乡镇还配备了产业专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开发体系。

2)加大资金扶持。每年协调金融部门至少安排2 000万元的专项贷款用于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2007年,国、省财政资金补助800万元,2009年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 800余万元,用于设施农业的规模扩张及基础设施的配套。

3)出台优惠政策。200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下发了 《关于大力发展四大产业的决定》《关于转发县委组织部、农工部、县人事劳动局、设施农业局 “在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中开展创办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出台了“四优先、三允许、两补助”的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先期发展的干部职工投身设施农业开发,即优先提供建棚田地,优先提供贷款,优先技术服务,在大棚建设工作中成绩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予以提拔重用;在不影响机关工作的前提下,允许干部职工抽出一定时间管理大棚,允许抽调机关富余人员,实行身份、工资、福利待遇“三不变”,常年或轮换管理大棚,允许干部职工提前离岗从事大棚开发,干部职工建棚用地前3年承包费由本人所在单位出资,各部门、各单位可根据实际,发放一定的建棚补助。

4)搞好信息传播和物资供应服务。在产业乡镇和重点村设立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信息员,定期召开例会,及时传达新品种、新技术和市场信息。建立了政府网站,连通了中国农产品信息网及电子农网,使大荔部分名特产品实现了网上销售。在物资供应上,成立了温室大棚物资专营门市部,对种子、草帘、专用农膜等重要生产资料实行定点供应。

5)强化技术支撑。设施农业是一个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必须要有整合的技术来支撑,注重科技人才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在生产技术指导上,以高校、农科院为依托,在冯村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了1 800 m2的专家大楼,成立了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在埝桥建立了专家大院,同时常年聘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进行定期指导,解决生产难题。2009年,县设施农业局与陕西省科学院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为了满足设施农业发展上的技术需求,县上成立了“陕西大荔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实施了“高效设施农业万人培训工程”,举办了高效设施农业技术流动培训班,开通了设施农业技术服务热线电话,全面实施了 “百村千户万人农村科技致富示范工程”,强化科技入户工作,培养科技示范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相继推广了臭氧灭菌、太阳能杀菌、平衡施肥、锅炉促早栽培、大跨度宽墙体温室及沼气、种植、养殖、棚体四位一体等50多项新技术和特大甘密宝、福运来、墨童和博耐、京研系列小黄瓜等200多个蔬菜新品种,使大荔设施农业的发展处在了全省的前列。2.4 抓营销,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1)创品牌。积极实施“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行动和品牌注册工作。2004年设施油桃、哈密瓜、西瓜被省农业厅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007年黄瓜被中国绿色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同时,注册了“同州”牌西瓜,“露泉”牌密瓜、“红星”牌冬枣、“高实”牌脆瓜等商标。

2)抓市场建设。域内县城投资2 000万元,建立了关中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冯村现代农业园区、小坡冬枣科技园区等建立了冷链物流中心,在各专业村建立了2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在县城建成了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域外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了直销窗口。

3)抓产品宣传。在省内高速要道设立了大型宣传牌,利用省内外各种展会和中、省电视台,各大报刊新闻媒体、信息网站进行宣传。

4)抓中介组织建设。目前,全县已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协会组织1 100余家,县乡代办800余家,参与营销的人员达3.2万余人。

猜你喜欢

冬枣日光温室全县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模块化蓄热墙体日光温室研究进展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智耕牛”指尖“种”冬枣
一种锯齿状冬枣采摘装置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北方冬季日光温室番瓜高产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盆栽迷你玫瑰栽培技术
我的冬枣卖了13万!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