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
——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

2018-02-12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西方哲学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王 娟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反向格义”是针对格义而言,传统意义上的格义带有启蒙性、普及性、工具性,“反向格义”则是研究性、专业性的。历史上,我国哲学界以及其他各界一直以灿烂的文化为豪,但鸦片战争过后,这种盲目的优越感在现实面前消失了,并直接影响到了学术研究,哲学研究由格义改为“反向格义”,后续种种思想的变化则进一步导致了研究的无序和混乱,梳理哲学研究的困境、给出未来方向、手段十分必要。

一、格义与“反向格义”和中国哲学思想的简述

1、格义与“反向格义”简述

格义最初是指用我国哲学思想解释佛家用语,东汉时期,佛教自天竺(今印度)传入我国,由于两国的自然条件、生活环境截然不同,原本的佛教教义并不被中国人所理解,中国人以自身的哲学思想解释了佛教的用语,这就是最初的格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学者们发现西方文化的优势之处,对于佛教、道教、儒家等流派思想的理解产生了质疑,文化的优越感渐渐消失,民国时期,以胡适、冯友兰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哲学家引领了思想方面的变革,将“反向格义”引入到研究中。“反向格义”不再寻求以中国哲学思想解释西方事物,而是改用西方思维解读我国的种种现象,从文化交流的角度上看,其体现了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但由于民国时期我国正进行社会大转型,这一次文化交流的影响被瞬间扩大,导致了矫枉过正,为后续研究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直到如今依然没有消除。

2、老子哲学思想的简述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清静无为”、“小国寡民”、“道法自然”三个方面,“清静无为”是指在安静的环境下清明心性,了解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小国寡民”是指较小的国家、少量的国民,使一切回归生命、社会的本源,人和牲畜、野兽、自然和谐相处;“道法自然”是指一切行为方式要遵循自然规律、法则,减少对自然行为的干预,以自然规律指导人类行为。老子的思想中还含有朴素的辩证内容,比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句,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现。

二、以老子之道为例诠释“反向格义”和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

1、思想与实际

任何哲学思想都无法离开两个基本要素,即思想与实际,也即西方人所说的意识与物质。“反向格义”下,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无为”、“自然”等要素势必脱离其本意,民国时期,部分学者甚至倡议废除汉字,表面上看,这一倡议与哲学无关,但细究其本质,很明显反映了一种激进的心理,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否定,这与老子思想等我国古代大部分哲学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以老子之道为切入口分析“反向格义”和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反向格义”的基本特色是以西方哲学思想解释我国的现象,由于中西方社会发展和实际环境存在显著差异,这种理解明显是不可行的,而民国这一特殊时期则在无意中将“反向格义”变成了我国哲学研究的主流,造成了很多的思想误读。西方哲学思想与我国的差异明显,由于西方小国林立,大国之间也存在着上千年的恩怨纠葛,其民间哲学思想中斗争、对立的内容非常多,而我国自夏王朝以来一直保持着长期的统一,哲学思想中有大量的统一、安民元素,两者实际上大相径庭。比如“无为”思想,在西方社会几乎是不存在的,西方人更注重实效,“无为”在西方的斗争环境中很难有生存空间,各民族、国家之间互相倾轧,“无为”极可能导致国家落后,而我国则不然,长期的安定使民众更乐于接受普通生活,能够“无为”是一种很理想的状态。民国时期,各类思潮的反复冲击使我国民众的思想无所适从,部分学者认为西方人技术发达,便奉西方哲学为尊,这种思想也并不可取,西方的军事优越性是长期斗争的客观结果,并不是单纯的哲学思想引导所致,我国哲学思想的优越性在民国时期被漠视,最终导致“反向格义”成为哲学研究的主流,这在思想和实际两个方面都给我国哲学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突然与应然

突然与应然,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老子认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可以理解为对突然和应然的理解。福与祸是客观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念为转移,带有明显的应然性,同时,福祸的发生也无法控制,祸事周围可能就有福事,福事身边隐藏着祸事,又体现了其突然性。“反向格义”的条件下,西方哲学对于福祸的理解与我国有所偏差,比如西方的宗教哲学,宗教哲学认为人之所以会遭遇祸事是由于前世作恶,而福事来临则是由于上世修德,以这种方式解释我国的种种行为,与封建时期的落后思想别无二致,突然和应然通过神学的角度解释并不被广泛接受。老子思想和西方哲学的冲突在这里再次凸显出来。片面的以西方哲学思想解释我国的种种现象,其结果必然是陷入无法自圆其说的境地,哲学研究也必会进入困境。

除了宗教哲学外,西方还有很多其他哲学流派,比如尼采流派、黑格尔流派等,以尼采的存在主义为例,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认为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这种思想可以看做是人文主义的一种延伸,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也与老子的思想背道而驰。比如某个人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想出人头地无疑非常难,按照尼采的理论,通过努力可以活得精彩,但这种可能性显然非常小,如果这个人努力过后依然一事无成,尼采的“精彩”理论就变得非常微妙了。

三、中国哲学研究摆脱困境的手段

1、坚持唯物主义为主

中国哲学研究的未来方向,依然是马克思哲学相关理论,将唯物论、辩证法等作为分析和研究的重点。客观的说,当前时代有很多现象是唯物主义无法解释的,包括一些若有若无的“灵异事件”等,唯物主义的现有理论难以对其进行完全的解释。西方著名科学家牛顿在发现了物理学三大定律后,也曾陷入迷茫,牛顿发现对力的研究越深入,难以解释的问题越多,最终牛顿认定“上帝之手”是第一推动力,将无法解释的想象归咎于神,可是西方人的“上帝”究竟是何等模样?恐怕和我国的“如来”、“玉帝”一样,没有任何人见过,因此牛顿的解释难免给人“病急乱投医”的感觉。唯物主义出现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能够以科学的理念解释很多现象,其未来显然是光明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必然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中国哲学研究想摆脱困境,必须明确研究的重点和基本思想,保持思维的一致性。

2、对各流派兼收并蓄

我国和西方哲学流派众多,各流派的理论和研究均有其可取之处,在哲学研究中做到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利于我国哲学的全面发展。如老子的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较之马克思主义早了2000多年,但反映的核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在对各流派理论和成果进行吸收时,应满足两个原则,一是与唯物主义精神不想违背,二是能够丰富、完善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我国古代曾经出现过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禅宗的六世祖慧能,一个故事体现了其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两个人看到一面幡随风摇摆,一个人认为是风动,另一个认为是幡动,慧能则认为“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这种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背道而驰,在研究中可作为独立内容,不能并入唯物主义中。又比如清朝著名哲学家王夫之的思想,王夫之的研究重点是《周易》,其中虽然含有部分占卜等未经科学证实的内容,但也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三代以下,忌穷而悔,所以处“亢”者失其正也。而莫灾于秦、宋之季。秦祚短于再传,宋宝沦于非类。彼盖詹詹然日丧亡之为忧,而罢诸侯,削兵柄,自弱其辅,以延夷狄盗贼而使乘吾之短垣。”这一段内容通过描述历史现象,表达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即各国自以为的“长”,实际上成为了进犯者攻击的“短”。这一类内容均可以融入哲学研究中,对我国哲学研究摆脱困境有一定意义。

总结:通过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探究“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了解了相关内容。目前来看,由于我国社会环境、发展历程与西方明显不同,形成的哲学思想也存在显著差异,一味应用“反向格义”研究我国哲学是不可行的,应通过坚持唯物主义、兼收各流派之长使我国的哲学研究摆脱困境。后续工作中,应用上述理论也有助于我国哲学研究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潘琳玲,朱守信.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译学审思——“反向格义”抑或“中西会通”[J].北京社会科学,2015,(08).

[2]罗中.格义与“反向格义”:《万国公报》中“圣号”之争[J].求索,2011,(04).

[3]张志伟.一种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关于“形而上学”译名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7,(02).

猜你喜欢

西方哲学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最有思想的句子
中国西方哲学研究70年
改革开放40年来西方哲学研究的反思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论西方哲学“看”世界的三种方式——兼论西方哲学世界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商鞅军事哲学思想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