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民间童谣的语言特征

2018-02-12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节奏感歌谣童谣

廖 俐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7100)

引言

现代社会对于汉语民间童谣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民间童谣是一种是口耳相传形式的民间歌谣,因此其具有简单明快的语言特点,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童谣歌曲中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民谣歌曲中的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对儿童的知识素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汉语民间童谣的语言特征以及表达形式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民间童谣的简要概述

1、民间童谣的内涵

童谣是指专为儿童所作的歌谣或是短诗,童谣以口耳相传为主要传播发展方式,因此十分重视格律和韵脚。童谣在旧时社会被认为能够预示人们的世运或是人事,例如在《三国演义》的第九章中,“卓问李肃曰,童谣主何吉凶”。汉语民间童谣是指以汉语为传播载体,将儿童为主要接受主体,长期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具有汉语语言特征的民间歌谣。民间童谣属于民间文学之一,包括在民谣之中,因此对于童谣的定义没有明显的界限和范围,在民谣之中适合孩子歌唱并且具有一定教育意义都可归属为童谣。民间童谣的基本释义为具有韵律的诗歌形式的儿童故事,因此在儿童间流行的歌谣普遍具有简短、轻快的特点,并且民间童谣普遍带有地方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诙谐幽默、形式简洁且朗朗上口。

2、民间童谣的发展

民间童谣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诗经》中“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在《列子》中所记载的是我国圣人尧时的童谣,由此可见童谣已有接近三千年历史。在民间童谣的发展历史以明代为分界线,在明代之前童谣普遍为政治童谣,属于统治阶级济宁政治统治的工具。自明代之后,童谣才被人们有意识的进行创作和收集,非政治性的童谣创作是民间童谣兴起的重要基础。在我国童谣的发展史中基本呈现两多两少的状况,即乱世较多、盛世较少,时代末期较多、时代初期较少,例如五代十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这一时期的童谣出产量较高,而在时代末期便会大量流传。因此汉语的民间童谣具有发展历史悠久,“两多两少”的特点。我国著名的童谣有《三字经》、《弟子规》等,在2008年北京民间童谣经国务院的审批列入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汉语民间童谣的语言特征

1、文体修辞口语化

汉语民间童谣的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其具有诙谐幽默、形式简单的特点,儿童在接受和模仿时难度较低。首先童谣在发展传播中多数是通过儿童之间的游戏环节实现,因此对于童谣的表达以及韵律要求较高,民间童谣具有生动活泼和简单易唱的特点。其次,民间童谣的产生环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语言表述中未经规范,呈现口语化的特征。例如在《白鹤白》中“娘做贼”、“投个粑儿”,《紫竹棍儿自开花》中“紫竹棍儿,自开花儿。瓜子脸儿,糯米牙儿。青头发儿,紧紧扎儿。哎呀哎呀活菩萨儿。”等口语化的表述使得童谣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2、韵式灵活且多样

汉语民间童谣在语言特征的表述中韵式自由灵活、形式丰富多样。韵式是指“韵”的转换,在汉语民间童谣之中韵式的转换主要有不换韵以及换韵两种形式。首先,不换韵是在整首童谣之中只使用一个音进行押韵,例如“萤火虫”和“叶叶红”,这种不换韵的语言表达形式能够产生流动和谐的节奏感,符合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换韵是通过对于语言中的韵脚进行变换,从而使得童谣更加自由灵活、变幻多端。换韵的语言表现形式使得童谣更加具有变化性,夹着轻快的节奏感,使得儿童在学习时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例如童谣《白鹤白》、《放牛客》等通过韵音的变化使得童谣产生轻松明快的节奏感,加之极具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民间童谣的韵式灵活多变还体现在韵的排列,在韵的排列之中主要包括平列式、流水式、交错式、拥抱式以及回环式,丰富的韵律排序使得童谣的语言表达形式灵活多变。

3、语言节奏感较强

民间童谣的语言具有节奏感较强的特点,明快欢快的语言特征符合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以及接受能力。由于民间童谣的口传性、通俗性因此在语言的表述中多为内容简介且节奏感强的内容。在民间童谣的语言中具有口语化特征,因此其的韵脚具有浓郁的口语风格并且流畅的韵律。这种轻快节奏的语言表达形式十分适合认同,会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民间童谣中关于“儿”字的使用频率较高,通过儿化音能够增强民间童谣的乐感以及节奏性,并且在民间童谣中每一句末尾使用同一个字进行押韵将会形成鲜明的语言及饿哦组以及形式美。

4、语言内容切近生活

早期童谣的产生是为乳儿而吟唱的歌谣,但随着儿童的成长具备感知模仿能力,并最终学会并获得审美享受,形成民间童谣。由于产生于日常生活因此早期的民间童谣内容十分简单易懂,多为单纯的描绘或是讲述一件事情,在简洁有趣的语言中表达事理。童谣的产生主要面向群体是儿童,因此民间童谣具有短小精巧的特点,在内容设置以及叙事结构中简短,但不失想象力及趣味性。在民间童谣的内容设置中十分贴近生活,例如《月亮歌》之中提到许多生活中的场景,在《放牛客》一首中更是简述了孩童放牛的场景以及发生的故事,生活化的童谣更便于儿童的理解以及学习。

三、汉语民间童谣的重要价值

1、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品德修养

民间童谣的传播发展中留存了地方的民俗风情,并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继承传播。民间童谣作为当时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能够及时体现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儿童的思想品德发展需要在生活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多数的民间童谣具有道德教化的性能,并且对于处于学龄间的儿童而言,民间童谣能够发挥行为启蒙作用。民间童谣在内容中包含着待人待事规则与正确方式,儿童通过童谣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且深化儿童的道德修养,丰富儿童的情感生活。民间童谣的产生源于民间具有伦理道德及启发性质的歌谣,并且节奏感鲜明,对于儿童具有思想及道德启蒙作用。

2、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

儿童节段的语言学习是由浅显易懂再到复杂深奥的过程,在儿童期间过于复杂的内容及表达方式不符合儿童的成长学习规律。民间童谣浅显易懂且朗朗上口,十分符合儿童的学习需求以及成长规律。儿童在学习和传颂童谣的过程之中能够引领儿童认识世界并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想,这种源于生活的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并且在表达期间儿童将会学习复述以及联想能力。在童谣的内容中多为生活之中的事物,并且在语言的安排上多采用儿童熟悉的生活用语,因此民间童谣能够引领儿童认识世界和生活。民间童谣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和热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表达的习惯,对于儿童的德智体美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促进和指引作用。并且周作人曾表示吟咏歌谣是儿童的天然需求,适当的童谣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潜力。

3、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能力

学习民间歌谣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并且培养其审美能力。民间歌谣普遍由简单易懂的诗歌或是故事组成,提供给儿童进行语言能力的锻炼,因此民间童谣具有趣味性。部分民间童谣歌唱起来像是成语接龙,因此儿童可以自行改编充分激发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例如在童谣《小白鸡》中,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补充,并且童谣中多为生活中的常识,因此不仅能够丰富儿童的认识能力,同时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使得儿童在模仿中进行理解并再创造,这对儿童的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关于民间童谣的教育意义在古吕新所著的《演小儿语》中表示“蒙以养正”,指名民间童谣即湖北趣味性同时能够达到教育效果。

结语

民间童谣是中华文化和汉语文明词长久积淀下来的重要民间文化活动,深入地分析民间童谣的文化功能与社会价值,有助于提升民间童谣的受欢迎程度,从而更深入地挖掘民间童谣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儿童品德修养、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促进和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曲元芳.山东民间童谣传承与高校幼儿师资培养关系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7).

[2]赵雪莲.民间童谣的功能及其开发与利用——以台州童谣为例[J].大众文艺,2016,(06).

[3]黄颖.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语言美学特征的建立[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04).

[4]格桑卓玛.地方课程视野下西藏民间童谣的当代传承困境及出路研究[D].西藏民族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节奏感歌谣童谣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春天的歌谣》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