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寝室长担任朋辈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研究

2018-02-12邢希娜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朋辈寝室心理咨询

杨 朔 邢希娜 杨 苗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近日,一项针对1200名“95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95后”大学生综合素质高,但抗压能力弱;身体成熟提前,但心理“断奶”延迟;整体知识水平提升,但思维偏见和极端思想增多;成长成才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但精神空虚的问题尚未明显缓解。这一代人很少经历大的波澜,容易把一帆风顺当作理所当然,一点小挫折就会变成心里的大疙瘩,成为迈不过去的坎。如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干预,负面情绪持续积压,极易演变成为心理障碍,更严重的导致大学生出现自杀或伤害他人的极端行为。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应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的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当前,大部分高校采用“专职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心理辅导模式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按照“学校-院系-学生组织-宿舍”四级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当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出现时,最先有所察觉的往往是同宿舍的同学,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时效性,利用朋辈心理辅导的优势构建基于寝室长担任朋辈心理委员的模式充分发挥宿舍在心理辅导网络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寝室长担任朋辈心理委员心理辅导模式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单一、内容乏味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采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类似的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各高校纷纷开设心理健康必修选修课,课程内容一成不变,重理论轻实践,重预防轻治疗,理论说教的多,实践解决的少。大部分学生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入学之初会遭遇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困境,人际交往中产生的问题也会凸显,学业压力、情感问题、职业规划、就业选择等多重压力或多或少影响着每一位大学生,共青团也会在每年5月份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心理沙龙、微视频拍摄、征文、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重宣传轻疏导,且参与者多为学生干部,其他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停留在院系层面,活动并不能为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的落到实处。

2、专职心理辅导人员严重不足与学生需求人数增多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当前部分高校的心理辅导模式通常分为三级:专职心理咨询师——专职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处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末端,承担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学生的义务和责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班级心理委员反映仅靠平时上课、班级活动并不能及时全面的掌握相关情况,大学生每天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宿舍,并且身边的好朋友基本为宿舍成员,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常不会主动寻求班级心理委员的帮助,更多的是通过心理方面的相关书籍、电影电视剧、或与身边信得过的朋友倾诉,这就使班级心理委员这一职务形同虚设。《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校本专科生一线辅导员与学生额比例应不低于1:200,辅导员可以开展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工作,而当面对有严重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学生时通常发挥其转介功能,移交给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诊断和治疗,当前高校专业心理咨询师的配备不足,专业水平不高,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多校区办学成为普遍现象,学生心理需求多样,“师生”比往往差2-3个数量级,“师少生多”矛盾愈发尖锐。

3、心理咨询资源利用率低

有调查显示:当同学遇到心理困扰时大部分会找他人倾诉,选择倾诉的对象依次是好朋友、查阅心理书籍、男/女朋友、兄弟姐妹、家长、老师、心理咨询师。由此可见,遇到心理困扰时大学生会积极寻求心理安慰和解决方法,但受传统心理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羞于向他人透露自己的心理烦恼,尤其选择向辅导员倾诉的少,他们害怕自己被老师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害怕老师会用有色眼镜对待他们,师生之间存在信任危机,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负面情绪积压,心理危机就可能会产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将会受到影响,甚至导致极端事件发生。

为什么大学生选择向朋辈倾诉的多,而向父母、老师倾诉的人少呢?他们认为,同学、朋友和自己有着共同的学习教育环境,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和同学、朋友们一起度过的,共同语言较多,父母、老师等长辈和自己不属于一个年代,自己的很多事情他们也并不了解,看待问题的想法和做法也不同。况且大学生都已成年,能够独立生活、面对和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大学生们急于成长,希望在父母长辈那里得到认可,如果碰到一点小问题就向父母倾诉,父母反而会干着急,不利于问题更好的解决。

当身边的朋友出现心理问题时,有近九成的大学生表示会去开导他,一成大学生认为事不关己,极少数人选择对外宣传。极个别的大学生会为了自身安全,选择离他远远的。可以看出,大学生有着热心、乐于助人的一面。仅一成大学生表示自己一个学期或更久才去一次,而接近九成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进行过心理咨询。

由此可见,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在高校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背景下,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因为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学生会担心自己的心理困扰会被心理咨询师泄露出去,同时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因此前去高校心理咨询室咨询的学生并不多,导致资源浪费。

二、基于寝室长担任朋辈心理委员心理辅导模式的独特优势

1、心理问题发现及时。作为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一种有效机制,基于寝室长担任朋辈心理委员的心理辅导模式能够将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问题扼杀在摇篮里。寝室长处于整个网络的最末端,好比末梢神经,深处在学生学习、生活中间,能够比较及时的发现同学的重大心理变动,反应灵敏较快了解到同学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较为严重的转介给辅导员,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2、心理辅导辐射面广。寝室长担任朋辈心理委员的心理辅导模式是以人人都可以为他人提供心理帮助为前提的。大学班级的规模通常在30人以上,而大学宿舍的规模一般在8人以下,寝室长担任朋辈心理委员较之班级心理委员大大提高了心里帮扶的辐射程度,能够最大限度的关注到有心理问题以及可能转化为心理危机的同学。

3、程序简化操作易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受时间、地点、程序等因素控制,想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通常要提前预约,按照预约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履行指定程序,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咨询,咨询者往往难以放下戒备心畅所欲言。朋辈心理委员的心理帮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宿舍、操场、公园、餐饮场所等,不受时间、空间、程序等限制,让当事人感觉轻松自如。

4、心理疏导效果明显。朋辈心理委员与同学学习、生活在一起,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相近,有些当事人甚至是自己的好友,这种可以相互信任的友谊使得当事人很容易接受朋友的建议,容易达成共识,能够有效的缓解心理压力,不间断的接触还能够落实相关建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疏导效果。

三、基于寝室长担任朋辈心理委员心理疏导模式的实施路径

1、入学之初宿舍内部选拔寝室长。在大学,班级干部和学生会成员通常是通过公开竞选的方式产生的,而寝室长则是在入学之初内部自由产生的。每个寝室推选出来的寝室长通常具备以下特点:成熟、热心、有爱心、有责任心、有号召力、有亲和力。寝室长一般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室友能更好得相处,室友遇到烦心事也会主动找他们倾诉,卧谈会就是一个基于宿舍的很好的互动交流平台。

2、岗前培训,保证朋辈心理委员的素质。首先,要对寝室长进行心理测评,通过SCL-90量表、价值观量表、人格问卷等测试了解寝室长的心理状况。其次,针对心理测评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理论的学习,通过讲座形式,介绍朋辈心理委员的意义、职责与角色定位,增强角色认同、角色转变和能力提升。再次,通过团体辅导形式,帮助寝室长自我成长,正确认识自我,澄清自我价值观,唤醒内在同理心,建立正确积极的三观,培养情商,通过团辅掌握心理调试技巧。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辅导模式,是对高校专业心理辅导的有益补充。美国学者霍夫曼(HoffmanWarner)开展的一项研究结果证明:非专业人员在经过大概20-40个小时的培训,其咨询效果不亚于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员,并且能够在某些方面对受助者带来积极的变化。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朋辈辅导中心同样认为:“对于某些当事人以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的某些方面而言,由受过训练、掌握了积极倾听技巧的同伴志愿者所提供的帮助是最为有效的。”

3、规范管理制度,保障运行顺利。制定宿舍长担任朋辈心理委员的培训方案,考虑到心理辅导培训有一定的延续性,原则上大学期间不改选宿舍长。制定《寝室长担任朋辈心理委员工作守则》、《寝室长担任朋辈心理委员每周汇报制度》、《寝室长担任朋辈心理委员考核办法》等,形成一套运作有效、管理规范的心理辅导机制。

4、开展形式多样的辅导工作,将辅导工作落到实处。宿舍长需要在宿舍内部经常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朋辈辅导的优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理念,破除心理咨询神秘感,积极推荐心理类相关书籍,转发分享人际交往技巧、情绪管理、情感类等网络红文,推荐关注有影响力的心理专家公众号,协助共青团开展好心理健康月等相关活动,协助学院建立心理档案等常规工作,通过“卧谈会”等形式主动了解室友的心理动态,尤其对家庭困难、情感受挫、家庭不和睦、性格孤僻等特殊群体运用倾听、共情、理性指导感性感化相结合的辅导技巧,帮助当事人走出阴霾。同时鼓励他们及时前往心理咨询中心接受专业心理指导,破除心理咨询神秘感,扭转心理咨询师“坐等咨询”的尴尬局面。据某高校统计,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咨询的学生有30%左右是来自于朋友的推荐。

汇报采取定期和遇到特殊情况随时上报相结合的制度,根据平时与室友的主动接触和观察,定期向辅导员反馈他们在各方面的心理动向,遇到棘手的问题可向心理咨询师寻求解决方案或直接移交给专业心理咨询师,做到防患于未然,形成“他助——互助——自助”的心理辅导模式,将辅导工作落到实处。

5、加强质量督查和长期培训。加强寝室心理委员团队建设,通过开展园艺养心、成长辅导室、心理委员线上线下交流、各高校间寝室长交流等活动,实时对寝室心理委员工作的开展进行考核,聘请校外专家进行指导,促进心理委员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针对寝室心理委员在帮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适当组织团体讨论,案例分析,及时调整方法,提高专业素养。

四、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和氛围,推动创建和谐校园

大学生是大学校园的主体,要达到校园和谐,首先要寻求内心和谐,即心理健康。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固然不能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有关教育。本文旨在构建基于寝室长担任朋辈心理委员的心里辅导模式,以期更高效的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益补充,帮助大学生培养、形成和发展健全的人格、个性、心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积极正确地面对、认识、克服和解决由精神情感心理所引发的各种矛盾、问题、冲突、危机,达到健康向上的成长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佳薇.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2]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3]王小芳.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

[4]陈国海,刘勇.心里倾诉—-朋辈心理咨询[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5]王海荣,赵冰洁.高校班级心理保健员的实践探索与反思[J].校园心理,2009,(5).

猜你喜欢

朋辈寝室心理咨询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寝室闹鬼记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
儿子的"寝室交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