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农村移动支付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

2018-02-12杨慧杰

乡村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陕西省工具农民

杨慧杰

(西安培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1 研究背景

2017年,陕西省西安市GDP为7 469.85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了7.7%,增速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值281.12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增值2 596.08亿元,同比增长5.5%;第三产业增值4 592.65亿元,同比增长9.2%。三次产业结构为3.8∶34.7∶61.5。阿里巴巴、京东、万达等大型企业纷纷在西安市投资、落户。金融改革步入快车道,西安市鄠邑区农村移动支付迅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新思路、新想法、新举措,找出解决农村移动支付问题的有效途径。

2 陕西省农村移动支付发展现状与特点

2.1 陕西省农村移动支付发展现状

2.1.1 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尚处初级阶段,发展缓慢。陕西省农村移动支付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截至2017年末,移动用户约752万户,移动支付业务量1 310万笔,主要应用于超市购物、电信缴费等小额支付领域。2017年,陕西省农村移动支付业务金额占电子银行业务总金额的比重为6.0%左右。

2.1.2 农村发展移动支付业务不太普遍。据调查,陕西省农村发展移动支付业务不太普及,靠近县城和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使用量较大,在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西安市周边市郊较为明显,而在一些偏远的乡镇使用率低。所以,陕西省发展农村移动支付业务有较大的发展余地。

2.1.3 当前农村移动支付业务需求不足。调查发现,虽然现在农村地区支付工具仍以现金为主,但对农村年轻人而言,对移动支付的需求表现出多层次、多元化。农村的企事业单位人员、个体工商户、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小微企业主和大学生村官等对移动支付、网络银行、信用卡、汇款转账和支票认知程度较高、需求较高;外地打工的农民工以农民工银行卡和现金为主,大多数农民选择的支付工具还是以ATM机、POS机和网络支付为主,占比分别为46.58%、18.52%和9.66%。另外,还有9.26%和9.56%的人选择使用电话转账和信用卡支付,只有6.42%左右的人使用移动支付。

2.2 陕西省农村移动支付的特点

2.2.1 农村移动支付需求多元性。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经营方式的不断转变,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及交通业的发展,使商品流通更为频繁,因此,农民对办理支付结算业务提出了安全、高效、快捷的要求,且转账、汇款的业务日益增长[1]。具体来看,有2种趋势:一是用移动支付网上购物,占比为50%;二是农民金融投资理财意识增强,有30%的农村居民用移动支付工具进行理财。另外,有14%、12%和24%的人进行汇兑、缴费和娱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对移动支付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

2.2.2 农村移动支付需求的便利性。调查发现,农户选择移动支付的首要原因是手续简便,55%的调查对象赞同这种观点;35%的调查对象认为速度快;10%的调查对象认为费用是次要的。由此可见,现代农民认为快速得到资金比什么都重要。

2.2.3 农村移动支付需求的安全性。现在大多数农户对用移动支付办理转账业务存在顾虑,认为存在一定的风险,不愿意使用此种方法办理转账业务,一般都通过柜面办理转账。因此,整体来说,农村地区移动支付需求较少,农民对移动支付工具的使用次数不多。调查显示,2017年农民对移动支付工具的使用次数80%以上在3~12次。另外,从调查情况看,年龄在45岁以上的人群从安全角度考虑,担心不安全的占27.19%。

2.2.4 农村移动支付需求的时代性。调查显示,经常使用移动支付工具的农村居民中年龄在20~35岁的年轻人的接受程度相对其他年龄段更高一些;年龄在35~45岁的受访人群中有近35%的人表示,账户中存款超过1 000元也是可以接受的,这说明年龄稍大的消费者对移动支付关切度没有年纪轻的强。

3 影响农村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

3.1 农村经济增长慢,制约了金融移动支付工具的发展

结合实际可以推理出,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手里有钱了,农民才考虑使用移动支付工具。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陕西省各级政府加强农村工作,陕西省农村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如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够、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增长慢,导致农村消费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出现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差距大以及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大等,城乡的二元性差距比较明显。从调查情况看,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从西安市三次产业结构比就能看出,“一产”年均增速低于“二产”“三产”年均增速,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陕西省仍以传统农业收入为主,农民收入近65%来自农业,2017年全省农民纯收入为1.2万元,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陕西省农村多种经济发展慢,导致经济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力度小,直接导致其对金融产品的推广很难接受[2]。

3.2 农村较弱的理财意识和传统习惯制约了移动支付工具的发展

人们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其认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体来看,农村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意识比较薄弱,农民结算偏好使用现金,转账结算的不多,影响了其移动支付工具的推广。从调查情况看,不习惯用的占28.5%,不会用的占12.1%。

3.3 农行系统对农村结算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农行在结算知识宣传方面,偏重于城镇,忽视了边远农村。从调查的情况及从支付工具的实际使用效率情况来看,传统工具仍占主导地位。农户宁愿到银行排几个小时的队存钱,也不想用移动支付来解决问题。这说明农户对金融服务中的移动支付工具不了解、认知度差,只知道惠农银行是存款和贷款的“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移动支付工具的推广和使用[3]。从调查来看,60%对移动支付工具的认识不深,只是了解,对其他的结算工具有一定的了解;30%的人认为现在使用银行卡很方便,对移动支付工具不了解;25%的人了解移动支付工具,但对其使用还不是很清楚;15%的人对移动支付工具有耳闻。

4 农村发展移动支付的建议

4.1 银行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移动支付模式

一是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当地农村信用社以及有关第三方支付机构要认真贯彻人民银行支持“三农”精神,积极探索移动支付业务模式,相互借鉴,相互介绍经验,尤其对农民工城市生活消费、农村生活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业务需求,扩大现有电信、金融服务资源,形成移动支付服务网络。二是丰富移动支付应用,加速业务模式创新,根据农村消费者心理、行业特点,形成“三更”,即更贴心、更安全、更方便的移动支付产品。三是惠农银行发挥农村覆盖面广的优势,积极发展电子化业务,依托农信银支付清算业务系统,扩大服务网点;建立网上银行、电话、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支付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户提供网(线)上电子银行支付服务,是移动支付未来的发展趋势[4]。

4.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移动支付认知度

对陕西省边远农村进一步开展移动支付的宣传和普及,重点对移动支付结算工具和结算手段常识进行讲解,充分利用电子显示屏、电视、移动宣传栏等工具,在网点大力宣传移动支付业务。同时,积极向客户宣传移动支付“一方便、二快捷、三安全”的优势,使其认可并注册使用,使移动支付业务方便农村的广大农民[5]。

4.3 进一步改善农村移动支付环境

进一步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如政策环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科技投入等方面,为农村移动支付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民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立法工作[6]。此外,还要加大科技投入,改善偏远农村通信条件差、网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梁敏.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方向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2]李庆举.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及前景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4(12):117-118.

[3]陆炜.浅析我国移动支付发展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7(3):61.

[4]董玉峰,张秋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支付服务优化策略[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4):70-72,75.

[5]焦瑾璞.移动支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应用分析与政策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4(7):7-10.

[6]董玉峰,李泽卉.河北省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发展现状及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8):93-94.

猜你喜欢

陕西省工具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准备工具:步骤: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巧用”工具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