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

2018-02-09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2期
关键词:教学法知识点小学生

(临沂兰山小学)

问题情境,是数学学习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指个体面临的数学问题和它所具有的相关经验所构成的系统。当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条件的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定向的这样一种情境。那么,将概念投射到小学数学上,就是讲数学知识或问题隐藏在学生接触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中,从而创设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高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特点

新课程改革更看重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相比与传统只偏重应试教育的培养机制,更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围绕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轨迹,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偏重形象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代表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因此教学方式也应该以形象思维为主,掌握小学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具和栩栩如生的教学情境,来让小学生的理解更加直观。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基于这种教学思想被提出的。而且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因此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倾听教师所讲的每一个课程重点,因此教师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使小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一直紧跟教学内容,这也是问题情境教学法的优势。

二、小学数学课堂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的策略

教师在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时,应当引用小学生平时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生活现象,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并在其中引入数学知识点,这样就能将数学理论和实际生活完美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提问、思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将数学知识点记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可以有以下几点:

(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例如,在学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的上册《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一个问题,去商店里买茶叶,如果有一个长方体的茶叶桶和一个圆柱体的茶叶桶,它们的高度一样,而且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买哪一个更合适呢?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新奇,就会令学生陷入思考。其实问题的本质很简单,就是看在矩形和圆形同样周长的情况下,哪个面积更大,那么同等高度下,体积就会更大,也就越合适。借着这个问题,教师就将“圆的面积”这个知识点引入到了数学课堂上,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问题情境教学法不应该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拘泥于课上知识的掌握,而是应该在这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举例来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寻找次品》就是一个很好的数学活动,从一堆外表看似相同的东西中寻找出“异类”。用一道类型题举例,“在28瓶水中,找出其中一瓶生理盐水。生理盐水比水略重一点,怎样用最简便的方法,找出其中的生理盐水?这道题摆在学生面前,如果按照传统的笨方法,需要用天平一瓶一瓶称出来,当天平不平衡时才会找到答案。可是这样的重复操作会让工作量加大,所以要求学生改进现有的方法,从而实现思维训练。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如果将这堆水分类呢?平均分成两堆,天平重的一端就包括生理盐水,再将重的一端挑选出来,继续分两边称,以此类推,就可以降低工作量,从而加强思维的训练,提升思维活跃度。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教学辅助性手段,可以让学生的理解更加直观。而且多媒体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尤其是在学习到图形的时候,可以通过动态的图形变换、放大、缩小,可以作为辅助型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例如,在学习三角型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和高的乘积,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面对这道题时会云里雾里,但是多媒体教学却可以展示平行四边形,并且标出底和高。运用动态的线段连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可以让学生看到平行四边形被分割成了完全相等的两部分,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白,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除以2,就可以得到三角形的面积。结果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刚好吻合,这就实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让学生提高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培养小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面对不同的问题和知识点,能够构建出相应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能够主动回忆起相应的知识点。假以时日,就可以脱离对教师的依赖。举例来说,在学习到“分数的意义”,教师就可以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为学生制造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哪里可以接触到分数?分数相对于我们以前学习到的数,有什么意义上的本质不同?学生就会联想到切开的西瓜、折叠的纸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学习完分数意义之后,再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思考方式,如将“一角钱”看作“一元钱”的十分之一,将“一半”看做“单位一”的二分之一,等等。

(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问题情境教学法不知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同样应当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学到人教版六年级的《比例尺》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问学生,如果同学们在生活中想知道自己家离学校多远,可以怎样测量呢?有的学生会说,可以走路从家到学校,利用自己走路的速度和时间来确定家到学校的距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鼓励,记叙文,还有别的方法吗?如果是在地图上呢?这就引出了“比例尺”的教学目标。由于一般地图上的图例都有相应的比例尺,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地图上测量,测出家到学校有多少米,然后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距离。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对比例尺的直观感,也会让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三、结束语

问题情境教学法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在授课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思维活跃度,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教学法知识点小学生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我是小学生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